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台湾文学研究的学术发展脉络来看,当今日本观察台湾文学的两种学术路径。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省日本殖民历史,将台湾文学视为大陆五四新文学的一个嫡系,在压迫与抵抗的殖民语境下生成发展的研究方法。另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通过引入西方文化研究、语言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理论,强调日据时代"国语"(殖民地宗主国日语)的推广"形成以台湾皇民文学为核心的民族主义"。通过这一学术史的清理,我们可以解决近年来在日本学者与台湾作家之间发生论争的殖民历史的叙述方法与文化政治。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文化全球化"成为全球化研究的前沿问题。关于"文化全球化"的界定虽然还众说纷纭,但是,对"文化全球化"的研究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是有可能性和有效性的:(1)"文化全球化"概念中"文化"的界定比较明确;(2)从文化的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全球化的探讨逐渐形成了一个问题域,构建了一个广阔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3.
"火山"是迪斯科空间类型中的典型一例.它是一个"例"(token),但充分体现了迪斯科"型"(type)的各种主要特征."火山"这个宏观符号是可以分节的,微观的元素构成了"火山"符号的能指成分,不可或缺.分节后的符号元素就是吧台、舞池、舞台、音乐控制台、霓虹灯、蜿蜒伸展的墙壁、DJ配置的迪斯科舞曲,还有最重要的,就是男男女女、花花绿绿的迪斯科舞者.  相似文献   

4.
多元文化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遭到了质疑和批评,这与其自身的症结有关.多元文化主义强调了"多元"的重要性,但却没有能有效地处理"多元"之间以及"多元"与传统"一元"之间的关系.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治理方式,协商民主对于多元文化社会的建设具有特殊的优势.它不仅能够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增进政策的合法性,而且还能够促进多样性的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岭南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还在加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90后大学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岭南传统文化认知度的问卷调查,分析和研究90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岭南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为做好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岭南传统文化的引导工作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化诗学"与"审美诗学"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研究路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前者正是对后者的反拨。如果说审美诗学是"现代性"语境的研究方法,那么文化诗学无疑属于后现代语境。文化诗学这一研究路径的出现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三大转向密切相关,可以说它最有代表性地体现了这种转向。在操作层面上,迄今为止,我们所说的文化诗学大体有三种研究模式:"主体——文化心理研究模式"、"语境化综合研究模式"、"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7.
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需要全面认识现行政策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家庭经营与规模经营的关系、社会改造与技术改造的关系、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必将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正>如果我们问你,一家公司要想在创新方面取得成功都需要具备什么,你可能会谈到绝妙的创意、尖端的技术以及富有开创性的研究。但是,很多人都会忽略将新创意转化为财务成功和商业成功的另一个基本要素,那就是:领导力。领导力会以几种方式对公司的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方式为:创建"无摩擦"(friction-free)分享信息的内部文化;确保与客户紧密合作;保持  相似文献   

