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在我国的逐渐发展,青年志愿者们通过志愿服务的标识物等物质产品与语言、口号等非物质产品,不断建构着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中的青春时尚文化.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中的青春时尚文化是我国青年文化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是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精神的形象表达.本文通过对我国7个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的个案观察,探讨了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中青春时尚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功能,明确指出,要把握志愿服务的时尚化特征,用志愿服务的时尚引领青年的时尚,在青年群体乃至全社会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青春、青年和青春期成长一直被人们赋予诸多肯定性的文化价值.20世纪以来,其文化含义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以当代中国大陆电影对青春的影像表达策略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时代语境中电影表述青春经验的文化策略,指出大陆电影将青少年神化和妖魔化的两种倾向,剖析<独自等待>等影片在青春表述策略上的重大转变及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林海燕  刘波 《求索》2012,(9):157-158
本文倡导一种设计语言取向,以消解当代图像中的过分机械化理论。以水意象为切入点,追寻其背后的"集体无意识"文化属性,进而以一种历史观,探讨水意象的视觉构成与生命体验形式的关系,指出水意象的视觉构成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积极意义。"水意象"作为一种设计语言取向,旨在形成"高情感"的感性补偿机制,让生命的尊严和关爱被重新解读和释放。  相似文献   

4.
文学阅读"热点"现象是当代中国文化领域内引人注目的一大景观.从五六十年代的"《创业史》热"、"《青春之歌》热"到"文革"期间的"《金光大道》热"到八十年代的"伤痕文学热"、"金庸热"、"琼瑶热"等等,热点几乎从未消失过,特别是近十年来更是热闹非凡."热点"是个很大很复杂的文化题目,仅从其  相似文献   

5.
张贞 《理论月刊》2008,(2):104-107
中国逐渐进入"以消费促进生产"的社会形态,"日常生活"的地位和重要性随之提高,成为当代文化建设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具体来说,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态格局主要由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组成.这三种文化形态的本质内涵和相互关系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精英文化认为日常生活是应该被否定、被超越的对象;主流文化出于政治目的总是倾向于在意识形态层面对日常生活进行隐秘性的组合拼贴:大众文化则充分肯定日常生活的本体性地位和意义.从"日常生活"角度分析、评价并建设三种文化形态,是构建当代中国和谐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屌丝"文化的形成,是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形成的一个缩影,其形成的机理与互联网的特点密不可分,同时"屌丝"文化又是当代青少年青春情结的再现,体现深层的社会原因与群体心理机制的形成。探究"屌丝"文化生成与流行的根本原因,有利于把握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少年流行文化,更好地了解与理解当代青少年群体,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网络消费与当代青年消费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消费已成为一种消费新时尚,它赋予当代青年消费文化许多新的特质.蓬勃发展的网络消费在消费工具、消费空间及消费体验三个层次上推动了青年消费文化的变迁.作为一种新的消费工具,网络消费使当代青年消费文化具有消费观念的超前性、消费行为的时尚性、消费需求的差异性和消费方式的便捷性的特征;作为一种新的消费空间,网络消费呈现出了流动性、隐秘性和意识形态化的特征,这一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系统的脱域问题;而作为一种新的消费体验,网络消费给当代青年带来了新奇体验、认同体验以及现代性的"好恶交织"体验等方面的新内涵,这些都与当代青年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正"考试作弊"被披上了"青春叛逆"的正义的外衣,甚至成为了一种荒诞的"英雄主义"行为。这种"青春心理"的"普适化"蔓延,作为一种文化潜流,其实质却是反道德反法律和反文明的。  相似文献   

9.
桂琳 《青年探索》2017,(4):83-89
"青春"一直是电影钟爱的主题。2013年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可以作为青春电影再次勃兴的一个标志。从这部电影作品的成功开始,一大批以青春为题材的电影这几年不断涌现。《致青春》和以往青春题材电影最大的区别是,它是由一部网络青春题材小说改编的,同时它也开创了网络青春题材小说改编为青春电影的一股热潮。本文聚焦由网络青春文学作品改编的这一批青春电影,这些新型的青春电影可以帮助我们考察一种新的青年文化的诞生及其主要内涵。这种青年文化与网络这种新兴媒介有重要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吴静 《传承》2011,(18):72-73
"娘式幽默"是中国当代喜剧小品的一个普遍现象,它是表演者用女性化的装扮、语言和动作来制造滑稽的喜剧效果。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代喜剧小品的闹剧特性和央视春晚的舞台共同造就了中国当代喜剧小品的"娘式幽默"。  相似文献   

