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应用内观认知疗法在监狱病残女犯中进行修心教育,将病残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和常规心理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内观认知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情感平衡量表、容纳他人量表进行评定。通过治疗后治疗组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内观认知疗法能够内观罪犯潜在真善美,改善女性病残罪犯负性情感,对其健全人格,促进修心改造,降低重新犯罪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监狱是研究权力与互动的理想场所,但目前中国的监狱研究多限于司法话语体系内,侧重对罪犯刑罚隔离与惩处,并未深入探讨监狱内的权力运作机制。通过借用福柯的“主体性”概念,并结合田野调查所收集的云南省W监狱内25名男性罪犯的访谈材料,再现并解析监狱改造工作如何建构罪犯自我认知模式以及罪犯的应对策略。研究发现,监狱改造通过外部凝视、身体管控与社会关系对罪犯进行矫治,而罪犯在此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而是发展出了接纳、附和、重构和抵抗四种不同策略来回应监狱的权力。罪犯的境况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代治理体系下公民自由的限度。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形势下,罪犯改造工作要确立正确的人本观,它是由解放全人类的人本观、工作目标的人本观、主客体互动的人本观、罪犯改造价值的人本观、罪犯人权保障的人本观、罪犯改造手段实施的人本观、罪犯改造环境优化的人本观、罪犯改造质量评价的人本观等所组成的一个观念体系。对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依照罪犯代的划分,目前所关押改造的女性罪犯称为第三代女犯。第三代女犯具有以下特征:价值取向多元化,自我认知呈现多元认同的模糊性和矛盾性,犯罪归因多倾向于外归因和内归因并重,家庭亲和度的两极化,罪犯身份意识的自我观念存在矛盾和冲突,改造动机以功利性为主导。  相似文献   

5.
生活在文明世界,不可避免要受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作用,诸如家庭、学校、社会……,常人如此,罪犯也不例外。自进入监狱(劳改队)罪犯即开始自己的改造生涯。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无论是“负隅顽抗,破罐子破摔”,还是“踏实改造,重塑自我”;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罪犯总必然会受制于一些客观的环境因素。一般来说,罪犯在改造中面临的三个社圈,就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改造道路和改造方向。  相似文献   

6.
罪犯隐私权的狱内冲突主要体现为罪犯隐私权与行刑权和他犯权利的冲突。罪犯隐私权限制的标准是公共利益,构成对罪犯隐私权限制的公共利益应当符合预防狱内犯罪、维护监内正常改造秩序、实现执法公正、提高改造质量和避免罪犯群体性危难等特定行刑目的。在严格限制罪犯隐私权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罪犯隐私权的保护,其主要路径是加强对罪犯隐私权的...  相似文献   

7.
《刑法修正案(九)》的颁布实施不可避免地会对监狱行刑产生影响,重刑观、万能观下监狱的被动承受,"犯罪化"下监狱的关押及改造受到考验,这些都会使监狱的风险增加。对此,适度增加监狱数量、推进高戒备度监狱建设、规范罪犯危险评估是监狱监管工作被动之下的出路;同时,监狱也需要发挥主动性,通过减刑、假释的合法、有效运作,构建罪犯再社会化体系来寻求罪犯改造工作"入"与"出"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罪犯的自我意识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通过主体与其他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社会 化的结果。改造后期罪犯自我意识的偏差直接影响其改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 乃至回归后的生活。加强对改造后期罪犯心理的外在控制和内在调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项研究在根据监狱工作实践和理论探索成果编制出罪犯监管改造、教育改造和劳动改造质量标准的基础上 ,运用这些标准对某监狱 5 2 9名罪犯进行了检测 ,结果表明罪犯年龄与改造质量成反比 ,罪犯文化程度与改造质量成正比 ,短刑犯的改造质量相对较差等 ,这为在改造罪犯工作实践中科学测定罪犯改造质量管理 ,有针对性地加强罪犯改造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依罪犯的文化认同心理、文化需求心理和文化冲突心理,借助文化改造的推力和监狱分类改造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罪犯文化心理分类改造的范式设计性研究,是对现行分类改造方法的补充,对罪犯的改造具有完善力、彰显力、变革力和提升力之作用。其范式的设计有罪犯文化认同心理值设计、罪犯文化需求心理值设计和罪犯文化冲突心理值设计,范式的应用路径有直接分类法、重组分类法和多级分类法。  相似文献   