9.
审美文化与民族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特定的审美文化从属于特定的文化形态:审美文化的内涵包括群体的共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艺术性的物化产品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等方面.本文从反传统美学的角度论证了传统美学的重大缺失和根本弊端.并论证了审美文化理论研究具有"开拓新的领域"、"重写美学史"、"新的思维与新的方法"及"创建新的学科"等五个方面的创新性意义.审美文化的理论研究是当下中国美学研究走出困境、走向新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韩国女青少年中出现了一种名为"援助交际"的新型性偏差行为."援助交际",本质上就是卖淫,但之所以会被称为援助交际,是因为"讲面子"的文化.它产于日本,能够在韩国蔓延,是因为男性中心、消费主义和商业化地看待女性身体的文化为其提供了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1.
"山寨文化"是一种可惠及民众而又易危害公平、代表民间创新却容易造成侵权、追求价值多元却又包含低俗趣味的文化.社会及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作用,铸造青年"一元统领"与"多元取向"相统一的文化价值品质,构筑青年传承文化与创新求变相结合的文化价值取向,倡导青年遵纪守法与崇尚道德相协调的文化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虽然中国思想界对传统文化的主导倾向是批判和决裂,但仍然有一些思想家对中华文化怀抱着"温情与敬意",国学大师钱穆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在<晚学盲言>等论著中,钱穆以中西人生观比较为基本线索,以"士"(知识分子)为传统人生观的主要代表,以关于大生命与小生命、心世界与物世界、天与人关系的阐发为中心,全面、深刻地概括了中国文化的理想和精华,成为当今中华传统人生观复兴,并与国外人生观积极因素相结合的先驱.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识,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具有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概念从词源学和哲学等角度进行分析后可认为:(1)"文化"概念具有名词和动词两种用法,主要内涵是指文治和教化,它能使自然人脱离野蛮状态而变得文雅起来。(2)中外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界定有一分为二法(物质、精神)、一分为三法(物质、精神、制度),但各有局限性。(3)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方式。换句话说,人类探究和追寻真善美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就是文化。这是一个开放的、建设性的定义。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自治历史命运的转折与引进设想(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各国为解决民族、种族、文化集团问题提出的思路与建立的机制中,与联邦制、民族区域自治、多元文化主义等政治思路与机制相对应的,是文化思路与机制,即"民族文化自治"的思路与机制.但该思路与机制自提出之日起,就遭到种种质疑和抵制.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历史命运才出现了转机.文章对此种转机出现的历史背景、民族文化自治的价值蕴含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述.此外,对中国是否能以及怎样引进民族文化自治提出作者个人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江苏、新疆、广西三省(区)的调查信息显示,当前我国社会文化的"多"呈现以下特点:影响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观念或文化结构多样多元;文化的主流形态多样多元;文化感受与文化评价在在悖论中呈现为多元多样;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的影响因子的多元多样;文化多元多变中的稳定因素结构多元."一"的特点表现为:中国社会伦理型文化的性征没有根本改变;"前示型文化"或"前示型社会"的特质没有根本改变;"五四"以来主流文化的三大基本结构没有根本改变;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心理和文化意识中地位尤其是文化主导地位"变"了,但意识形态的作用得到一定肯定;传统文化仍得到高度认同;文化时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并不是深刻和持久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各国为解决民族、种族、文化集团问题提出的思路与建立的机制中,与联邦制、民族区域自治、多元文化主义等政治思路与机制相对应的,是文化思路与机制,即"民族文化自治"的思路与机制.但该思路与机制自提出之日起,就遭到种种质疑和抵制.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历史命运才出现了转机.文章对此种转机出现的历史背景、民族文化自治的价值蕴含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述.此外,对中国是否能以及怎样引进民族文化自治提出作者个人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90年前发生的"五·四"运动具有两重意义:一是政治上的意义,它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二是文化上的意义.它是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文化启蒙运动."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为此,本刊特邀本院部分教师笔谈"五·四",总结历史,展望未来,以此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相似文献   

18.
在80年代的文化讨论热潮中,李泽厚提出了"救亡"压倒"启蒙"说、"西化中用"论和"转换性创造".随着从80年代全盘西化呼声的高涨到9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兴盛,李泽厚转而主张"话语转换"即"放弃激进的社会/政治批判话题,转而采取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话语",提出了"告别革命"的口号.因此,考察李泽厚80年代以来对文化问题所做的哲学反思,分析其从文化激进主义走向新文化保守主义的"西化"派文化哲学观的逻辑理路,正确估价李泽厚思想的庞杂性和影响的多面性,对于总结20年来文化问题论争和展望21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冀文化建设就是在"文化发展的历史辩证法"原则的指导下,实现力主和谐的传统理想性文化、力主差异的现代理想性文化与现实生活的"顺接"与"逆接"以及二者的"对接",彰显实践的文化之维与文化的实践品性,促成文化之定与文化之动的动态协调。不断克服内外在阻滞力,走出一条科学、协调和可持续的冀文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后小康时代"的内涵意蕴并不仅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历史发展的"前瞻性"概括,而且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所遗留的问题与难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的"反思性"展望。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程中,"文化治理"中的"文化"不仅充当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体",也是"治理"的客体,"治理"与"文化"共同构成了"文化治理"的逻辑起点。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文化治理"通过一种嵌入式治理的方式内在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中,通过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驱动作用,推进着"后小康时代"的现代化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