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百年前的中国,正忙着一件大事:慈禧太后办六十寿辰.举国铺张豪奢,户部尚书阎敬铭冒死直谏:"请圣母皇太后停了颐和园工程,臣方得轻松!"结果老太太大发雷霆:"如果连我的生日都办寒碜了,不但我的面子,朝廷的面子也没地方搁,又怎么体现我中国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这样一来,不但洋人瞧不起,连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欺负你;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这样就会出事,祖宗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  相似文献   

2.
贞观六年,唐太宗想要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唯独宰相魏征一人反对.唐太宗感觉失了面子,质问魏征:"为何众人皆支持朕举行封禅大典,独你魏征一人反对?" 魏征则道:"陛下功业虽高,但恩泽尚未及全国;国家已太平,但物资还不丰富;外邦虽已臣服,但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祥瑞虽多次出现,但法网还不够紧密;年成虽说不错,但仓库还是空乏.所以,我认为不可举行封禅."唐太宗沉默不语.  相似文献   

3.
茅家梁 《检察风云》2011,(14):39-39
上海人、宁波人一般都把“面子”称为“落场势”。没有“落场势”,即没有面子,收场比较难堪。今年4月份,吉林有个女司机违规行驶被叫停后,对交警大声咆哮着:“我认识你们领导,我叫你们领导收拾你!”事后,有评论家以为——  相似文献   

4.
"面子"观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个人在他者心目中的地位排序的理念,也是他者心中的个人价值的自我心理渴望。本文从人性的基本心理假设——不断追求自我满足的理性"经济人"的建构逻辑入手,分析社会生活中正当的面子观及其文化功能,以期揭示当今社会中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地追面子的虚伪心态和恶劣之风,从而为人们树立正确的"面子观"提供初步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5.
李立景 《检察风云》2008,(24):64-65
屡禁不止的官员瞒报,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传统文化下的瞒报心态.官员瞒报有两怕,一怕丢脸,二怕丢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中,家丑是不可外扬的,面子心理是根深蒂固的,从黑社会老大到士工农学商莫不如此,旧上海滩的流氓大亨杜月笙有句名言,他这一辈子吃"三碗面":情面场面脸面--说到底还是一碗面:"面子".……  相似文献   

6.
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最近在《人民日报》撰文谈历经10年两会心得时说"城乡约每67万人分配1名代表名额很不容易;也许,小组多你一个少你一个问题不大。但是,你的不称职就意味着67万人缺席,你的失语就意味着67万人沉默。也许,多提一个提案、建议不会影响大局,但一个又一个脚印才会踩出坚实的道路。"这话说到了被代表的民众的心坎里。全国民众关注两会,不仅因为两会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酝酿场,政  相似文献   

7.
金凤 《江淮法治》2013,(18):44-45
孙志宏,福建煤老板,家资雄厚;王秀敏,温州女强人,比孙志宏名声还要响,在全国拥有多处产业。这两人的联姻本是强强联手,佳偶天成,令人羡慕,然而,新婚第三天,孙志宏却突然在家中毒身亡。凶手是谁?为撑面子强"摆谱"1970年,王秀敏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乡下一个普通农家,高中毕业后在邮电局114台当起了一名话务员。而她不  相似文献   

8.
说“面子”     
说“面子”张茂盛“面子”一词,《辞海》里没有,可在现实生活中用得很广泛,约定俗成,其含义也就自然明白了。“面子”这词儿当属中性,本无褒贬之别,只因被有些人滥用成灾,故有议论几句的必要。有的人送礼“论”面子。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目的,给有关领导和能办事的人...  相似文献   

9.
上海人、宁波人一般都把“面子”称为“落场势”。没有“落场势”,即没有面子,收场比较难堪。今年4月份,吉林有个女司机违规行驶被叫停后,对交警大声咆哮着:“我认识你们领导,我叫你们领导收拾你!”事后,有评论家以为——“如此违规还气壮如牛的女人,可以想象一定真的有‘领导’的权力背景,或者说她的背后或许真的站着一个‘李刚’,不然何以有如此底气?很不符合常理。”  相似文献   

10.
青皮贪官     
有这么一位贪官,官至县委书记,干的是卖官生意,按市场经济原则明码标价,你给多少钱,我就委以你什么官,毫不含糊,然后在县委常委会上提名通过。然而在常委会上提名并不是说通过就能通过的,有时还总得有人提提疑问,把把关,甚至还有激烈辩论敢于说不的。这位贪官大人每每是铁了心,坚韧不拔,志在必得,不获通过不罢休。有几回常委会辩论到深夜12点,还没个结果,别的人都困乏难当,  相似文献   

