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作为最低层次的社会安全机制,社会救助制度维护着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权利,也是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弱势群体生存要实现的最低目标。本文通过分析西部城市天水市社会救助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探讨梳理社会救助今后运行管理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2.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城市低收入者群体社会保障的核心。它虽然通常被形容为是我国社会保障安全网中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其实它更是"第一道防线",是做好城市低收入者群体和全体国民社会保障的最起码基础。我国的城市低保制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动态管理"。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2240.9万人(1028万户)城市居民享受了城市最低社会保障,平均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  相似文献   

3.
弱势群体一般处于社会底层,经济贫困和权利贫困是其显著的特征,经济贫困是权利贫困的折射和表现,权利贫困是经济贫困的原因和根源.社会权利是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本质是维护公民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无论是基于人权、人道主义,还是基于社会权利特性、和谐社会建设,弱势群体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应享有保障个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4.
城市民工群体的自愿性隔离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在拉大,两个群体之间的自愿性隔离的程度很高。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等歧视性政策、城市居民对城市民工的整体性偏见与歧视,是造成民工与城市居民自愿性隔离的主要原因,而民工的社会网络又为民工选择自愿性隔离提供了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5.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基础是公民权利的理念,它所直接对应和满足的是公民的社会权利。但我国公民的社会权利是建立在身份、职业、收入等基础上,社会权利在促进社会公正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构建和谐社会目标和任务的提出,为公民社会权利的扩展提供了可能,也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政策保障。要从政策层面做出改革与创新,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公民的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6.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及其法律制度有利于维护农民基本生存权利、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确保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以及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化进程等。国家有必要尽快将该项法律制度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7.
由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引发的各种矛盾,成为影响城市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针对这一问题,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社会保障,尊重和保护弱势群体生存、发展的基本权利;二要加强法律和其它制度建设,减少“不公平收入”的来源;三要强化税收调节作用,建立和完善相关税收管理制度,加大税收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流动儿童的基本生存权益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其社会保障、社会资源分配、健康成长等问题目益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并逐步得以改善,流动儿童正逐步融入上海这座城市。  相似文献   

9.
我国已经进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仅仅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制度体系还远远不够,必须在此基础上促进城市和乡村真正深层次的融合,重塑城乡之间积极的社会认同,包括身份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建立城市居民和外来群体在身份、制度和文化层面上的相互认可、融合和整合,保障城乡居民获得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保障权是公民普遍享有的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或遇到其他社会风险引致生存危机时要求国家予以帮助的权利,以及享有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旨在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的权利。其是自然权利现代演绎的重要呈现,不仅属个人权利,也是一种带有请求权性质的社会权利,属于主观公权利体系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权与生存权、劳动权、平等权、自由权和社会权密切相关,在基本权利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