11.
小康社会不只是一连串的国民经济发展指标和社会改革方案,在更深的层面上,它还是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民众的一种文化诉求和价值取向,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中国传统文明和世界当代文明的结合点上,对当代中国的一种价值整合和文化重塑."小康文明"最基本的价值特征是倡导富裕,倡导务实,倡导和谐,倡导民本;最基本的文化意义则是它的民族凝聚力,文明整合力,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充实和展示.  相似文献   

12.
南侗"嘎老"传承的当代变迁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的是一种南侗民间的重要歌种--嘎老--在当代语境中呈现出的传承变迁现象.文章以"乡间"、"学校"及"舞台"这三种场域来概括当代嘎老传承的主要方式,并试图解释民间歌唱传承方式变迁中所蕴涵的音乐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方多元文化主义在语言方面的思想主要建立在对“民族建构”和“价值中立”的批判基础之上,这些思想家往往认为这两种思想都不利于少数文化群体语言的发展,二者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一个国家推行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语言文化。所以,他们要推行一种保护少数文化群体语言的积极的文化政策,以纠正历史上的不公和保障少数文化群体的语言自由。  相似文献   

14.
从"新时期"至"新世纪",中国文学经历了从形式语言到文化语言的实验过程.在形式语言阶段,作家作品强调文学语言的形式意味,突现文学语言在文学叙述中的功能和作用.但从1990年代开始,当代中国文学开始尝试文化语言的写作实践.作家作品的一个基本的努力方向,就是将汉语写作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状态联系起来,创作出更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学作品."新世纪"以来,"方言写作"的理论探讨和创作实践,在本土文化经验方面,又作了更为自觉的理论提炼和创作尝试,其基本特点是注重中国文化生命特色,本土经验不再是落后、愚昧的表现,而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展示其困境与开掘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5.
"好美之心,人皆有之."当代青年,当他们急切地祈望将自己内在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外化为客观现实,同时将外部社会的审美风尚、审美习惯内化为自身的审美品格时,总会在自身的服装上下一番功夫.纵观服装发展的历史,各个时代的生产力状况、社会意识形态,各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都会渗透到人的着装风格当中,并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所以,服装是一面既具体又抽象的镜子,它用音乐化的语言,表现和带给人一种情感、一种知觉、一种气氛、一种格调,反射出人们审美的心理内涵,同时显示出整个民族、整个时代的政治风貌与文化因素.当代青年对服装的选择与追求,是以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文化氛围为渊源,以中国现代改革开放、观念更新的时趋为杠杆,借鉴西方现代美学与现代艺  相似文献   

16.
杨华山 《理论月刊》2005,(11):119-121
在全球一体化的冲击之下,中华文化不仅正在焕发新的青春与活力,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文化他觉"北和"文化互觉"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也方兴未艾.<沧桑与瑰丽鄂西北历史文化论纲>正是中国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园地中的一支新开的奇葩.  相似文献   

17.
夏颐 《就业与保障》2012,(Z1):18-20
拥有广阔天地的基层是当代大学毕业生们通向成功的另一选择。今天,当我们面对那一张张青春的面孔在广阔的基层天地之中创出的一片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时,感受到的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以及盈溢着蓬勃朝气、在希望的田野上飞扬的青春。  相似文献   

18.
北京中奥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国人,当代中国青年同全国人民一道由衷地喜悦.广大青年激动、狂欢,又不乏冷静的思考.让我们纪录下这一重要历史时刻青年的所感、所为、所思,永远保留住一段珍贵的"7.13"青春记忆.  相似文献   

19.
周敏  卢武 《青年探索》2020,(4):40-48
文化自信,就是国家之宝藏,民族之宝藏,人民之宝藏。在影视文化传播视域下,如何让当代青年接受并传承这些"宝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年轻化"的视角切入,分析《国家宝藏》的叙事形态、叙事内容与传播方式,总结《国家宝藏》年轻化的成功因素;另外,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解构传统文化年轻化的价值,以彰显传统文化年轻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年轻化是一个重要命题,敏锐抓住当代青年的所思所想,用生动活泼的影视语言去展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年心中活起来,在当代社会传承起来,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漾"来自于英文中的"Young",代表年轻与活力."漾文化"是一种以自我创作为中心的流行文化.个性风采、偶像心弦、伤感魅力、冷香情漾,无一不摇荡着青春的艰涩与韵致,张扬着颠覆传统的时尚姿态,集合着欢快、搞笑、魔幻和无所不能.难怪有人说,从少年、校园或社会等流行意识中所萃取的"漾文化",往往呈现褐白、黄色或绿褐色,因为魅惑,因为青青情事,因为人初长成的意气风发,更显斑驳多姿,尤其经过特殊的发酵与变形扭曲,那些灿烂芬芳的年华就更有一些迷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