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刑罚制度是一个社会法律制度的重要构成,我国古代刑罚制度同样在整个法律制度中占有尤为重要的地位。本文就我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演变,这种演变表现出来的特点以及这种特点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随着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刑法理念和财产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报复与威慑为特征的古代刑罚因其残酷与野蛮的特质已为现代社会所抛弃,刑罚的轻缓化改革和罚金刑地位的逐步提升成为刑罚历史发展的必然路径.回顾20世纪其理念与制度的变革轨迹,探寻其发展趋势,能够为我国罚金制度的建全与完善提供必要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3.
针对刑罚威慑的学理定义不明确,本文对其意蕴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析。认为刑罚威慑以人的理性模式为其立论基础;是借助于刑罚的惩罚性对社会成员产生的一种抑制犯罪的心理强制;它以明文规定的刑罚为依据,是一种法律威慑;刑罚威慑是一般威慑和个别威慑的统一;刑罚的威慑作用分布于各个阶段。为了进一步深入理解刑罚威慑的意蕴,还对刑罚威慑与一般预防的含义进行了比较区分。  相似文献   

4.
汉文帝除肉刑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奴隶制五刑终归被打开了缺口,开始向封建制五刑过渡",刑罚体系由野蛮、残酷走向文明、人道。可文帝除肉刑后世也多非议者。应该如何看待汉文帝除肉刑,需要对除肉刑的原因、内容、社会效果及意义做全面探讨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5.
汉文帝除肉刑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奴隶制五刑终归被打开了缺口,开始向封建制五刑过渡”,刑罚体系由野蛮、残酷走向文明、人道。可文帝除肉刑后世也多非议者。应该如何看待汉文帝除肉刑,需要对除肉刑的原因、内容、社会效果及意义做全面探讨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6.
一个国家的刑罚制度反映社会文明程度,同时一个国家的刑罚制度也反映了社会治安状况。本文以影响和制约一个国家刑罚制度的因素为出发点,通过对我国刑罚制度现状的分析,结合国际刑法的基本理念,对刑罚发展的前瞻问题进行了梳理性的研究,以期对我国刑事立法和刑罚选用方面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承认死刑能够产生威慑犯罪的影响,并不等于赞同对死刑威慑的迷信,我们应走出迷信死刑威慑的误区。受刑罚自身规律及刑罚与犯罪关系的原理的支配,死刑的根本属性在于惩罚性,只能在于惩罚犯罪,以死刑具有威慑功能实现犯罪一般预防目的,不符合刑罚自身规律,不符合刑罚与犯罪的关系的原理。我们也会为发挥死刑的威慑功能以实现犯罪一般预防的目的而付出代价,这代价是难以估计的。  相似文献   

8.
商鞅刑罚目的是以威慑儆戒为主的一般预防论,即靠对犯罪人实施刑罚来威慑儆戒其他人使其不敢犯罪,达到预防社会犯罪的目的。商鞅的刑罚目的理论,以人性恶的犯罪理论为基础,以重刑、必得、明法为基本内容,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来实现预防犯罪。这一刑罚理论虽然曾取得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众多的不足和缺陷。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刑法学理的兴盛在先秦时代已始露端倪。当时的儒、墨、道、法等各思想流派都提出了自己的刑罚思想,其中以儒家"礼义教化"为重心的刑罚观和法家"重刑威慑"为重心的刑罚观的影响更为出众。尽管儒法两家在刑罚观上的偏重各有不同,但在基本的道德原则和政治理想上,两者还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监狱在当时法律实践中的基本功能体现出中国古代监狱与刑罚种类变迁之间的基本关系,从而推断出当代中国以执行自由刑的监狱与古代监狱功能的巨大差异,而造成这一差异的背后是对于中国古代自由权利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必然反映。中国古代监狱与审判权之间的密切联系,可以展现中国古代监狱的法律地位和性质,以解释形成上述现象背后的权力依据,而这样的地位和性质也影响到古代监狱本身的价值目标。从监狱内部而言,对于关押人的具体管理制度,尤其是刑罚执行变更制度等无一不受到监狱本身角色定位所带来的目标价值的渗透。  相似文献   

