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推动全民公益对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要实现全民公益,其前提是管理去行政化。现代政府在引导、规范和保障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包括:弘扬慈善文化,倡导全民公益精神;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民间慈善组织主体地位;降低管理门槛,加快慈善组织发展;制定和完善激励政策,推动全民自觉参与;健全监督反馈机制、保障全民公益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代公益事业发源于传统慈善,是传统慈善事业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创新和发展,具有组织化、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制度化、常规化、规模化、理性化、功能多元化等新特点。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这导致中国传统慈善与现代公益共存和冲突的现象。因此,要发展现代公益事业,就要积极推动传统慈善向现代公益的转换,具体包括推动传统慈善观念向现代公益理念的转换;积极培育和扶持现代公益组织,加快现代公益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传统慈善向现代公益转型的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3.
现代公益慈善意识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培育青少年的公益慈善意识是共青团工作的延伸与创新。共青团应通过公益慈善理论教育、利用大型赛事及社会大型活动、组织公益性大学生社团与志愿者服务、发挥经济困难学生的带动作用、营造蕴涵公益慈善精神的校园文化等途径来培育青少年的公益慈善意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公益慈善偏差行为不断,引起社会公众担忧。国外公益慈善监管发展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各国正在逐步构建面向公益慈善行为的专业监管机制、多维监管合力机制和网上网下融合监管机制。英美日德等国公益慈善监管体制和实践创新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我国必须加强公益慈善监管,进一步着力构建专业监管、行业监管、平台监管和自律监督、社会监督共同构成的网上网下多维公益慈善监管体制,并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对公益慈善行为立体式、动态化监督,促进公益慈善事业规范发展,形成健康公益慈善文化。  相似文献   

5.
公益事业是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成都市公益事业建设发展很快,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公众的公益意识和和社会公益氛围需要培育,慈善公益事业缺乏法律制度方面的规范与引导,公益类民办社会组织数量极少,还不能满足人民的广泛需求等问题。只有通过健全与完善慈善公益事业法律制度方面的规范和引导;建立对公益组织、公益项目、公益人的激励机制;提升市民公益意识,建立展示公益文化的公益博爱广场;建立公益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整合社区公益资源,建立社区福利服务资源信息平台和社区福利服务网络;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增加政府购买服务等对策的实施,才能促进成都市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公益捐赠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或资助不特定的社会成员而无偿向公益团体或其他法定组织机构捐赠资金或实物的行为。但社会主体向临时机构所做的捐赠和社会主体向特定受益人所做的资助不属于公益捐赠。社会募捐是指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非法人组织以救助、摆脱困难为特定目的,向特定范围或全社会不特定人发起捐赠款物,用于救助特定受益人或不特定受益群体的行为。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完善制度建设,加快慈善立法。慈善行为的法律规制是慈善立法最为核心的部分。  相似文献   

7.
慈善组织是社会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文中对我国上海、香港和英国、美国的慈善组织发展管理进行分析,借鉴其有益的做法,以促进广州慈善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广州青年公益组织发展迅速,青年参与公益活动的意识与行为盛况空前.这些开放、创新、倡导公益的社会组织凝聚了大批青年,是当代青年群体再组织化的重要方式.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的个案访谈与文献资料分析方法,结合当前的时代特征,初步阐释在“陌生人社会”背景下,广州青年公益组织成立的起源、宗旨使命以及组织特征等,多角度剖析广州青年热衷参与公益组织与公益行动的原因,期望通过青年再组织的路径探析一窥社会再组织化的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9.
宗教和慈善两者体用相存,在伦理层面上基于共同的价值共识而衍生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公益形式即宗教慈善,成为人类公益慈善历史的源头之一。但进入现代民主文明社会以后,伴随政教关系改革,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完善,第三方独立组织的崛起和民间公益意识的觉醒,宗教慈善的社会参与逐渐被边缘化。现有条件下,我国宗教慈善应该在悠远的文化传统、富集的资源、较高的公信力等优势基础上,返本开新,探索宗教慈善的现代转型和创新。从基础理论、组织结构、供给系统方面开辟新的路径,力争成为现代社会中一支积极活跃的公益力量。  相似文献   

10.
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有深厚的信仰基础和较高的社会公信度。发挥宗教慈善组织或团体的社会服务功用,对于弥补我国政府在一些领域的缺位、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十分明显。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是新形势下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客观要求,是促进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有益补充。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宗教慈善面临宗教观偏窄、现有制度规范不健全、管理运营模式有待创新、人财物不足等软硬环境因素的束缚及自身多重局限性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慈善事业落后原因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的创立为起点,十一年来,慈善事业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上说,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具体表现在:一是慈善公益机构数量少。中国的慈善公益组织大约100个,而美国1998年豁免减免税收的慈善公益机构就有120万个。二是慈善捐赠水平较低,动员资源的能力差。2002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人均捐款只有0.92元人民币,共计10多亿,大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102,398万亿元)的万分之一。和美国相比,2003年美国人均捐款828.7美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110,139万亿美元)的2.19%。中美人均慈善捐款相差了7300…  相似文献   

