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年来,西方主要国家一直认为,综合国力快速提升给中国带来"富国强兵"机遇.在它们看来,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军费持续以两位数百分比增长,军队现代化走向尚不明确,中国对国防意图、军队规模与构成、军费使用、军事部署等保持"不透明"状态,对周边国家构成挑战和威胁.西方主要国家对中国提出的军事透明度,既不是双边,也不是多边的,在更多时候是要求中国全方位单向透明.它们炒作中国军事透明度,或是源于认识落后,或是对中国信任不足,或是为制造"中国威胁论"做铺垫.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美国不断有人就军事透明度批评中国,并以此为由影响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理论和国际制度层面上对国家间军事透明度进行探讨,指明美国一面混淆军事透明度的基本概念,一面对中国进行指摘的真实用心。文章还就中美之间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军事透明度与军事互信的可行性及前提条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中美军事关系中的透明度问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透明度问题是中美军事合作和交流中的一个长期问题,双方尤其对透明度的含义有着不同理解。尽管两国都从现实主义角度判断国际形势和制定国家安全政策,但因现实利益和各自历史背景不同,两国采取了迥异的政策。本文认为,中美双方应加强相互了解,并认可对方观点的合理性,以求减少分歧、奠定双方在合作中实现双赢的基础。发展军事交流与合作是解决双方透明度问题的重要途径,而两国更加透明的军事关系将有助于消除双方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4.
Military transparency has become a hot topic among political, military and academic communities over recent years. China's efforts to increase its military transparency have been widely recogniz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But some countries are still particular about China's military transparency, accusing China of inadequate transparency time and again. Here, I would like to offer some personal views on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5.
仅仅以现实主义逻辑看待中美军事透明度问题,容易得出安全困境难以缓解的结论,进而失去认识该问题的必要前提,因而存在着很大局限性.从新安全观出发,积极寻求和构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制度,才能找到安全困境的有效解决途径,也才能为解决军事透明度问题(包括能力透明和意图透明的关系)提供必要前提.树立新安全观、加强中美军事交流与合作、建立双边制度化保证的军事信任措施,是切实解决双方军事透明度问题分歧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军事外交呈现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态势,增加了军事透明度,起到了增信释疑作用,拓展了军队职能,增加了军事软实力,配合了中国软实力发展,有助于中国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对外军事交往中,中国军队增强了遂行多种任务的能力,包括军队战斗力.为了更好地消除"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军队在许多方面仍需要努力,包括建立军事发言人制度、创建中国特色的军事外交理论等.  相似文献   

7.
论主权财富基金透明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权财富基金是各国外向性投资的主渠道之一,也是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重要新兴力量。随着它的规模和影响力快速扩大,国际社会对它及其透明度问题的关注日益上升。增大透明度已成主权财富基金不容回避的问题和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当前世界军事安全形势在历经“9·11”反恐战争5周年后开始进入又一个间歇期与转型期,在欧亚大陆的边缘“危机弧”地带甚至全球层面出现少有的震荡局面。面对新的局势与挑战,世界各国更加注重对自身的战略审视,出台具有转折性与全局性的整军举措,从而引发世界军事格局、各国军事思维与军事功能的重新建构。具体而言,美国单边军事力量进一步膨胀,但备受内外因素牵制,世界范围内的军事角逐更趋复杂,核扩散与核升级日益激烈,陆海天空多方位军备竞赛全面开启,使世界军事呈现出单极与多元、合作与竞争、间歇与转型、稳定与流变等多重色彩相互交织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中俄军事关系:问题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俄军事关系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趋势将左右中俄全局关系。目前,中俄两国在军事互信建设与军方高层互动、武器贸易与技术合作、军事演习与交流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两国在武器贸易的定位差异、战略分歧、历史记忆等因素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中俄军事关系主要取决于全球战略格局而非中俄双边关系。基于全球战略格局的“一超多强”态势,中俄军事关系将维持平稳发展,在维护各自国家利益的基础上谨慎合作。  相似文献   