11.
许锡良 《政府法制》2011,(24):23-23
中国古代刑罚的残酷惨烈,是举世无双、无与伦比的。其中,值得一提的刑罚制度当数株连。  相似文献   

12.
李露 《河北法学》2012,(10):146-152
中国传统法文化以礼法文化为核心,礼法文化的实质则体现为礼刑关系。在礼法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深受其影响,并随着礼法关系的演变而演变。在中国历史上,礼法文化的发展可表现为夏商周"礼法并用"、春秋战国至秦"弃礼重法"、汉至唐"礼法合流"和宋至清"理法结合"四个时期,在不同时期礼法关系的演变中产生了"明德慎罚"、"重刑尚法"、"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等刑罚思想,这些刑罚思想给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其中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因素均可为当今中国刑罚制度的现代化改革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改进环境犯罪刑罚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这就迫使许多国家强化对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推行"犯罪化"和"刑罚化",中国也不例外。如何使刑法对环境的保护更有力度、更能有效地规制环境犯罪就是我们亟待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针对我国的环境刑罚制度的改进做一些思考,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力求刑法对环境的保护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死刑是人类刑罚体系中最严厉的刑种,其执行方式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从野蛮、残酷到人道、文明的转变。中国社会从封建制刑罚体系演变到今天人道、科学的刑罚体系,死刑执行制度向人道化、文明化方向发展。但现行死刑执行制度在立法、决定权、规范性方面还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胡伟 《行政与法》2007,(7):116-118
族刑作为中国古代一种残酷的刑罚种类,其产生和发展有其思想和制度上的根源。中国古的社会特点和结构,以及统治者的反人民性的本质,决定了族刑得以延续。对刑法的工具主义和刑罚的镇慑功能的追求,使得统治者历来信奉重刑治国。现代法治社会,对人权的保障,必须确立"罪止其身"的刑罚原则。  相似文献   

16.
论非监禁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彦品 《河北法学》2006,24(1):156-160
从世界范围来看,刑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野蛮到文明,从以死刑、肉刑为主到以监禁刑为主,再以非监禁刑为主的过程,这是刑罚向科学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非监禁刑是在国际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刑罚措施,也是对社会、被害人、社区以及犯罪人本身有显著益处的刑罚措施.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把现代化的行刑重点转向非监禁刑的适用,我国非监禁刑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从非监禁刑的理论依据、现实条件、国内外现状出发,针对我国现行<刑法>中的非监禁刑的立法、执法等现状,提出了构建非监禁刑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刘秉光 《政府法制》2011,(18):49-49
"肉刑",是古代残废肢体、残害肌肤、破坏身体机能的墨、劓、刖、宫等带有原始、野蛮色彩的刑罚。夏、商、周朝如此,秦朝更是风行,《盐铁论》中就有"劓鼻盈车、履贱踊贵"的记述。这种让人切齿痛恨的酷刑,一直延续到汉初。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有的刑罚体系过于重视刑罚的惩罚功能,而轻视刑罚的教育功能和威慑功能,无法有效的遏制年轻人暴力犯罪的不利态势。我国刑法应对现有刑罚体系进行重构,将鞭刑这种刑罚方式纳入刑罚体系。  相似文献   

19.
论刑罚的威慑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在发明刑罚之时就设想它具有威慑效应。通过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威慑罪犯不再犯罪和儆戒他人不去犯罪是人类发明刑罚的重要目的之一。在前资本主义阶段,刑罚主要追求惩罚目的和威慑效应,因此刑罚手段极其残忍和恐怖,生命刑和肢体刑在刑罚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人类逐渐认识到古代刑罚的不人道。在一些启蒙思想家的呼吁下,  相似文献   

20.
赎刑在汉刑罚体系变革的过程中被逐渐制度化,从而确立了应有的法律地位。赎刑在中国古代刑罚体系与观念中并非一种独立的财产刑,而是一种替代刑罚适用的方式,并且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具有独特的制度功用。因此,赎刑在中国古代法的演进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