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本文所称“不同特殊主体共同侵占财物的定性”问题,是指对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各自职务上的便利,共同侵占其所在的非国有公司、企业、单位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如何认定其犯罪性质的问题。我国刑法规定,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所在的非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单位数  相似文献   

2.
贪污罪与侵占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贪污罪无论在理论探讨上还是法律规定上都有多种解释,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各异。从刑法理论上看,最狭义的贪污仅指收受贿赂。如有的说:“贪污就是贿赂,贿赂就是贪污”(参见《国际反贪污的理论与实践》第93页)。最广义的贪污是指公职人员(有的包括私营企业职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其身份和地位,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私利,损害公私权益的行为(包括收受贿赂,侵占、强索、诈取公私财物及其他违法取利行为)。我国1952年颁行的《惩治贪污条例》基本上是使用这个定义。从世界各国刑事立法看,有的国家刑法规定公务员及私营企业职员之贪污罪,即受贿罪(参见法国刑法典第177—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法》规定,贪污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通常绝大多数单位都有规范健全的财务账目,贪污行为在财务账目上必然留下蛛丝马迹。但实践中仍有一部分是“无账”贪污案件。“无账”贪污案通常指行为人利用职务之便,采取收入不记账的方式侵吞公款或在侵吞公款后故意隐匿、销毁财务账目,造成无账可查的案件。较之一般类型的贪污案,“无账”贪污案的作案手段更为隐蔽、狡猾,案情更为复杂,取证、认证工作更为困难。一般来说,“无账”贪污案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4.
<正> 随着形势的变化,监守自盗以贪污罪论处,在司法实践中已出现某些弊端。并且,这一观点在理论上也值得探讨。我们主张监守自监以盗窃罪论处较为恰当。监守自监以贪污罪论处这个观点,在我国学理解释和司法实践中已定型化、习惯化。它渊源于一九五二年制定的《惩治贪污条例》。该条例规定:“一切国家机关、企业、学校及附属机构的工作人员,凡是侵吞、盗窃、骗取、套取国家财物、强索他人的财物、收受贿赂以及其它假公济私违法取利之行为,均属贪污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尤其是一九七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的颁布,已把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方面的犯  相似文献   

5.
我国修订刑法第271条规定有职务侵占罪。该罪对惩治财产犯罪和职务犯罪有重要意义 ,但修订刑法实施以来 ,该罪应用并不多 ,其原因 ,除了客观上的以外 ,还有一些是认识上的。现对该罪构成要件方面择其要者分述如下 :一、关于职务侵占罪的行为有人认为 ,刑法第271条应称作“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贪污罪” ,而不是职务侵占罪。“刑法第271条第1款规定的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 ,也应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侵吞、窃取、骗取或者用其他方法非法占有单位财物的行为。刑法第271条的行为 ,实际上就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的贪污…  相似文献   

6.
作为对官吏或公职人员为官不廉的贬义评价“贪污”一词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含义。为此,将我国刑法中的贪污罪与国外刑法中那些类似于我国刑法规定的贪污罪的犯罪行为进行比较研究,以其对我国贪污罪的立法司法适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作者认为,目前我国刑法规定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罪的主体范围过宽,应适当缩小,即把其主体严格控制在国家工作人员范围内。同时,扩大可罚性范围,一切国家工作人员严重贪利性不廉洁行为均可构成犯罪。另外,建议取消贪污罪、挪用公款罪中关于财产性质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构成贪污、贿赂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只有国家工作人员才能构成本罪。1997年《刑法》(以下简称新《刑法》)第93条第2款规定,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与1979年《刑法》(以下简称原《刑法》)对于这一问题的规定基本是一致的,但问题是在这个问题上一些司法解释与刑法的规定不统一,且有很大的差异,造成了在执法中的不统一和偏差。新《刑法》实施不久,而检察机关所办理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的犯罪案件多发生在新《刑法》实施之前,且犯罪嫌疑人多为国有公司。企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按照“从旧兼从轻”…  相似文献   

9.
目前,司法实践中非公有经济组织(如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和“三资”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人员利用受委托经管财物的便利,非法侵占或挪用企业财物的行为日渐突出。根据刑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贪污罪、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对象仅指公共财物,而对侵占、挪用非公有财物的,则“法无明文”。故司法机关在审理这类案件时看法各异,或认为是经济纠纷,或认为应类推盗窃、诈骗、贪污定罪。执法上的不统一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对这类违法行为的有力惩处和有效防范。如何及时、合理地处理这个问题已是当务之急。本期发表三篇“关于非法侵占非公有财物行为的定性”专题讨论文章,以展开理论上的思考和探究。  相似文献   