12.
美国州检察长是代表公共利益和保护慈善资产的重要部门,它已形成了慈善组织董事的解任机制、慈善资产流转的控制机制、慈善法人组织解散的监督机制以及诉讼和派生诉讼等较为全面的监管机制。当前,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立法治国家、建构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制度的任务,我国可以借鉴美国这一制度,赋予我国检察机关相应的诉权、调查权和重大事项干预权等权能,以保障慈善资产的安全运行和促进慈善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美国州检察长是代表公共利益和保护慈善资产的重要部门,它已形成了慈善组织董事的解任机制、慈善资产流转的控制机制、慈善法人组织解散的监督机制以及诉讼和派生诉讼等较为全面的监管机制。当前,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立法治国家、建构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制度的任务,我国可以借鉴美国这一制度,赋予我国检察机关相应的诉权、调查权和重大事项干预权等权能,以保障慈善资产的安全运行和促进慈善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针对宗教公益慈善活动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级统战、宗教部门要教育引导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按照相关政策法规要求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牢固树立法治意识、规范意识、主体意识,建立健全公益慈善机构,培育公益慈善队伍,强化自律,完善监督,形成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近年来,境外非政府组织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公益慈善类活动,客观上帮助了社会服务、科技教育、生态环保、投资贸易等多个领域的发展,解决了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但同时,部分境外非政府组织假借公益慈善之名,从事危害国家政治安全的活动,给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秩序和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严峻的威胁和挑战。有鉴于此,必须做好对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监管工作,通过完善准入机制、搭建协调机制、丰富基础数据、完善法律法规等措施,进一步防范和化解境外非政府组织对粤港澳大湾区政治安全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美国慈善公益捐赠的成就在世界范围内常被当成标杆,相比之下,我国国人的公益捐赠相对落后。当前,学界对追高公益捐赠的呼声愈加强烈,然而我国个人公益捐赠是否越高越好值得深思。中美个人公益捐赠的基本原理往往一致,即影响个人公益捐赠的因素群大致相同,仅因所处的社会阶段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对于中美个人公益捐赠的现实差距,可从文化、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阶段、公益慈善组织状况四个维度探析原因,但衡量我国个人公益捐赠水平的关键维度却在于资源公益效率,因而需应用需求溢出理论对个人公益捐赠前后的资源公益效率进行比较,打破不断追求个人公益捐赠的迷思。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具有规模小、治理不规范、有影响力的组织数量不多和受到政府诸多约束、慈善文化色彩不强等特点。从理论和现实分析层面究其发展困境形成原因,“组织外形化”“支配性功能协作关系”理论来解释公益慈善组织发展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异;从内部生存制约因素、与政府的关系以及与社会监督、法律体系建构等方面来探讨。因此,要走出发展困境,需探究统一培育、政府支持、市场化、三方合作、综合五种发展模式;发展策略主要集中在与政府之间关系、组织能力建设、国外经验借鉴等方面。当前,学术界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侧重于提出“理想型”的理论模型;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呈现“流于形式,隔靴搔痒”症状;研究方法存在国外经验理论“水土不服”,本土空洞化的理论概述居多,实证性的研究缺乏。  相似文献   

18.
公益慈善的科学化已成为当代中国慈善事业转型的重要特征。本文通过对21世纪一场“科学公益”运动的话语和实践的分析,试图理解科学公益的社会建构过程。本文指出:“科学公益”的社会建构过程包括建设话语表征、打造理论模型以及树立典范案例。科学公益话语试图将自己区别于传统慈善,强调应用科学及其技术来赋能公益慈善,解决社会问题。其后果却是让有效性诉求逐渐成为公益慈善场域的支配性要素。同时也带来了问题表征化、方法单一化以及科学中心化等诸多陷阱。如何让科学公益成为一个流动的概念,让其真正成为人人皆可参与的公民科学,是需进一步探索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海外慈善资源是一种潜在的社会资本。广州民众通过海外移民展开互动,把这一潜在的价值资源变成了现实的社会资本。祠堂文化的复兴则是广州民众主动获取和充分利用海外慈善资源的结果。在海外移民支持下,广州民众把海外慈善资源转化成了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海外慈善资源转化成文化资本,提升了侨乡民众的文化能力,使祠堂文化在广州焕发出新的活力。海外慈善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本,实现了祠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广州民众在祠堂文化的复兴上找到了一条传统与现代、经济与文化结合的方法,这是他们获取海外慈善资源后做出的理性选择,也是今后海外慈善资源在中国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农村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建立和补充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从培育农村中小学生公益慈善意识入手,促进农村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