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4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了《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规定》(以下简称《司法救助规定》)。该规定与2000年7月制定的《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规定》相比较,在司法救助的条件、范围、方式和审批等方面作了较大的补充和修正。《司法救助规定》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更好地解决经济上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得到司法救济问题,充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司法救助制度,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第一条为了使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能够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维护其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司法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对于当事人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行政诉讼,但经济确有困难的,实行诉讼费用的缓交、减  相似文献   

3.
第一条 为了使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能够依法充分行使诉讼权利,维护其合法权益,确保司法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补充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司法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对于民事、行政案件中有充分理由证明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但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实行诉讼费  相似文献   

4.
第一条为了使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能够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维护其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司法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对于当事人为维护自  相似文献   

5.
评说速览     
1让司法救助基金提升司法救助水平据北京法院院长会议透露,北京市高院将建立司法救助基金以扩大司法救助的范围,信访案件将纳人救助范围,生活困难的诉讼当事人也将得到救助。对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单纯实行诉讼费用的缓交、减交、免交,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建立司法救助基金,则是通过基金的运作模式直接对当事人予以经济上的救助,比缓交、减交、免交政策更能体现出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从司法救助的长远建设  相似文献   

6.
建立执行司法救助基金 实现司法为民的宗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法院要改进和完善立案工作和控告、申诉受理工作,健全司法救助制度,让经济确有困难的群众打得起官司,确保有理有据的当事人打得赢官司。”2006年5月3日,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中发[2006]11号文件)中,在强调司法机关应当坚持司法为民、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原则时作出了这一重要规定。“健全司法救助制度”要求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落实司法为民宗旨的高度重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还是对近年来的司法实践中,一…  相似文献   

7.
论司法救助与法律职业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十年前的一次亚太地区法律大会上,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把案件拖延、诉讼费用昂贵作为十分突出和重要的问题提出来。但是,一些中国代表不以为然,觉得西方国家有些大惊小怪。诉讼费用昂贵在当时的中国的确还不成其为一个问题。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的诉讼活动也出现了一些发达国家在若干年前已经出现的问题,如法院案件剧增,案件拖延情况严重,诉讼成本提高,当事人支付费用增加等。与之相应,一些经济确有困难而又需要通过诉讼维护其权利的人开始“消费不起”。于是,法律援助制度开始建立,司法救助也应运而生。  在此之前,司法救…  相似文献   

8.
每月大事     
7月 28日   《法制日报》报道,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公布《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规定》   8月 1日   《人民日报》报道,成克杰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   8月 4日   《检察日报》报道,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已答复 2831件,约占总数的 74.62%   8月 7日   《法制日报》全文刊登《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   8月 9日   《法制日报》报道,最高人民法院重大机构改革启动并进入具体的实施阶段   《人民日报》报道,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周文吉以权谋私、…  相似文献   

9.
[公布日期]2005.9.23[施行日期]2005.12.1[文(令)号]司发通[2005]77号[类别]行政法·司法行政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法律援助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  相似文献   

10.
■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各级法院下发了《关于适用〈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通知》,对《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实施后的收费衔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提出将于近期对《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规定》进行修订,及时向全国法院颁布施行。  相似文献   

11.
关注1:重新阐述"司法救助"的概念原《规定》强调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新《规定》修改为:人民法院对于当事人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行政诉讼,但经济确有困难的,实行诉讼费用的缓交、减交、免交。(第2条)  相似文献   

12.
(2000年7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24次会议通过2005年4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47次会议通过修订2005年4月5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第一条为了使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能够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维护其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司法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对于当事人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行政诉讼,但经济确有困难的,实行诉讼费用的缓交、减交、免交。第三条当事人符合本规定第二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  相似文献   

13.
民事诉讼费用救助制度是民事诉讼制度权利保障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它关系到了当事人的权利行使、社会公平。其最大价值是保障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不因诉讼费用的限制丧失进入法院的机会。本文在分析我国民事诉讼费用救助制度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对它的具体缺陷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我国现在的执行救助制度,特别是将被执行人经济确有困难而导致的执行不能,同时申请执行人经济困难但合法债权难以得到及时保护的情况作为讨论的重点。本文认为我国现行的执行救助制度存在诸如没有统一标准、性质不明、救助金来源不合理等问题,同时也就执行救助制度存在的现实意义、如何进一步完善等问题阐述了相关见解,以期有利于执行救助制度的日臻完善并具有更大的普惠性。  相似文献   

15.
现代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源于英国,是体现司法人文关怀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肇始2004年,2009正式建立。随着实践的发展,司法实务部门和理论界对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也渐趋统一,但对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究竟应当如何定位,也就是说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法律属性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短期内不可能期望该制度全面解决刑事被害人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因此必须要将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与现行的其他制度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刑事被害人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李蕊 《当代审判》2003,(2):17-18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郑重承诺“让确有冤情而正义难以伸张的群众打得赢官司,让经济确有困难而交不起诉讼费的当事人打得起官司”。这“两个承诺”的提出,是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下“独立、平等、中立、透明、公正、高效、文明”现代司法理念的深刻阐释,是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同时,也是对进一步深化司法改革、完善司法制度、确保司法公正的具体要求。本文试就”两个承诺”对当前我国司法改革的影响与要求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韩震 《法制与社会》2011,(20):53-54
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要求由形式平等走上实质平等,形式正义走向实质正义,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对弱势群体予以保障。构建司法救助制度来平衡诉讼权的行使就成为必需,从而在程序上实现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平等,保障其实体权利最终实现的可能性,更是体现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司法救助制度是建立在司法平等、司法文明和司法公正理念之上的一种司法领域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并由于其独特的人丈关怀视角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救助制度仍存有弊病,需要通过一些合理化变革来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针对如何解决我国司法实践中大量出现的刑事被害人在受到犯罪行为侵害之后,其本人和其家属生活困难甚至无以为继的现象,本文以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为研究对象,从我国当前司法现状出发,思考如何在我国科学合理地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以期望这一研究能够对我国构建和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产生一些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郑淑旖 《法制与社会》2013,(28):144-145
执行程序中对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制度,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执行案件当事人之间、涉执行弱势群体与法院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法院探索解决执行难的有益尝试。但是由于该项制度缺乏程序运行上的有效规范,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将结合执行救助工作的现状和实践情况,着重对执行救助程序中存在的不足与误区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使“弱势群体的保护伞”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