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动员全国人民投入"文化大革命"及庆祝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胜利闭幕,1966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群众大会",毛泽东第一次接见了百万红卫兵和群众。毛泽东对青年,特别是学生,寄予极大的希望1966年7月18日,毛泽东从外地返回北京。在之后的一个月里,毛泽东主要做了五件事:决定撤销工作组;公开表态支持清华附中红卫兵;写出矛头指向刘少奇的大字报《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在中共八届  相似文献   

2.
江飞 《党史文苑》2003,(3):36-37
毛泽东检阅红卫兵 没有红卫兵运动,就不会有延绵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离开了毛泽东的支持,就不会有一度“如火如荼”的红卫兵运动。 1966年5月29日,清华附中的学生秘密成立了一个名叫“红卫兵”的组织,寓意为保卫红色政权的卫兵。六七月间,清华附中的红卫兵先后张贴出一论二论三论“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万岁”等三张大字报,表示“造反有理”,要一反到底。8月1日,毛泽东写信支持清华附中红卫兵。从8月18日到11月26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先后八次检阅红卫兵达1100万人次。检阅中,天安门广场人海如潮,红卫兵小将们狂热无比。人人都双手举过头顶,向着毛主席欢呼着,跳跃着,许多人把手掌都  相似文献   

3.
<正>20世纪60年代中期,浩浩荡荡逾百万的红卫兵如潮水般涌上革命圣地井冈山,情景蔚为壮观,也是井冈山有史以来在特定时间段里上山人数最多的时刻,演绎了那个年代特有的一幕……红旗、红歌、红宝书、红袖章……1966年的秋冬,百万红卫兵串连至革命摇篮井冈山,把井冈山变成了一片红色海洋。入夜,群山叠嶂的井冈山,天高云淡,皓月当空。白天忙于走红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场轰动全球的红卫兵运动,带着红袖章的红卫兵在全国各地搞串连,“横扫四旧”。红卫兵运动的迅猛发展,与八届十一中全会后,毛主席八接见红卫兵不无关系,自1966年8月18日至11月底,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毛主席八次十批接见了1200万红卫兵,消耗的财力、物力不计其数。本文作者当时在首都工作组工作,亲历了八次接见的全过程。他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毛主席对人民群众运动的支持和周总理卓越的指挥才能。  相似文献   

5.
霞飞 《党史博采》2008,(4):32-35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红卫兵运动中,活跃着一个红卫兵头目。他曾经当过北京航空学院红旗战斗队总负责人、北京航空学院革命委员会主任、"首都大专院校红代会"核心组副组长、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常委。他就是红卫兵"天派"头目韩爱晶。  相似文献   

6.
美国专家写出“造反大字报”1966年,狂潮陡起,神州大地上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动乱开始了!8月18日毛泽东第一次接见红卫兵时,“万岁”声如雷,广场上百万红卫兵哭着、吼着,成为一片躁动翻腾的红海洋。斯特朗十分敬仰毛泽东,“文革”初起时,80岁的她也热血沸腾,在《中国通讯》中以8页半的篇幅介绍文化大革命,向国外心存疑惧的外国人解释说:它不是“一场接班之争”,而是“改造人的灵魂并建立新世界的梦想!”当时热情讴歌甚至亲自参与“文革”的外国人很多。1966年8月,在中国的许多外国留学生、专家,也像中国学生一样,搞起“大辩论”、“大字报”。…  相似文献   

7.
美国专家写出"造反大字报" 1966年,狂潮陡起,神州大地上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动乱开始了!8月18日毛泽东第一次接见红卫兵时,"万岁"声如雷,广场上百万红卫兵哭着、吼着,成为一片躁动翻腾的红海洋.斯特朗十分敬仰毛泽东,"文革"初起时,80岁的她也热血沸腾,在<中国通讯>中以8页半的篇幅介绍文化大革命,向国外心存疑惧的外国人解释说:它不是"一场接班之争",而是"改造人的灵魂并建立新世界的梦想!"当时热情讴歌甚至亲自参与"文革"的外国人很多.1966年8月,在中国的许多外国留学生、专家,也像中国学生一样,搞起"大辩论"、"大字报".  相似文献   

8.
红卫兵,意即“毛泽东的红色卫兵”;它是“文革”中由大、中学生自发建立的一种组织。在十年“文革”中,红卫兵充当了劲旅和急先锋。以其活动为主体的红卫兵运动,裹挟了整整一代青少年,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写下了显赫的一页。运动中所衍生和折射出的红卫兵文化是文革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笔。本文拟对此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史学方家。  相似文献   

9.
王勇忠 《党史文汇》2007,(11):54-56
关于毛泽东于1966年8月至11月间八次检阅红卫兵的人数,现有的许多著作中有不同的说法。徐友渔所著《直面历史》中说:“毛泽东从1966年8月18日到11月26日,共八次检阅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多万红卫兵。”金春明编著的《“文化大革命”史稿》中的表述为:  相似文献   

10.
正在漠河市北极镇北极村,神州北极广场上的一座木屋成了景区的新晋"网红地标"——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到此参观、宣誓。这些游客虽然操着不同口音,但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共产党员。漠河市素有"神州北极""金鸡之冠"的美誉,每年吸引着上百万游客  相似文献   