10.
刑法中有十个罪名存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利用职务便利”的罪状表述,因主体、对象、行为方式及法益的差异,其含义呈现相对性;贪污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这一要件,相对于不同的贪污行为而言,具有不同的含义;主张职务侵占罪的客观行为方式同样包括“窃取、骗取”之通说,基本上是只有结论而没有论证;应该认为,我国刑法中的职务侵占罪相当于域外刑法中的业务侵占罪,仅限于狭义的侵占,故所谓利用职务之便窃取、骗取本单位财物的,应以盗窃、诈骗罪定罪处罚;贿赂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这一要件,旨在说明贿赂的职务关联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的规定,贪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据此,构成贪污犯罪行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素:具有公务人员身份,利用职务之便利,采取侵吞、窃取、骗取或其他手段,非法占有了公共财物且数额较大。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对贪污罪配置了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等主刑和没收财产、罚金等附加刑以及其他非刑罚方法,  相似文献   

12.
浅谈对业务侵占罪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业务侵占罪构成要件的分析,揭示了该罪客观行为“侵占”的特征,指出侵占罪所不法取得的财产在其实施侵占行为以后就已经处于侵占者的持有之中,这是侵占罪的本质所在,也是它与贪污罪在客观方面的区别。文章中提出,《刑法》第271条第2款在以国家工作人员实施该犯罪行为可认定为贪污之外,还可以认定为“公务侵占罪”,因为第271条第2款仅仅只认定为贪污罪存在片面性,因此,当该款犯罪主体所侵占的对象是私有财产的时候,就不能定贪污罪,而可以增加一个罪名“公务侵占罪  相似文献   

13.
刑法第 3 82条规定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侵吞、盗窃、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 ,是贪污罪。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 ,以贪污论。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 ,伙同贪污的 ,以共犯论处。”刑法对贪污罪主体的规定十分明确 ,但在司法实践中 ,往往容易囿于主体资格的身份审查 ,从而扩大或缩小对国家工作人员的理解。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是犯罪构成必须同时具备而又相互联系的要件 …  相似文献   

14.
非公有经济的刑法平等保护——以贪污罪立法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蓉 《现代法学》2006,28(4):142-148
非公有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迁呼唤刑法对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平等保护。然而《刑法》中贪污罪的规定表明,非公有经济的保护处于弱势地位。我国应淡化将“贪污”当作国家工作人员“专利”的观念,改革贪污罪立法,扩大贪污罪的主体和对象范围,实现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的刑法平等保护。  相似文献   

15.
<正> 张琳珊、何新唐两同志在《法学季刊》第一期载《监守自盗以盗窃罪论处》一文(以下简称张文)中提出:监守自盗以贪污罪论处会造成法律适用与立法精神相脱节,不利于严厉打击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领域的犯罪,不利于保护公共财产。因此,主张监守自盗以盗窃罪论处。对于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监守自盗是贪污的一种手法,是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盗窃公共财物的行为。首先,监守自盗以盗窃罪论处无理论根据。张文认为,监守自盗与盗窃罪在犯罪构成上无明显区别。事实上,二者  相似文献   

16.
现行刑法第八章将贪污受贿罪的主体明确规定为“国家工作人员”,并在第93条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了立法解释,但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有时司法实践中还是难以界定某人是否是国家工作人员。而准确界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对于确定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以及量刑轻重,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国家工作人员的本质入手,弄清楚其本质特征和范围,以便运用法律准确界定国家工作人员,进而真正体现立法原意。我国刑法对国家工作人员共作过三次规定。第一次作出规定的是1979年刑法,其第83条把国家工作人员界定为“本…  相似文献   

17.
<正> 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之物非法据为己有的行为。我国起草刑法第二十二稿、第二十三稿时,曾拟设侵占公私财物罪条款,但在刑法草案修订时,考虑到我国所有制形式比较单一,国家工作人员或受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公共财物的,要按贪污罪论处,  相似文献   

18.
分解与吸纳:贪污罪罪名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解与吸纳:贪污罪罪名再探讨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建华贪污是一种严重破坏国家经济建设、严重败坏党、政府和国家工作人员形象的犯罪现象。在我国,自1952年在《惩治贪污条例》中把贪污作为独立的罪名规定以来,我国刑法虽然对《惩治贪污条例》中规定的贪污犯罪的内...  相似文献   

19.
论贪污、挪用公款犯罪行为的财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贪污、挪用公款犯罪行为的财务特征金建文修订后的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  相似文献   

20.
《刑法》第383条明确规定了个人贪污数额和因之应受刑罚的幅度。如何理解这一规定的精神,司法实践中,通常把“个人贪污数额”与“贪污个人所得数额”等同起来。从立案侦查到起诉、审判对共同贪污行为均以其中个人所得数额是否达到五千元作为涉嫌犯罪或定罪的标准。笔者认为,上述观点不符合立法本意,也不利于当前惩处共同贪污犯罪的需要。 一、《刑法》第383条所称“个人贪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