11.
咱上面有人     
来俊臣绝对是中国酷吏史上的大师级人物,他的老师周兴已经算得上一号人物了,帮助武则天制造了无数冤案,可小来却比老师来得更猛,直接把老师请进了大罐子里,做成了一道历史上有名的"闷罐周兴",也留下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成语——"请君入瓮"。之所以把小来称为大师级的人物原因也正在于此。大师嘛,总得跟文化  相似文献   

12.
眼下,危及公共安全的恶性伤害事件有两类比较突出。一类是以"摔死女童"为例的恶性伤害事件。这类恶性伤害罪无可恕。近年来,相似事件有所增多,有些人的火气一点就燃,动辄拳脚相加,甚至舞刀弄枪。这或许是缘于社会矛盾的反复堆叠积压,很多人乐于自称染上所谓"自卑综合征"。自卑带来病态的自尊,很容易让人觉得被冒犯,哪怕"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都会让人冲冠而怒。"清末怪杰"辜鸿铭当年曾经评价中国人的性格,说"中国文明  相似文献   

13.
受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在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中个人与群体是高度契合的,并形成相互浸润和难以割舍的关系,这就使得在我国的人际交往关系中呈现出宗法家族制、人情面子等特点。建立在以家庭为基础的宗法制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系社会与权力的结合滋生了权力的腐败。  相似文献   

14.
"你很想见我吗?" "是的,因为你是美国总统。" "你知道美国总统是干什么的吗?" "美国总统是管美国人的。" "唔……"克林顿用手托着下巴,深思了片刻后,很认真地 说,"应该说是美国人民管美国总统。" 这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三年前访问中国西安时,与一个7 岁小姑娘的对话。显然,克氏当时的回答不是在故作矜持, "president"(总统)一词在美式英语中还可以做以下解释:社团或  相似文献   

15.
林海 《法律与生活》2014,(11):52-53
正作为新中国民法开创人的佟柔被学界公认为"中国民法之父"。然而,他最喜欢的别称是来自美国法学家史蒂芬教授的一句戏语:"佟教授,我们应该称呼你为‘Mr.Chinese civil law'(即中国民法先生)。"他留下的民法理念,直到今天仍然保护着私有财产的神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润 《检察风云》2013,(5):66-68
"我像迷途的羊羔,是你把我指引;我像死神边缘的灵魂,是你把我唤醒。今天,我就要走出高墙大门,恢复自由,我的心情是何等激动。我第一个想要见的人,就是你!"这是"死囚"犯程胜于2011年10月从高墙内寄出的最后一封信!信中他提到要见的人究竟是谁呢?是什么力量让他从几次绝望中重新树立人生信念,成为一个自行救赎灵魂的新人?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指出"刑起于兵""兵刑合一"的法律起源说,既有其合理性,又有其不合理性,但总得说来立论的根据不足,缺乏说服力。  相似文献   

18.
"身份"琐谈     
所谓"身份",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自身所处的地位,二是指受人尊重的地位.两层意思连起来,身份就是自身所处的受人尊重的地位. 自古以来,中国人很讲究身份,因为有身份就有面子.因此,连帝王亦煞费苦心地制造身份的来历,谁若是想当皇帝,那么必然到"鱼肚子里找张条子"、到"河沟里挖尊石像",或到"大山谷里...  相似文献   

19.
正"被动腐败"常成为贪腐者拿来说事的外因,声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样的说法虽有失偏颇,但折射的"政治生态"问题却不容小觑。"风俗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善;风俗一败,中人以上,皆自弃而为恶"。坏风气一旦形成,流风所及,难免会给好人也造成不良影响。"打虎拍蝇",剜除的是破坏政治生态的毒瘤;涤荡"四风",清扫的是影响政治生态的痼疾。驱散政治雾霾,正是为了让更多干部能健康呼吸。好的政治生态防止的是"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保证的是"干事者得利、有为者有位"。政治生态好了,领导干部才能在所谓要人、名人、能人面前直得起腰,在面子、圈子、  相似文献   

20.
我爱我的女儿,可是前天我差点就死掉了,和我女儿一起。无爱的婚姻让我一生痛悔 我是一个要强的人,爱面子,小时候家里条件好,我没受多少苦,但工作上、生活里我都是一个不服输的人。那个年代的婚姻大多由家里做主,我的母亲去世得早,父亲的想法就是替我找个富裕的婆家和老实的丈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