11.
霞飞 《党史纵横》2004,(3):12-14
三、毛泽东第四次接见红卫兵时,发生了“拦车事件”,使毛泽东对红卫兵的行为产生了怀疑,同时,毛泽东也从要打倒刘少奇、邓小平转向要“保”刘、邓“过关”1966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周年纪念日。这时,外地来北京串联的红卫兵越来越多,他们仍然要见毛主席。考虑到这一情况,毛泽东决定把庆祝建国17周年大会和接见红卫兵合并进行,因此这次被接见的红卫兵比以前要多,有150万人。这一天,天安门广场一早就被装扮一新,警卫工作也做得格外细致,关于支持“文化大革命”的标语十分醒目。许多红卫兵半夜就守候在天安门广场等待毛泽东接见。…  相似文献   

12.
白艾 《党史博览》2002,(4):34-40
重 逢 1984年6月初的一天上午,美国首都华盛顿。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大西洋上吹来的风温暖而湿润,气候十分宜人。这时,在国防部五角大楼的东广场上,正举行着隆重的欢迎仪式。彩旗飘扬,礼炮隆隆,在悠扬的军乐声中,有节奏地响起了仪仗队“嚓嚓”地脚步声。美国国防部部长温伯格正在热烈地欢迎着从大洋  相似文献   

13.
霞飞 《党史纵横》2004,(4):18-19
四、到1966年11月中旬,毛泽东已经不高兴接见红卫兵了,但红卫兵不走,他又不得不最后两次接见红卫兵。这两次接见实际上已是走形式了。此时围绕“文化大革命”的斗争也展开了。到1966年11月中旬,在北京的红卫兵更多了,要求毛泽东接见的呼声更高了。无奈,毛泽东决定当月的11日接见红卫兵。这是毛泽东第七次接见红卫兵了。接见时,整个仪式与上次大体相同。被接见的红卫兵有200万人。当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时,广场上立即欢腾起来,一片“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一片“红宝书”的海洋。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首先对在检阅台上的一些中央负责人说:…  相似文献   

14.
续写新辉煌     
《前线》2006,(10)
金秋十月,鲜花又一次铺满了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首都人民欣喜地迎来了共和国的五十七岁华诞!本刊为此组织撰写了国庆专稿,反映了近年来首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尤其是"十一五"规划开局的变化。这些可能只是共和国发展中的一个瞬间,也可能仅是首都建设成就中的一个侧面,但也同样都是首都人民献给共和国生日的花束!  相似文献   

15.
《前线》2006,(10)
金秋十月,鲜花又一次铺满了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首都人民欣喜地迎来了共和国的五十七岁华诞!本刊为此组织撰写了国庆专稿,反映了近年来首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尤其是"十一五"规划开局的变化。这些可能只是共和国发展中的一个瞬间,也可能仅是首都建设成就中的一个侧面,但也同样都是首都人民献给共和国生日的花束!  相似文献   

16.
《前线》2006,(10)
金秋十月,鲜花又一次铺满了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首都人民欣喜地迎来了共和国的五十七岁华诞!本刊为此组织撰写了国庆专稿,反映了近年来首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尤其是"十一五"规划开局的变化。这些可能只是共和国发展中的一个瞬间,也可能仅是首都建设成就中的一个侧面,但也同样都是首都人民献给共和国生日的花束!  相似文献   

17.
《前线》2006,(10)
金秋十月,鲜花又一次铺满了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首都人民欣喜地迎来了共和国的五十七岁华诞!本刊为此组织撰写了国庆专稿,反映了近年来首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尤其是"十一五"规划开局的变化。这些可能只是共和国发展中的一个瞬间,也可能仅是首都建设成就中的一个侧面,但也同样都是首都人民献给共和国生日的花束!  相似文献   

18.
《前线》2006,(10)
金秋十月,鲜花又一次铺满了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首都人民欣喜地迎来了共和国的五十七岁华诞!本刊为此组织撰写了国庆专稿,反映了近年来首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尤其是"十一五"规划开局的变化。这些可能只是共和国发展中的一个瞬间,也可能仅是首都建设成就中的一个侧面,但也同样都是首都人民献给共和国生日的花束!  相似文献   

19.
《前线》2006,(10)
金秋十月,鲜花又一次铺满了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首都人民欣喜地迎来了共和国的五十七岁华诞!本刊为此组织撰写了国庆专稿,反映了近年来首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尤其是“十一五”规划开局的变化。这些可能只是共和国发展中的一个瞬间,也可能仅是首都建设成就中的一个侧面,但也同样都是首都人民献给共和国生日的花束!  相似文献   

20.
《前线》2006,(10)
金秋十月,鲜花又一次铺满了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首都人民欣喜地迎来了共和国的五十七岁华诞!本刊为此组织撰写了国庆专稿,反映了近年来首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尤其是"十一五"规划开局的变化。这些可能只是共和国发展中的一个瞬间,也可能仅是首都建设成就中的一个侧面,但也同样都是首都人民献给共和国生日的花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