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一、西方来的“朝贡国家”中外贸易在上千年中国同东亚文明圈各国“华夷秩序”的关系格局中,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经济往来。它是一种以政治上的尊卑隶属关系为外壳的特殊经济贸易制度——朝贡制度。在这个制度下,贸易的一方是对中华“倾慕向化”因而“奉表称臣纳贡”的属国;另一方则是“统驭四海”有义务对这类忠顺行为“施恩赏赐”的“天朝”。这实际上就  相似文献   

2.
辽人以行政区划地区为中心,依据控制力的强弱,将与辽朝有联系的区域划分为境内、境外、绝域三个层次。境内为行政区划之地,是辽朝施政的核心地区。境外为辽朝属国属部地区,辽朝实行羁縻统治。绝域是与辽朝存有朝贡关系的诸国诸部,与辽朝关系最为疏远。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频繁。以“华夷”二元为核心的民族思想就是民族关系的一种反映,不同时代“华夷”民族思想在处理族际关系时充满了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成为多民族中国的历史文化能够绵延不断、生生不息,一直发展到现代的重要历史原因之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思想与处理族际关系的智慧问题,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论国家统一前的两岸交往秩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国家与社会二元论的框架下,从外部秩序与内部秩序两个维度,对国家统一前的两岸交往秩序进行了综合考察.在外部秩序方面,检讨了立法与事务性商谈两种方式在建构两岸交往秩序中的成效,分析了其局限性产生的原因;在内部秩序方面,探讨了因双向需求、两岸居民的理性趋避、公权力机关的个案裁量以及纠纷解决方式的多元化引起的两岸交往自发秩序情形,指出了在两岸官方政治歧见日深、互信严重不足的现状下,自发秩序对稳定两岸民间交往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面临着新的挑战.亨廷顿的政治秩序理论主要是从现代化实现过程中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之间的关系出发来研究政治秩序问题的,它把对政治稳定的追求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亨廷顿的政治秩序理论为视角,从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入手,可以探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核心价值,展示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特色与优势,进一步彰显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是我国的近邻,自古与我国关系密切。在明清时期东南亚与中国保持密切的朝贡关系。在东南亚诸国的朝贡使团中,活跃着一批华人通事。他们沟通中国与东南亚的联系,在中外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华人通事也做出了一些损害国际关系的事情,对中外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实现宪政是现代国家政治的根本标志和常规形态,宪政之于中国可以说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代中国宪政建设中还存在宪法权威尚未真正确立,宪政意识不强,人大制度尚未有效发挥等问题.要推进我国宪政建设必须认真对待宪法,处理好遵守宪法与党的领导的关系,积极培育宪政文化,切实加强对公民权利的保护,高度重视宪法的监督实施等.  相似文献   

8.
当代西方治理话语的兴起与发展,有着特定的制度前提、社会环境与政治文化,对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都有相应的要求。民主治理、多中心治理、数字化治理等日益成为西方治理话语发展的主流趋势,其兴起与发展有着相应的政治哲学基础,体现为无政府主义与"利维坦"之间的张力与平衡、从人民主权向公民权利的转换、统治话语向治理话语的转换。构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话语体系要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尤其是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实践,重点聚焦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话语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阐释好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与国家治理能力之间的关系,突出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  相似文献   

9.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西关系开始突破中国传统"华夷秩序"的格局,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开始了与西方列强新的对接:在对外认识与观念上,传统的地理中心观与传统的中国文明中心观开始发生转变,传统的华夷观念也逐渐松动;在对外体制上,改变了旧的外交文书体制,废除了公行制度,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体制;在外交方略上,确立了"力持和局"的对外方针与"诚信守约"的对外原则.  相似文献   

