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在全球引发的危机引起了各国政府以及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不论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是否完善,似乎都存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危险。人们习惯于将普遍性的对某类正当权利的不断侵害归咎于该时期的法律不健全,寄望于通过完善法律体系杜绝侵害行为的发生。但是,法律的作用只限于在适当的范围内影响违法犯罪行为由最低值向最高值发展,即使是法治社会,法律也不是唯一有效的维护国家、社会、公民合法权益的途径,法律的限度随时存在。事实上,任何增加利益相关者幸福的手段都可以纵容或抑制某种行为的发生概率,只在于我们是否知道如何正确使用他们。  相似文献   

2.
当代青年时尚文化的现实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青年时尚是现代社会时尚的代表和先锋,时尚文化影响了青年思想的变迁,参与了青年整体性的解构。青年时尚不仅是一种行为模式,而且更是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全社会应给予青年时尚文化以适当的位置,尊重青年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偏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青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受国际毒潮泛滥的影响,氯胺酮在我国青少年中迅速的流行泛滥,致使吸食氯胺酮人数持续上升,消费市场不断升级。然而,许多吸食者对氯胺酮知之甚少,还以为它是一种成瘾性很小甚至不会成瘾的物质而加以滥用,结果贻害无穷。氯胺酮滥用反映的是一种追求强烈刺激和某种社会时尚的行为,氯胺酮滥用者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或盲从性,滥用者往往对此类毒品的性质和滥用后果无正确的认知。各级政府应加大宣传的力度,使人们充分认识吸食氯胺酮等毒品对人体、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以净化社会,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
思维与写作     
何谓思维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技能,是人脑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过程。人的思维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也是在这种实践基础上进行和发展的。离开了社会实践,便无所谓思维。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靠某些物质的中介进行感知,即其间接性;靠多次感知,知晓某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认识某类事  相似文献   

5.
一 党风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是主体(党员个体、党的组织)与环境之间双向选择的过程。一方面,党员行为的发生与主体需要及产生这种需要的客观条件有关,即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作用下产生某种内在的需要,又在这种需要的推动下实施某种行为;另一方面,社会对党员的行为要根据它对人们和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和后果进行选择,凡符合现实社会需要的政党行为就能得到社会的肯定,反之就将被社会否定。这种选择,可能对主体自身的行为进行矫正。在自身素质和社会选择的双重作用下,行为反复多次,从随机性行为向习惯性行为转化,也就形成了一定的作风。总之,环境对主体行为的选择和主体对环境的反应,经过两次选择,完成一个党风变化周期,从而呈现出党风的某种现实状态。  相似文献   

6.
社会认知图式理论评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社会认知图式理论的主要内容早在 2 0世纪 30年代 ,Bartlett在研究人们对人物、图像和故事记忆的基础上 ,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认知图式理论。进入 80年代以来 ,Fiske、Taylor等人成为社会认知图式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在他们看来 ,图式可以定义为“某种认知结构 ,它体现了由某一概念或某类刺激所构成的认识 ,这类认识可以来自其自身的构成要素 ,也可以来自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Fiske和Taylor对社会认知图式研究中所提出的大量图式进行了考察 ,总结出了人们在进行社会认知中所可能存在的四种最基本的图式类型 :人的图式、自我图式、角色…  相似文献   

7.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社会角色多种多样,呈现出多样化、集群化特点,社会角色定位表现为一种复杂的过程。形象审美具有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感性特征,在社会角色定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形象审美在社会角色定位中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符号作用,暗示作用,强调作用,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1.理论依据。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事物之间都是处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如有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外部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等,说明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普遍性。这就决定了事物之间必须保持某种联系或必须处于某种联系之中,事物才能协调发展。在人类社会领域也是一样,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和相互制约,因此,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一法律规范:一般、抽象的规则裁判对象:单一、具体的案件规范的一般性和抽象性是指:规范对某类人的某类行为适用同一的尺度。由于法律规范要指向一类人而不是某个人的行为,因而它要抽象掉社会行为及其现象的个性、特殊性和偶然性,要概括出每一类社会行为及其现象的共性、一般性。规范的一般性和抽象性在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中得以体现。“假定”就是对某一类情况的设定,舍弃了具体差别性而保留了此类情况的共同特征。“处理”与“制裁”部分规定了一般性的行为模式或强制性措施。规范针对同一范围的一切人而非特定的个人,适用同一的尺…  相似文献   

10.
程序是指事物运动的某种次序或过程或环节,社会程序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运动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摸索、总结形成的主观行动守则。这些行动守则虽然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但它必须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程序设置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法制原则,即一切程序的设置都要符合和遵守国家的根本大法和有关法律,这些程序包括立法程序、执法程序和守法程序等。  相似文献   

11.
论青年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人际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交往是青年的社会需要和能动适应社会的表现,其根本特征是人际互动,即交往双方在心理和行为上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会潜在地改变青年的一贯行为,并导致某种消极或积极的社会后果。了解人际影响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作用,注意利用其积极因素并避免其消极后果,就能科学地指导其自身行为,使其行为更符合青年所处时代的社会规范。  相似文献   

12.
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对特定事物、现象有一定倾向性意见和情绪的总和”①。是对社会的事态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行为影响最直接也最有冲击力的一种“软性力量”。  相似文献   

13.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中学生逆反心理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自主逆反。处于独立自主意识迅速发展期的中学生,如果教师在教育、对待学生时,过分  相似文献   

14.
说服是德育教育中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使人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或改变某种观点、观念,从而指导行为实践的一种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5.
商品陈列的心理效应是指商品在柜台及货架上的摆放陈列 ,对消费者心理及购买行为的影响。商品陈列被称为“无声的推销员” ,因此 ,摆放得体的商品本身就是强化商品销售的有力手段。为了发挥商品陈列的心理效应 ,增强感染力 ,刺激购买欲望 ,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 ,商品陈列必须要符合消费者的各种心理需求。一、商品陈列应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与兴趣所谓注意就是对一定事物的心理指向和集中 ;兴趣就是人的一种个性倾向性 ,是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认识化倾向。正是由于注意和兴趣有这种特殊的功能 ,才使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给予特…  相似文献   

16.
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政府角色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审批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 ,按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以书面证照或其他方式允许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行为确认某种权利或授予某种资格的行政行为。我国将要进一步改革并完善行政审批制度 ,但只有改变政府角色定位 ,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有效型政府”转变才能够使行政审批制度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使行政审批制度成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科学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从象牙塔、服务站到灯塔——隐喻视野下的大学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直观形象地解释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大学发展的历程中,人们曾将其喻为象牙塔、服务站和灯塔.这些隐喻从不同侧面描述了大学最形象化的外部特征和内在品格,使人们对大学的行为特征和精神气质有了更深刻的体认.  相似文献   

18.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加深,当今的社会,几乎每天都会冒出一些新的事物。伴随着新事物的出现,许多新的语言也悄然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时尚语言。在这些词汇和语言中,相当一部分的确把今天的社会和生活描述的维妙惟肖,但也有一些让人难以理解,文理不通甚至低级无聊,对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  相似文献   

19.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类型考察张青方引言价值观是人们评价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及重要性的观念系统。它体现在人们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和对生活意义的评价及对行为方式的选择等各方面。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变迁。本文从研究青年的价值观类...  相似文献   

20.
义利观问题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话题。自人类进入到文明社会以来,人们就必然面对,也必须面对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并就如何把握与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做出某种回答。所谓“义”,即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是事物之度,人心之制,也就是指社会的道德范畴。所谓“利”,就是指利益、好处,一般指个人利益。义与利作为对立统一的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