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过去的10年,是中国网络文学迅速崛起的10年,也是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相互博弈的10年。时至当下,网络文学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并在图书市场上开辟出自己的阵地。键盘上的写手1998年,在网上曾经红极一时的文学作品《第一次亲密接触》落地出版,  相似文献   

2.
解读网络文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们正在步入一个“.COM”的时代,网络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覆盖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努力把传统的一切纳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文学也不例外。在过去的短短两三年中,因特网上的文学网站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众多的网络文学作者纷纷利用网络行使着自己言说的权利,而他们的作品也以印刷文本的形式出现在书刊市场上;同时一些严肃的作家如王蒙等也开始设立自己的网站并发表了一些作品。这些现象都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网络文学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并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为此,笔者试从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创作的模式,文学作品的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3.
《公安研究》2010,(9):69-69
欧阳友权在《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2期撰文认为,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力量已经使互联网成长为“宏媒体”和“元媒体”。时至今日,中国上网人数已逼近4亿,文学网站的签约写手超过百万,而通过网络、手机等数码终端阅读网络作品的读者已接近5000万。这样的传媒语境已经使网络文学超越文学本身的影响力而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所谓“网上银行” ,通俗地说 ,是指互联网的客户 ,可通过网上进行电话的银行理财服务 ,包括查询及转帐、申请楼宇抵押贷款、开立续期定期存款、申请月接单、支票簿等 ;同时可在网上进行证券及外汇买卖 ,并可查询及时股价、汇价、金价以及利率等。当然 ,并不是只要设有网址就能称为“网上银行”。美国著名的网络银行评价网站Comez要求在线银行至少提供以下五种业务中的一种才可以称为“网上银行” ,即网上支票帐户、网上支票异地结算、网上货币数据传输、网上互动服务和网上个人信贷等。与传统意义上的银行相比 ,“网上银行”具有方便、…  相似文献   

5.
一无论人们对于“网络文学”还会产生多少争议,这个概念终于站稳了脚根。现今已经没有多少人否认网络文学的存在。尽管“网络文学”的完善定义有待于理论的进一步修补,但是,文学进驻网络空间并且成为一个活跃的臣民,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其实,许多人的目光正在越过这个事实向前延伸:网络为文学制造了哪些强有力的冲击?换言之,因为网络文学的出现,传统文学正在或者即将发生哪些深刻的改变?蔡智恒、安妮宝贝、李寻欢、宁财神、邢育森这些网络作家的名字渐为人知,网易公司与文学网站“榕树下”的文学评奖均已落下帷幕。检阅过“榕树…  相似文献   

6.
胡滨 《人事管理》2001,(11):34-34
由于网络的存在,一种被称为网络文学的东西便茁壮成长起来:网易中国网络文学奖在北京颁奖。紧接着“榕树下”网站在上海颁发首届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奖,而“网络时代的文学艺术空间”研讨会也已经热热闹闹地召开——这些活动都折射出人们对一种新景观的关注与好奇。  相似文献   

7.
以著名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而蜚声海内外的襄樊,是一座具有2800年历史积淀的文化名城,她的历史与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相映成辉,为了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充分展示三国的魅力,今年七月,襄樊市在互联网上开通了“网上三国”网站。  相似文献   

8.
秦志爽 《人民论坛》2020,(1):140-141
网络文学是一种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以网络为载体和传播平台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在丰富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文化产品需求的同时,也存在着质量参差不齐、过度娱乐化和过度商业化等诸多问题。网络文学要体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要从提高网络文学质量、打造精品网络文学作品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的发展大大丰富了传统文学作品的叙述内容、传播方式,网络文学逐渐朝着泛娱乐化、全产业链化方向发展。然而,在新媒介传播与市场化语境下,网络文学的内容创作、产业发展模式发生异化,制约了其长远、健康发展。只有在追求网络文学商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注重提升文学作品的艺术诉求、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才能保证网络文学的精品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著名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而蜚声海内外的襄樊,是一座具有2800年历史积淀的文化名城,她的历史与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相映成辉,为了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充分展示三国的魅力.今年七月,襄樊市在互联网上开通了“网上三国”网站。三国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最精彩、最动人心魄的时代之一。鲁迅先生就曾说过:“三国时的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学的材料。”因此,从三国历史到《三国演义》,从话本戏曲到传说故事,人们对它说不尽,道不够。有关三国的历史遗迹、遗址、纪念性建筑物…  相似文献   