11.
适当生活水准权作为国际人权公约规定的一项基本人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我国监狱制度下,罪犯享有适当生活水准权是不断提高的.同时,我们要努力完善监狱制度,进一步改善监狱设施,加强监狱法制建设,使罪犯权利的保护符合国际人权公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执法部门对服刑人员结婚申请处理结果的不同,折射出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和认 识的模糊。服刑人员的婚姻权因丧失人身自由而没有独立性、自主性,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处于被 暂时限制状态。建议制定法律,明确服刑人员的婚姻权,规范执法机关的执法行为,创造条件,保障 服刑人员婚姻权的实现,促进对服刑人员的改造。  相似文献   

13.
警察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人际关系能力的重要性.沟通分析理论特别是其中对自我的分析,可以使警察在人际交往中了解自己和其他人不同的心态、交往方式以及如何使交往顺利进行.在警察心理训练中可以充分利用沟通分析理论加强对警察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14.
试论监禁刑执行制度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禁刑以惩罚和改造罪犯为目标,监禁刑的执行关乎这一目标能否实现。目前我国的监禁刑执行制度缺乏人性化,容易连带剥夺犯罪人一些合法权利,此外,传统监禁模式固有的弊端也阻碍了犯人的再社会化,因此,有必要变革监禁刑执行制度,倡导行刑的人性化与社会化。  相似文献   

15.
深入落实“首要标准”,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程,关注刑释人员回归保护、救助,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使其顺利回归主流社会已成为一个非常现实而紧迫的课题。刑释人员归正保护需要探究回归心理机制,内化刑释人员的主流意识;构建回归过渡机制,启动重返社会工程;设计人格恢复制度。展现回归社会的自然法原则;探索前瞻保护救助机制,寻求安置帮教的长效对策。  相似文献   

16.
看守所是公安基层基础建设的重点基层,其监管工作是公安工作的基础工作。分析在押人员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改造,不仅是配合保障审讯审判工作顺利进行的需要,也为保障看守所安全羁押看管工作所必需;同时也是看守所监管人员的重要基本功。在押人员心理特征的影响因素有犯罪的法律事实,监管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以及其本身的个性特点。在押人员的心理特征主要有挫折因素导致的认知失调,幻想侥幸心理,自相矛盾心理,趋利避害心理。  相似文献   

17.
敬谦语是对别人表示尊敬,对自己彰显卑微的用语。警察在警务——特别是社区警务活动中必须经常使用敬谦语。敬谦语的使用能够提升警察的文化力,优化警察公共关系。敬谦语的使用是基于文化的修养而表现出来的内在气质。警察对敬谦语的使用不应被语言的规范性所束缚,而应根据对象选用能够为对方所接受的语句。警察对敬谦语的使用是警察文化积淀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  相似文献   

18.
犯罪心理的复杂性决定了改造罪犯内容的多样性.改造罪犯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可以列举的,但不是单一的.随着历史的进程和在押犯成分的变化,对罪犯的改造内容,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和充实的过程.<监狱法>对改造罪犯的目的和工作内容,已经作了明确的规定.不能离开我国改造罪犯工作的现实和法律规定,将改造罪犯的内容限制在某一点上.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部伦理悲剧,《布朗德》围绕着“母亲抱憾西归”、“幼儿患病夭折”、“妻子绝望自杀”和“悬崖葬身雪山”的剧情而展开,其悲剧的根源在于他淡薄的伦理意识、偏执的自我中心,以及空泛的道德说教、伪善的道德行为,不切实际地追求“全有或全无”的宗教事业,逐步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从而多次做出错误的伦理选择,因而走向毁灭。文章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关注作为牧师的布朗德同时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的多重伦理身份及其感情纠葛,探讨布朗德所遭遇的道德困境及其颇有争议的伦理选择。作家一方面以外部聚焦的叙述方式关注布朗德的道德行为及其布朗德周边人们对布朗德的道德评价,另一方面以内视聚焦关注着布朗德自我赎罪的心路历程。剧本围绕着布朗德的家庭、婚姻、亲情和事业等伦理关系而展开,由此讨论所引发的关于责任、义务、使命、孝顺、仁爱、仁慈、信仰、死亡、恐惧、绝望、自责、自杀、负罪、救赎等伦理命题,透视了戏剧人物的生命历程中对道德力量的渴望以及以死赎罪的自我诉求,体现了作者易卜生对于人类理想道德法则的追求与向往。  相似文献   

20.
志愿服务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经志愿服务组织安排,由志愿者实施的自愿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公益行为。志愿者行动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精神是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志愿服务是参与者实现自我教育和人格完善的载体。志愿者行动是外在激励与自我激励的共生与统一,正逐步呈现参与主体多元化、服务水准专业化、关注对象民生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