10.
新军事变革时代的威慑与国际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军事变革时代的到来 ,传统威慑观念及威慑战略日益经受冲击 ,核大国特别是超级大国威慑战略的结构与功能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于威慑能力发展的不平衡 ,这种变化给国际安全形势增添了诸多新的变数。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世界军事安全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不确定性增多,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各国军队都在为应对不确定的安全环境作超前布局,力图营造有利于自身的军事安全环境,实现军队的功能转型。与此同时,世界军事领域斗争更加尖锐,新旧安全观激烈碰撞,国际反扩散机制矛盾凸显。如何在维持本国安全利益与世界和平利益两者间求取平衡,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军事安全战略必须通盘考虑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美军事关系在冷战结束后经历了多次起落,终于走出低谷,为两国关系找到了新的利益切合点。两军之间必要的沟通渠道的建立,降低了两国关系发生风险的几率。现时两军之间尚缺乏必要的战略互信.这也是两国关系的潜伏危机所在。  相似文献   

13.
北约军事转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冷战结束以来,北约一直进行着战略调整。但是作为其支柱的军事力量跟不上北约战略调整的步伐,影响着大西洋两岸关系。为改变这一状况,北约制订了军事转型计划。北约军事转型一方面牵动着世界军事安全的敏感神经,另一方面仍充满着许多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14.
兰德公司与美国对华军事政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皓 《国际观察》2005,(6):19-26
自1949年美国国防部成立以来,“思想库”(或称“智库”)与政府文职首脑和军队首脑在众多国际、国内事务方面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领域包括从新技术到军事策划、运作到保护美国利益免受可能的威胁。在这些众多致力研究防御、情报、地区冲突、军事功能的思想库中,兰德公司最为著名。如今,在美国新军事革命的浪潮中,兰德公司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本文着重讨论兰德公司近10年来对华军事政策研究态势,并试图从中归纳出一种可能的规律,从而为中国决策层制定对美政策提供“思想”。  相似文献   

15.
16.
2005年初,韩国国防部长尹光雄于3月29日至4月2日访问中国,随后即宣布将加深韩中军事关系,韩国防部提出了具体的加强对华军事交流与合作的实施计划。韩国此举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战略意图是要确保韩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形成对美制约机制;并继续推进“六方会谈”。对此,我国应创造条件予以支持和推动;并密切与韩国的军事关系,阻止美国以韩国为平台干预台湾事务;两国的军事合作将给我国在黄海经济活动带来新的难题,应积极研拟对策。  相似文献   

17.
全球私营军事服务业的兴起是冷战后重要但又最不为人知的新趋势之一,其中尤以美国私营军事服务业的急剧发展最引入关注.美国私营军事服务业的膨胀除了得益于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以外,还离不开新自由主义的私有化革命和公共管理浪潮推波助澜.私营军事服务承包商在美外交和防务战略中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国内国际负面后果.  相似文献   

18.
19.
二战后,日本的军事安全战略发生了多次转变。冷战期间,其安全战略的基础是美日安保同盟,实行“立足本土,专守防卫”;冷战后,日本新防卫战略日益突破“专守防卫”的限制,已从“本土防御”向以地区干预”为核心的“攻势防卫”战略转变。其战略的基本走势是:战略重心加速转向“针对西南方”,抓紧实施海上力量“南下西进”的战略步骤,拓展外向型军事安全战略空间,提升武器装备的高新技术优势,强化日美军事同盟。日本军事安全战略的调整将使得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更加严峻,对我国维护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特别是对台湾海峡局势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新军事学说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2月5日,俄联邦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关于批准俄联邦军事学说(以下简称军事学说)的第146号总统令,同时宣布废除2000年2月21日由俄联邦代总统普京签署的旧版俄联邦军事学说,标志着俄罗斯新军事学说正式出台。这部并不算长的新军事学说以军事理论原则为基础,在对俄联邦面临的军事危险和军事威胁进行分析后,详细阐述和列举了俄联邦的军事政策及国防的军事经济保障。作为引导今后一段时期内俄罗斯军事力量发展走向的重要文件,它的出台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