11.
网易最近举办了一次网络文学大赛,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网易人对网络文学的界定是一种游历于网络之间的个体生命对于理想网络的渴望。“因为其自由而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注意,网络文学使文学真正成为人学。它完全超越了制度化的樊篱和商业气息,在网上,作家所希望的应该是更多的欣赏而不是更多的稿费。自由、理解、宽容、共享才是网络文学得以存在的土壤和内在的精神。”铿锵的玫瑰最初在网上写东西的多半是一些留学海外的学生,他们有思乡情,同时也有离乡恨。尤其是对于自己的祖国,在离开之后反而有许多话要说,于是,选择了文学…  相似文献   

12.
“人大网议”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一个新型信息平台。近年来,人大网站的开发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国各级人大公众网站已近300个,短短五年时间增加了15倍,这说明网络正在成为新时期人大工作的重要工具和载体。随着人大网站的不断开发,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那就是如何运用网络技术,解决人大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直接交流的难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设立“人大网议日”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模本。“网议”常见于网上论坛、聊天室、留言板等。但这些“网议”发表的意见多是发散的,一般没有…  相似文献   

13.
王丽华 《前沿》2012,(5):183-184
互联网的出现为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渠道,其包容性和实效性为文学添加了新的元素,同时也形成了所谓的快餐文学。网络让文学创作的门槛大大降低,同时也带给文学以新的生命力,它颇具特色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读者接触和深入了解了文学这一艺术形式,也让更多的人敢于在没有系统学习的条件下依然创作出不拘泥于常规形式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单一媒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未来文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陈希  刘晨 《人民公安》2011,(7):41-43
只需在任意一台接入互联网的电脑浏览器中输入网址http://www.jxsrga.gov.cn,或通过百度等搜索网站输入关键词“上饶市公安局”,即可方便地进入上饶市公安局网上警务室,办理各项业务和进行查询。  相似文献   

15.
<正> 文学作品的一个主要特点与作用,就是诉诸感情,以情感人。这无论是中外文学史上的“表现”派与“再现”派,还是我国当代所说的“纯文学”与“俗文学”,即使在文学的其它问题(甚至是文学的本源)上,有不同的观点与争论,但在这一要点上,却是灵犀相通的,都强调文学不是无情物。人们对于文艺的魅力,曾从  相似文献   

16.
最近,年轻人造就的“网络文学”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尤其是在青少年当中广为讨论。究竟什么是“网络文学”?所谓的“网络文学”到底有什么特点,是优是劣?一时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本文就“网络文学”的本质,特点,兴起原因,与当时代精神的关系等方面,略谈一下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欧造杰 《新东方》2007,(6):54-56
21世纪被称为网络的世纪,随着互联网的不断迅猛发展,文学创作也被搬到了电脑屏幕上。网络文学的出现不仅拓展了文学的生长空间,表现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而且对传统文学的观念和审美标准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如何看待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突破和超越,它在审美上又有哪些特征,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8.
倘若绳之以传统文学精品的价值标准,网络文学十年流变涌现出的顶尖之作,仍难以企及精英文学那种崇高醇厚的艺术品格。网络文学一方面承载着大量"网络写手"与"网络游民"的文学之梦与成名想象,一方面又在全民写作的艺术光环下沦为这个时代文化衰败的样本。实际上,文学的媒介特性与媒介环境并不是影响文学品格的唯一条件,网络文学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更多地取决于网络文学主体,取决于写手的文学素养与创作态度,当下一些口碑较好的网络小说在题材、历史与道义等向度上的文学求索,依稀透露的就是网络文学良性发展的价值诉求与审美情怀。  相似文献   

19.
张才刚 《求索》2010,(8):195-197
网络文学,是以传统文学的"反叛者"出现的。在与传统文学的对比中寻找发生和存在的"证据",是网络文学研究最为常见的路径。正是这一思路,将当下的文学研究引入了"歧途",也引发了关于"网络文学是否存在"的争议。对网络文学的审视,应在媒介与文学的关系史中进行,关注网络媒介参与文学生产的具体方式,而不是将其与传统文学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20.
人们将民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政要通过网络与民众互动的现象,称为“互联网政治”也有人称之为“网络政治”。2007年6月21日《北京日报》发表专访中央党校沈宝祥等教授的文章《互联网政治: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方式》。沈宝祥认为,所谓互联网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