10.
宋朝士大夫官僚群体成为国家治理核心力量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事件。宋朝士大夫官僚群体的知识结构对国家治理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宋朝初期国家有改进士大夫官僚群体法律知识和司法技能以适应国家治理需要的努力,然而在士大夫官僚群体的各种抵制下,国家的努力最终失败。宋朝士大夫官僚群体因缺乏为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导致了必须借助胥吏群体实现国家治理的需要。形成士大夫官僚群体与胥吏群体共生的政治结构,让国家政治出现显现和隐性两大政治群体。胥吏群体在政治上被轻视,经济上没有相应保障,致使吏群体借用公共治理中的技能获取经济利益,构成宋朝社会中结构性腐败。元明清时期国家治理中出现士大夫官僚获得公共政治话语和权力,胥吏群体垄断隐性治理技能的社会结构。胥吏通过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和所寄存的公共权力来“寻租”获取生存资源,导致国家治理中出现结构性低效和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磊 《探索与争鸣》2022,(4):168-176+180-181
当前,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叙事面临着话语更新的需求。国外学者从内亚史观、东北亚海域史观、民族交际空间史观出发的东北史叙事,对中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论构成了挑战。事实上,传统中国的区域历史发展是普遍政治秩序与地方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战国、秦汉、魏晋的郡县体制塑造了东北的政治地理格局,为新兴政权提供了制度样板,同时为处于前国家阶段的诸族群提供了建立政权的文化资源与政治思想。隋唐以后,东北区域的体制化出现了类郡县化(明代都司、卫所)、属国化(渤海)、敌国化(高句丽)、王朝化(辽、金、清)等多元路径,但这些路径只是在普遍政治秩序中寻求位置变化,而不改变秩序模式本身。东北与西北、中原等各个地域之间具有联动关系,影响到中国历史运动的整体进程。因而,从区域发展的角度阐释传统中国的普遍政治秩序及其作用机制,是重构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叙事的一条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2.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论语》文本实际上体现出了一种内在的反话语交往的特点。其话语结构中暗含了一种对于以言语为媒介的人类交往行为的压制与消解。我们可以将此概括为交往断裂。这种倾向主要从个体人格、家族关系与社会礼法关系等三个方面体现出来。这种反话语交往的倾向,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解读传统法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的历史背景下,现代国家治理中所内蕴的参与、平等、协商等价值要求一种新的制度形态。借助道格拉斯·诺斯提出的概念,权利开放秩序不仅可以视为现代国家治理的制度形态,也为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思路与方向。具体来说,一方面通过塑造能动性政治来打造行动中的社会与公民,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另一方面以完善责任政治来促进政府回应,提升政府能力,共同构成一个开放有序、流程顺畅的政治系统。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宽阔视野里,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到,民主政治建设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在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之间的差异;中央统揽全局使用的上层建筑话语与村委会、居委会的基层自治话语,无论在政治内涵、思考逻辑和问题取向上都存在着重大区别。作为系统性范畴,民主政治从国家政权层面进入基层社会层面时,需要经过一个形态转变,其具体表现就是从抽象的政治形态转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形态,或者说要经过一个政治生活化的过程,让民主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一、民主政治生活化 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走向,是政治的生活化而不是生活的政治化。让民主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意味着与国家政权建设相比,基层民主建设更加强调生  相似文献   

15.
张彰  季圆美 《求索》2013,(3):231-233
本文从宏观层面入手,以168个国家2002-2009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对国家治理水平与汇率制度选择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实证考察,对影响汇率制度选择意愿的国家治理因素进行了探索。所得到的基本结论如下:第一,良好的制度环境对于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具有保障作用;第二,GDP规模与经济开放程度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并不明显;第三,话语自由、政治稳定与高效率的政府是微观经济单位(如企业)能够将偏好于浮动汇率制度的信息传递给国家,并推动国家选择浮动汇率制度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6.
李艳君 《传承》2009,(8):132-133
实现宪政是现代国家政治的根本标志和常规形态,宪政之于中国可以说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代中国宪政建设中还存在宪法权威尚未真正确立,宪政意识不强,人大制度尚未有效发挥等问题。要推进我国宪政建设必须认真对待宪法,处理好遵守宪法与党的领导的关系,积极培育宪政文化,切实加强对公民权利的保护,高度重视宪法的监督实施等。  相似文献   

17.
两宋时期,中国成为东南亚诸国的交流中心,两地以朝贡及朝贡贸易为主要形式的交流日益频繁,市舶贸易也异常繁荣。两宋时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在我国的海外交通尤其是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占有重要地位。这一局面的形成与整个两宋的边境形势、与政府推行的对外发展战略、与航海条件的进步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蓝煜昕  张潮 《人民论坛》2013,(10):252-253
印度以《外国捐赠管理法》为核心,建立起以中央政府为管理主体、基于行政许可、以资金信息为抓手的涉外非政府组织监管体系,将境外慈善资源导向国内扶贫、发展和社会服务等适当的领域,并较为有效地预防了国外势力借助非政府组织渠道干预国内政治和商业秩序.对印度经验的考察可对我国相关立法与政策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吴静 《人民论坛》2014,(1):218-219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认为人们在遵守基本的语言互动规范和要求的前提下,交流双方在互动的过程中将形成一种关系,并表现出相互沟通的精神、视界融合以及道德同情等交往关系.以交往行动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实现教育主体的平等性,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和可接受性,最终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让民主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宽阔视野里 ,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到 ,民主政治建设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在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之间的差异 ;中央统揽全局使用的上层建筑话语与村委会、居委会的基层自治话语 ,无论在政治内涵、思考逻辑和问题取向上都存在着重大区别。作为系统性范畴 ,民主政治从国家政权层面进入基层社会层面时 ,需要经过一个形态转变 ,其具体表现就是从抽象的政治形态转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形态 ,或者说要经过一个政治生活化的过程 ,让民主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民主政治生活化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走向 ,是政治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