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64年,国外某军事代表团访华时,要求我军介绍平津战役。中央军委指定国防部副部长、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负责介绍,因为刘亚楼参与指挥了平津战役的全过程。当时平津前委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统一指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参战部队,同时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刘亚楼为司令部参谋长和天津前线司令部司令员。根据我的回忆和记录,将刘亚楼的谈话整理如下: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  相似文献   

2.
江波 《党史纵览》2004,(9):42-48
林彪要求背诵毛主席的话 20世纪60年代"红宝书"迅速风靡全国,与林彪的大力倡导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党史天地》2006,(3):55-55
赴上海路上翻车 1971年8月下旬,也就是庐山会议批判陈伯达一年之后,毛主席到南方巡视,把部分省市的领导找去谈话。谈话内容对外绝对保密,当时我们也不知道。9月3日,毛主席的专列到达杭州,汪东兴,张耀祠把我和南平、熊应堂叫到毛主席专列上,毛主席批评了我。直到9月10日下午,毛主席才离开杭州。 9月19日晚我回到家里,跟爱人和9岁的小女儿住了一晚。  相似文献   

4.
<正>毛泽东支持山西省委试办农业合作社的战略思考是缜密的深远的。1951年7月15日在回复黄炎培"能战然后能和"信件半个月后,薄一波回忆,"毛主席找少奇同志、刘澜涛同志和我谈话,明确表示他不能支持我们,而支持山西省委的意见。毛主席批评了互助组不能生长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观点和现阶段不能动摇私有基础的观点。他说:既然西  相似文献   

5.
正1967年11月29日,林彪为海军首届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题词:"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12月1日,题词刊登在《解放军报》第一版。本文将向你讲述林彪题词的经过,为什么它成为林彪最后的题词,以及风靡"文革"的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又是怎么一回事。林彪题词"大海航行靠舵手"的经过1967年7月1日,总政治部通知,中央军委决定召开全军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为选举与会代表,海军党委在11月15日召开海军首届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与会代表4000多人,规模之大是海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有人提议请林彪题词。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对刘少奇在会上提出“大跃进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过5年、10年之后再来为‘三面红旗’作出结论”,心中有所不满 彭真在会上说:“别人都可以批评,就是毛主席不能批评,这不好。” 林彪在发言中说:“毛主席最突出优点是实际,他总比人家实际一些,总是八九不离十。” 文化大革命初期,江青说:“七千人大会憋了一口气,直到文化大革命才出了这口气。”  相似文献   

7.
三、京西宾馆,义正辞严驳康生 康生自3月1日同赵健民谈话之后,立即向毛泽东汇报了赵健民“反毛主席、反党中央、反文化大革命的情况”。赵健民在无产阶级司令部和最高统帅那里挂上了号。 当云南省军管会主要负责人在北京出席军以上干部会议时,康生亲自找到他专门谈赵健民问题。康生说:2月底,赵健民在北京开会时提出找我谈话,我安排了时间。赵健民在谈话中,表示对文化大革命不满,提出文化  相似文献   

8.
抗日军民首创敌后根据地各界同胞组建统战新政权1937年11月17日晚,在五台山南麓石咀村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内,司令员聂荣臻同参谋长唐延杰、政治部主任舒同、供给部部长查国侦、卫生部部长叶青山以及晋东北政治主任宋协文等人正在开会。会议主题是:在朱总司令李总部南下、林彪师长带走大部主力后,如何在这孤悬于敌后的晋察冀首先开创出巩固的抗日根据地。聂荣臻坐在火盆前,看着被火光照得红光满面的战友们,拿出几张电文稿说:“今天收到延安发来的毛主席同一个叫贝特兰的外国记者的谈话记录稿,还收到总书记写的记述把山西成为整个北方…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问:"怎么打倒了那么多干部?" 1972年12月,风云变幻的北京.清查林彪集团刚刚结束,纠正"文革"初期造成的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的工作终于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南海毛泽东书房,一次关系着千百万人命运的重要谈话正在进行.谈话中,毛泽东听了有关汇报后拍案而起:看来贺龙同志的案子假了.怎么打倒了那么多干部?我也无意把他们都打倒嘛!我主要是想教育他们.  相似文献   

10.
1974年1月,经毛泽东批准,中共中央转发由江青主持选编的《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之一)》,所谓的“批林批孔”运动在全国展开。1973年7月4日,毛泽东主席在同王洪文、张春桥谈话时谈了这样一个观点:林彪的思想根源来源于儒家,认为林彪同国民党一样,都是“尊孔反法”的。同年9月23日,毛主席在会见埃及副总统沙菲时说: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这说明在毛主席的主观认定上,已开始把“批林”和“批孔”联系起来了。江青在一次会议上叫嚷:“我不敢得罪军队,今天把你陈亚丁也请来了,就是要整一整军…  相似文献   

11.
12.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3.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4.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5.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17.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9.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正是在“认识你自己”的过程中,才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超越。然而在对人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的本质看做先验的或预成的。因此,现代人学思想要排除对人的本质规定,把人看做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被认为是自由的生成之物,而不是固定的预成之物,于是便实现了对人自身的认识从人的本质维度向人的生成维度和自由维度的哲学转变。  相似文献   

20.
“摔跟头”     
蒋国平 《唯实》2009,(2):96-96
“摔跟头”也叫“摔跤”,是生活中常见之现象。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要摔些跟头,尤其是孩提时代,不摔跟头恐怕就学不会走路。 人们常用“摔跟头”来比喻工作或人生道路上的失误或失败,这比喻还是较贴切的,不管什么“跟头”,或是影响前进的步伐,或是带来精神上的痛苦,更有人从此一蹶不振,或一命呜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