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秋,是美国丰收诺贝尔奖的季节。他们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大多数奖项。而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依旧没有听到诺贝尔奖的脚步声。于是,像往年一样,关于我国科学家何时能折桂诺贝尔奖的言论再次蜂拥而起,不少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一年一度地准时爆发了。情结本身无可厚非,但关键是如何摆正它。  相似文献   

2.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在近日陆续公布了,与往年一样,这份名册中没有中国本土科学家的名字。"从瑞典科学家诺贝尔设立这个科学界最权威的奖项以来,至今100多年过去了,没有一位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跻身于这个最负盛名的、代表着科学发展方向的科学家行列,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我国屡屡与诺贝尔奖无缘,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基础研究始终难有重大突破。尽管我国曾经有三项科学成果——赵忠尧的正负电子对湮灭实验、王淦昌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和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但真正在中国本土完成的其实只有最后一项。近年来…  相似文献   

3.
百年诺贝尔     
诺贝尔奖,随着举国上下对创新人才的重视,成为大众关注的一大话题。从1901年开始颁发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已走过百年,是20世纪物理学、化学和生命科学的一个缩影;它同时也是全世界最重要、最受人注目、最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奖项。人们崇敬诺贝尔奖,赞叹获奖者为人类作出的科学文  相似文献   

4.
1998年,我国四位科学院院士发出“中国需要诺贝尔奖”的呼声。2000年诺贝尔奖颁奖100周年的时候,我国又有100位科学家向全社会发出《关注诺贝尔科学奖、关注科学和教育》的倡议书。2000年5月,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举办了“科学之门——从诺贝尔奖看20世纪科技发展展”,12月16日,中国科协举办了“世纪辉煌——纪念诺贝尔奖百年展”。  相似文献   

5.
凯利·穆利斯是谁?我知道,他是美国生物化学家,1993年因为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还有?唔,我还知道,他被科学界内的许多人视为“诺贝尔奖得主中最神秘的人物,他的心灵风趣、舒缓,并打破了传统”。啊,我还记得有人说:“穆利斯已经成为已故的理查德·费曼的疯癫科学天才桂冠的继承人。”费曼也是美国人,196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世界有名的科学天才和最喜欢、而且精于恶作剧的大师。看来,我对穆利斯早已“相当”了解。其实不然,我真正了解他,是在看了他写于1998年的自传《心灵裸舞》以后。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惊讶地发…  相似文献   

6.
王珏 《长白学刊》2000,(3):14-15
现时代的科学技术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世界,对此每一个现代人都能感觉到。1955年,1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一份呼吁书中很明确地声明:“科学,乃是人类通往更加幸福的生活的道路”,表达了那个时代人流行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今年入围美国总统青年学者奖的141人中,华人作为只占美国人口百分之一的少数族裔,有17人获奖,获奖比例远远高于人口比例,而且获奖人数也高于去年的14人和前年的12人,为历届之最。 总统学者奖得主可以说是万里挑一的尖子,不但要求学业成绩优异。而且其课外学习,领导才能,个人品格,社会贡献等方面也须样样超群,是美国给予高中毕业生的最高荣誉。 在美国青少年心中占据格外份量的另一重要奖项是西屋科学奖,因获奖者中已有5人获得诺贝尔奖,这项奖也被称为“小诺贝尔奖”。五年前,英特尔公司取代前西屋电气公司,成为这项科学奖的新赞助者,该奖由此更名为英特尔科学奖。华裔子弟在英特尔科学奖中也表现特别优秀,前40名中所占比例很高:2001年有6人,占15%;2002年共有10人,占25%。  相似文献   

8.
雷菊芳 《半月谈》2005,(7):52-53
1977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作为工程师,我的科研生涯可谓一帆风顺。然而,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陇原大地的时候,看着那些虽然获得了国家甚至国际奖项,却无法从实验室真正走向市场的研究成果,我再也无法平静。1987年。国家提倡“科技人员走向经济主战场”。我毅然辞职下海.成了所里惟一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相似文献   

9.
王冲 《青年探索》2003,(1):55-56
日本科学家今年一举夺得物理和化学两项诺贝尔奖。至此,日本得诺贝尔的总数已经达到了12个,仅2000年至今就有4人获奖;照此推算,日本“50年得3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真的可能变为现实。 到底是什么造就了日本人今天的成就? 小柴昌  相似文献   

10.
《春秋》1996,(4)
自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声称“人类如果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归到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之后,儒学在我国引起了很大的重视,甭说过去研究过儒学,就是连过去对孔子大批特批的人,也都投进了儒学之热的滚滚洪流之中。其实,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所谓科学预言并不怎么新鲜。它之所以被许多人称之为“文化转移新动向”,不过是因为我们淡化了自己早就提出的主张而已。众所周知,郭沫若是尊孔的,并为此在“文革”之中经历了一些磨难。然而,如果拿他71年前的观点与“宣言”中的论断相比较,  相似文献   

