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限理性理论的出现重构了关于理性的理论,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行为模式,带领人们从理论理性走向了实践理性的认知变革。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当理性已从人的外在属性内化为人的本质属性时,有限理性表现出的则是一种规范性的概念,蕴含在社会文化之中,只有社会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才是理性孕育和不断发展的温床。有限理性理论对人类本身、人与社会都有重要意义,从哲学视角审视该理论的发展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找到理性的根基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理性的二因素与科学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清胜 《求索》2007,(2):125-127
人的理性包含有逻各斯和努斯两个内在因素,有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两种基本形式。受此规定,科学理性也是由其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两个基本方面构成的,而实践理性又包括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矛盾的方面。科学理性这一特殊的结构,使科学不仅在其理论旨趣上具有“学”与“用”、“知”与“行”的二重性,而且在其实践功能上具有“利”与“义”、“福”与“德”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3.
有限与无限是一对哲学范畴,它反映客观事物的矛盾和辩证关系。政治课教学也存在着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在每一节课堂教学的有限时空,政治教师所教学的有限内容,都是无限知识链中的一个节点;而学生对有限内容的认知、理解和应用,都有可能趋向无限,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无限效用。政治教师对课堂教学有限与无限的认知与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和决定政治课教学的质量、信度和效度。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有承担无限责任的意识和境界。一、在教学设计中追寻有限时空的无限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徐延辉  孙梅 《学习与实践》2008,(11):151-156
本文从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条件出发,分析无限理性和完全信息等经济学传统假设条件存在的局限性,通过分析有限理性和不完全信息等假设条件的特征,说明信息占有和交易成本等变量在经济主体获得福利方面可能存在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科学理性、人文理性、生态理性三位一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观的核心问题是价值理念问题。科学发展观蕴藉着丰富的价值内涵,科学理性、人文理性和生态理性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层价值理念。科学理性体现的是科学发展观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求真务实精神,具有自主性的批判精神、竞争精神和开放精神,大胆探索、追求真理的开拓创新精神。人文理性体现的是科学发展观对人的生存权的实实关注,对人的发展权的深度关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无限眷注。生态理性体现的是科学发展观对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关切,对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的追求,对生命与世界存在和谐的期待。科学理性、人文理性和生态理性三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必将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6.
依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看,科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功能以及理论成果的检验都要受到实践的规定和制约,科学精神即是按实践的内在本性和规律来进行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人的存在、本质和价值都是在人的实践中不断地生成、发展和完善的,人文精神是对自由自觉的实践理性的反映。"科学与人文"的本质是实践的,它们在人的实践中是内在统一的,是人的实践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的一种表现和结果,这是由实践的内在本性和规律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高校德育实践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着重阐述高校德育的实践要求和实践价值,理性审视德育实践的现状,分析新形势下德育实践的时代定位提出对高校德育实践着力点和模式构建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贺来 《长白学刊》2006,(1):45-50
只有把实践活动理解为人本源性的生存方式,才能抵达实践概念真实的理论精神,避免对实践概念真实内涵的种种遮蔽。从人与世界的关系、世界、人、人的价值实现、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等五个基本方面阐发实践作为人本源性生存方式的意蕴,能揭示实践活动与人的生命存在之间的深层关联。  相似文献   

9.
肖福平 《求索》2008,(3):88-90
思辨理性的进程以理性存在为前提,通过理性存在的本质展示人之“此在”的自由必然;任何关于“此在”的理解和追问就是对“人与世界如此存在”问题的关怀;作为人的主体行为的模式,康德认为时空都是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凭借关于时空的纯粹思辨,理性同样能够在知性对象以外构建起绝对的原因世界;理性思辨的目标不是现象、条件者和有限,而是绝对的源泉、无条件者和自由之在。本文沿着上述逻辑阐述了康德理性思辨的进程,并以此探讨康德哲学里的“回归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一切文明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着追寻终极无限、力图超越现象之有限的丰富内容,宗教哲学是这种追寻的集中体现。古印度宗教文明的发展,正是古代雅利安人从《吠陀》时代起,经过《奥义书》时代再到佛教时代,追求终极无限的结果。信仰和理性是推进印度宗教终极观念演进的两大工具,人们的理性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完备,佛教的产生不仅是这种理性思考发展的顶峰,同时,还最终完成了对理性与信仰二者的超越。佛教的这种哲学方法对现今困境多多的主流文明无疑可提供重大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创新主体的实践路线、创新模式和创新理念决定了科技创新的价值向度。面对当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危机,科技创新需恢复人的主体价值,转变创新发展理念,用理性的价值观来把握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发展,进而创造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2.
无限防卫权的行使,是涉及到剥夺一个人生命的重大问题,我国刑法对此作了严格的规定。但由于法条本身简短,致使人们对行使无限防卫权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歧义。弄清其立法真意,绝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无限防卫权的演变历史和刑法价值目标出发,试图阐明这一法条的要旨。  相似文献   

