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化过程中分层秩序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 《探索》2003,(4):68-72
在国家原有的关于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的理论衰落以后 ,出现了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国家政治强调的转变、社会分层体系重组以及思想的变化。中产阶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原来的阶级理论的异同也许正反映了中国改革的延续性和断裂性 ,反映了中国社会二十多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产阶级理论从生产资料关系的角度出发,带有深刻的阶级斗争意蕴。新马克思主义中产阶级理论对单一的生产资料标准做出了调整,使中产阶级问题的研究变得更为灵活变通。随着中产阶级的出现及其数量、规模的增长,中国学者对中产阶级理论的研究和讨论也越来越深入广泛,其研究大致经历了初步兴起、由低谷转向升温、广泛认可、多元发展等四个发展阶段。对国内外中产阶级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对于我们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分层与社会秩序——对当代中国现实的考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着眼于社会分层结构方面的身份壁垒问题、贫富分化和中产阶级问题、地位不一致问题、阶层意识问题,以及社会分层机制方面的公正问题,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转型过程的社会分层状况对于社会秩序可能造成的影响,认为,目前我国社会中不同阶层人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太可能酿成大规模、整体性的社会抗争运动,但是局部的、以具体问题和诉求为目标的社会抗争事件则将不断零星出现,一些社会成员个体性的社会越轨行为也将继续增长.  相似文献   

4.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仅是增加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更重要的是培育社会中坚力量,促进社会稳定发展。要深入研究中等收入群体,首先必须厘清其概念界定和划分标准。文章详细梳理传统社会分层理论、当代西方社会学家对中产阶层的界定以及国内社会学界和经济学界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与测度,以期梳理出一个具有一定可比性的测量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方法,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这一目标提供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现代意义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是以两者的二元分离与对立为前提的。从古典时代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国家与社会的界分与疏离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近代以后,国家与社会关系开始出现两条理论路线的分野:一个主张以国家为中心,强调国家的作用与价值;一个强调以社会为中心,倡导个人与社会的能力与意义。国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分别是这两条路线的代表,而近代自由主义则走中间道路。近代西方学者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与界定,是当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直接来源。  相似文献   

6.
社会分层理论以马克斯.韦伯的“财富—声望—权力”三位一体分层理论最具有影响力。论文在吸纳韦伯分层理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下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社会的现实背景,提出了一个适合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本土性社会分层框架,并据此对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基层结构及其特点进行了假设性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7.
刘长江 《唯实》2008,(7):66-72
中产阶级不仅是一种财产状况和财产关系,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起作用的是中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即中产阶级认同。研究中产阶级,不仅要注意财产关系,还要注意阶级认同,阶级认同的基础是对共同阶级利益的认识,只有形成了共同的阶级意识,中产阶级才真正形成。中产阶级的形成是由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环境决定的,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中产阶级形成的条件也不一样。对中产阶级进行类型研究,只能从中产阶级产生的历史环境入手。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中,普遍地出现了一个"中产阶 级"。"中产阶级"实质上是一个由介于资产阶级和传统产业无产阶级之间的中间阶层或集团组成的松散集合 体。从阶级属性来看,"中产阶级"的一部分属于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而绝大部分应属于无产阶级。"中产 阶级"并不是一个固定体,它处于不断的分化与流动之中。作为不同于传统产业无产阶级的新型雇佣劳动者, "中产阶级"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必然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欣 《山西青年》2022,(15):39-41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是教育科学,是一个有着世界级广泛影响的重要理论。它的特点是分类全面、层次分明,并将思维难易程度对照认知领域进行了分层。本文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引入到高校教学环节,将原来的认知领域六个级别映射为高校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并结合大数据时代前沿课程数据挖掘原理,从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维度入手,以高阶项目翻转课堂为媒介进行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10.
中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的阶级渐渐为社会所承认。由于中国现处于转型社会,承担着“社会稳压器”功能的中产阶级对自身的困惑和对社会的迷茫都体现了特有的时代烙印。他们的西方教育背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是困惑产生的前提。他们生活理想主义态度和现实社会的遭遇是困惑的根源。正确认识和对待中产阶级的困惑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按照世行的标准,中产阶级是指年收入在4000美元到1.7万美元之间的人群。“中产阶级”是近10多年来社会学文献中最流行的概念之一,目前新增的中产阶级人口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里,中产阶级还是新生事物,正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很少有人怀疑,新生的中产阶级将成为这些国家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2.
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价值观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飞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中产阶级是一个被频繁使用的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那么,怎样理解中产阶级概念呢?直观地看,中产阶级是指生活水平、财产地位处于中等层次的社会群体。所以,当人们使用这一概念时,就意味着,他们是从高低分层、分级的角度,对于社会群体进行的划分。按照此种划分方法,与中产阶级相配套的群体概念是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由于上、中、下都是相对概念,因此,中产阶级的概念也就比较模糊。它与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之间并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在当代西方国家,构成“中产阶级”的成员是非常广泛的,有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知识分子、商业  相似文献   

14.
十七届四中全会把党内民主提高到新的理论高度,对党内民主的目标和目的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为发展党内民主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贺翠香撰文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在西方学者那里本身也不是统一的,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界定和用法:一种是以科尔施、梅劳-庞蒂为代表的,特指植根于西方,以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为标界同第三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同列宁主义相对立的理论。另一种是英国学者佩里·安德森的界定,他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用它指称包括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等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第三代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开创者徐崇温先生在引进和介绍这一概念时,将西方学者的上述两种用法综合起来,“将西…  相似文献   

16.
中产阶级的成长壮大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是中产阶级并不必然促进社会稳定.实际上,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中产阶级与生俱来的一些特性,使得它之于社会稳定表现出双向效应:它既可能成为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也有可能成为不稳定基因.中产阶级社会稳定效应的功能关键取决于中产阶级的成长途径、角色承担、诉求满足等要素.  相似文献   

17.
后女性主义是一个被国内外学术界广泛运用但颇具争议的术语,对其概念的界定通常与女性主义理论的历史分期联系在一起,但当前关于后女性主义概念的三种理解各有偏颇.应该从女性主义理论转型的视角,结合妇女运动发展历史来理解这一概念.以后现代女性主义为代表的后女性主义,表明女性主义不仅在学科建制,而且在思想观念,方法论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多元共生的理论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诺贝尔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及其他学者单纯从产品的自然物质属性界定公共产品是有缺陷的.产品的自然物质属性尽管影响产品的公、私界定,但真正决定产品公、私界定的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制度安排.公共产品的界定实际上涉及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这样的根本问题,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建立公共产品的供求模型,对于实现国民收入的最优分配及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将具有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一个时期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高度重视.当前,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部署上来,就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以下六个时代特征和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20.
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经历了从传统集体行动理论、资源动员和政治过程理论到社会建构论的变迁。资源动员理论和政治过程理论是当前业主维权研究普遍采用的分析框架,强调宏观结构、制度背景的结构分析和注重动员机制、策略选择的过程分析是当前研究的两大进路。已有业主维权研究将中产阶级属性特征、组织动员机制、资源网络及政治机会结构作为考察的主要维度,而集体认同感、行动意义建构对维权行动的重要影响被极大忽视。文献研究表明,社会建构论从认知性因素的角度考察业主维权组织动员机制将有助于拓展当前的业主维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