11.
宁阳 《人民论坛》2023,(9):50-53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和坚持调查研究,注重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形成科学的调研理论和工作方法。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领导干部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并解决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需要牢牢把握这一根本,既要扎实地“调”,更要科学地“研”,真正地“用”,要全面深入占有材料确保调查取得实效,科学分析研究确保真正发现问题,运筹帷幄提出建议确保真正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2.
1998年10月14日,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副主任,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和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生任王昂生在日内瓦荣获“联合国波川防灾奖”。这是我冈政府官员和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奖项。中同驻联合同大使吴健民称:“这是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世界大奖之一。“联合国川防灾奖”1986年由日本慈善家种先生创立并交由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部管现。从今年起,由联合国减灾十年委员会秘书处管理。该奖由世界各国提名数以百计的高水平候选人,然后由联合同市管人道主义事务的副秘书长领导的各大洲及各大组织的评选委员会多轮筛选,最后确定一个获奖人或单…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建国快50年了,诺贝尔奖离中国究竟还有多远?中国人在智力上完全有获取诺贝尔奖的能力。获得诺贝尔奖的关键是人,是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对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国家有限的科研经费能用在刀刃上。中科院创新工程是以15年为周期,在知识经济时代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这是我们能否获得诺贝尔奖的关键。在北京,一位资深院士在弥留之际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一个国家,一般建国不超过50年就会产生至少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前苏联1917年立国,1956年获得第一个诺贝尔奖,用了39年的时间,捷克41年,波兰46年,巴基斯坦…  相似文献   

14.
从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奖,至今已一个世纪了。百年来,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努力张扬格物致知、求真务实、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尤为杰出。今天,重新弘扬爱因斯坦及其科学精神尤为重要。一宗教视信仰高于一切,禁止对信仰的任何怀疑,而科学的出发点则是怀疑。因为怀疑,所以探索;因为探索,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爱因斯坦的儿童时代曾“深深地信仰宗教”,但是这种信仰在他12岁那年就突然中止了。原因如其所言:“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我很快就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  相似文献   

15.
在去人才市场之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进行了精心的“包装”,不少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求职自荐材料上。有的人在材料封面上打上了自己欣赏的格言,有的女同学别出心裁地将自己半边脸的照片扫描到了封面上。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学生甚至同时携带几种不同“版本”的自荐材料,准备对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区别对待”。而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想一下子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国际化工界“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黎念之博士,荣膺本年度“珀金奖”(Perkin)(Medal)。该奖在化工界地位崇高,有“化工界诺贝尔奖”之称。黎念之是该奖自1906年创设以来,第一位获奖的华裔。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1,(5):72-73
团长田春枝:带领山舞,摇曳生姿 山舞艺术团团长田春枝给人印象最为深刻,这位年近七旬却依然活力无限的阿美老太太,让人在她身上看到一种感动,一种能教人快乐的感动。排练节目时,她是严肃认真的团长休息娱乐时,她是绝对的“搞笑专家”,一点也不输给年轻人。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教育要进行大改革、大变革,而不是小改、小闹。现在的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而且愈演愈烈,是害死人的。看看现在的高中学生每天睡几个小时?吃了饭马上就要学习,半夜还打着手电筒学习。说不让补课,但现在却是全国的学生都在补课,从小学一直补到高中,这个问题太厉害了。现在教育的环境是应试教育,没有创新,不能够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现状可以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来形容。我们解放了几十年,没有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如果还是这样的教育模式,再过几十年也不会有诺贝尔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9.
关注     
华裔科学家黎念之获珀金奖 国际化工界“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黎念之博士,荣膺本年度“珀金奖”(PerKin)(Medal)。该奖在化工界地位崇高,有“化工界诺贝尔奖”之称。黎念之是该奖自1906年创设以来,第一位获奖的华裔。 黎念之在1965年发明了“液体膜”,得到44项美国专利。他同时也是全世界第一位提出“高压下气体渗透高分子膜”理论的科学家,美政府聘他任阿波罗登月计划有关膜应用方面的顾问。 黎念之 1932年出生于上海, 1954年从台湾大学化工系毕业。黎念之在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相似文献   

20.
《小康》2019,(25)
正今年的"基础物理学特别突破奖"颁给了三位物理学家:意大利的费拉拉、美国的弗里德曼和冯·纽文豪森。得奖的原因很有争议,他们建立了一个尚未被实验证实的理论。近几年,有一项奖金堪比诺贝尔奖的新科学奖,其奖金高达三百万美元,这就是设立于2012年的科学突破奖,当然,这一般会由一个团队或几个人获得。科学突破奖分为生命科学奖(每年最多四个奖项)、基础物理奖(每年一个奖项)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