13.
我国法律赋予了被宣告死亡人的生存配偶有限的再婚权,而未涉及生存配偶主观善恶性对婚姻关系的影响、被宣告死亡人的再婚等问题,使得被宣告死亡人与生存配偶的利益无法得到理性的平衡。对此,应通过明确死亡宣告与撤销对婚姻关系的影响、确认生存配偶与被宣告死亡人恶意再婚的法律后果等规定,最大限度体现民法的公平价值。  相似文献   

14.
底线公平规定了中国民生建设所应当依据的原则与标准、项目及目标,它是"实践理性"、"工具理性"以及"价值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董妍  杨凡 《求索》2015,(3):9-13
公共部门治理改革和创新是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社会公共治理过程中政策工具选择与运用所体现出的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制度理性三维向度,成为中国地方政府理解公共治理的改革思路、践行改革举措、创新治理模式的关键。当代公共治理的形成及其模式的嬗变是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制度理性之间对立、竞争、互动和融合的结果。地方政府作为公共治理的主要实践者,其理性的治理改革举措将成为建构中国现代化治理模式的关键。因此,对社会公共治理的价值根源进行探究,分析中国社会公共治理变革的逻辑与理性认知,最后提出现代中国社会公共治理变革理性的调适与契合机制,以期达到公共治理理念和实践的有机糅合,从而寻求和设计更加精细化的治理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6.
郭卫华 《前沿》2010,(13):87-90
经济正义在当今时代的凸现,体现了人类对现代经济发展的理性自觉,是在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认真反思基础上提出的重要价值目标。它既肯定了经济发展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效益原则",又彰显了伦理"价值原则"规约和范导"效益原则"的能动性,在以人为本、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以及协调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效益原则与价值原则之间矛盾冲突的过程中构建了伦理—经济的有机互动模式。以经济正义作为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实现了伦理—经济的人文整合,而且其更重要的价值深刻蕴涵在人类如何实现"好"的生活的价值追求中。  相似文献   

17.
罪犯有限自治模式是基于监狱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对罪犯传统自治模式的重新审视和理性考量。罪犯有限自治应兼具法理、治理和情理三大拓展属性。根据韦伯理想型组织的三种形态,罪犯有限自治组织可设置为规则、文化、价值三种有限自治模式,为防范自治失控状态下还应设置复归模式。  相似文献   

18.
孙少伟  焦红波 《前沿》2005,1(5):38-40
在工具理性统治的时代, 价值理性重建在西方哲人那里成了不结果实的花朵。我们以马克思实践生成论思维为指导, 在通过对人及其实践的考察中找到了价值理性得以生成的根据及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魏俊雄 《求索》2012,(9):127-129
马尔库塞的思想并非如有的学者所言,时刻处于极其矛盾的状态中,纵观其思想变迁的历程可看出其发展逻辑的连续一贯性,这尤其体现在他学术探索的根本问题———主体解放思想上。马尔库塞主体解放思想的理论逻辑是:人的本质是感性的实践活动———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成为控制一切的意识形态,技术(工具)理性排斥了价值(批判)理性,劳动成为歪曲人的本质的异化存在。克服异化的关键点在于重新实现传统的技术理性和价值(批判)理性的统一,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恢复个体否定、超越、批判的主体理性能力。而实现主体解放的现实路径是树立新感性和进行艺术革命,因为感性是人的最真实最具体的存在,也是理性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则是使感性与理性协调的中介。  相似文献   

20.
从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的存在形态及其内在尺度、人的社会本质、人的实践四个层面探寻"人的根本",旨在揭示政治价值的深层根源。政治价值是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根本前提,以人的存在形态及其内在尺度为主体内容,为人的社会本质所规定,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生成、发展并衍生出各种形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