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12月1日清晨,我与北京、山东一行七人同游苏州留园及寒山寺,一路吟诵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诗,欣然有感。余仰慕此诗、此景久矣,今愿得偿,亦触景生情,乃步其韵而作诗一首。叶落莺啼雾满天,留园滴露鱼尚眠。初游姑苏寒山寺,拾得慧根钟声传。七绝《初游苏州》@陈炬虹  相似文献   

2.
寒山寺一瞥     
还记得年少时读过的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文中写道:"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就是旅行的真义:游常人所未游处,观常人所未观处。可惜我没有这种境界,我的旅行大多冲名气而去——想想那些名闻天下的美景,游人多如过江之鲫,但只要自己未曾去过,就难捺骚动之心。寒山寺,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寺,因了唐人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天下,诗中虽然只提到它的钟声,却寺以诗名,  相似文献   

3.
游苏州枫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1000多年前,唐代诗人张继在苏州枫桥边的古运河上,写下这首著名的《枫桥夜泊》。诗中残月、啼鸦、霜天、渔火、古寺、夜钟,组成一派萧瑟凄清的景象,烘托出远方游子泊船江中,欲眠不得的满怀愁绪。诗韵钟声,使枫桥和寒山寺名扬天下。几个月前,我从杭州乘船北上苏州,游览了枫桥风景名胜区。枫桥是一座横卧在苏州城西5公里古运河上的单孔石拱桥,桥顶距水面高约8米,桥长约30米,桥面宽约6米,古朴坚实,造型美观。离桥下游50米远的北岸有码头,停泊着画舫数只,游客上船,便…  相似文献   

4.
夏爱华 《前进》2011,(10):56-56
金秋时节,行走在唐诗里的秋天,韵味无穷。“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情景交融,堪称佳作。秋夜江边,残月西沉,乌鸦啼叫,清霜满天。满怀乡愁,孤卧客船,只有火红的江枫,明灭的渔火相伴。夜深难眠,钟声悠扬,幽静中更添几分孤寂。这本是失意人的心声,落第秀才的惆怅。却因真情表露,引得无数人感怀不已。正因感同身受,所以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5.
游长江三峡(三首)孙焕英奉节夜泊(拟张继《枫桥夜泊》)夜泊奉节,见两岸峭壁之山城万家灯火犹如悬挂两爿天际。夜深人语,犹说三峡水库云云。月隐涛息灯满天,江风人语兴难眠。姑论平湖①漫石寺②,夜半笛声又客船。注:①毛泽东:“高峡出平湖。”②石宝寨寺,在奉节...  相似文献   

6.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千百年来被人们传唱着,其中的意境妙处有不同的版本,而“姑苏”——苏州为人们所熟知矣。然,诗人的《阊门即事》知之者寡,你看“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实际上是对苏州当年到处征兵,致使农村凋敝、人烟稀少、田园荒芜的愤慨。岁月悠悠,事过境迁,今日的苏州一片繁荣昌盛。该市所辖的县市在记者眼中皆可称为“小龙”也!年前,苏州市体育局局长王根伟向记者讲述了这个市科学发展体育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枫桥诗魂     
一千二百年前,一个秋日黄昏,身着一袭青衣的诗人张继,泊舟枫桥边。他弃舟登岸,独自来亲近古韵悠悠的枫桥。欲进寒山寺叩问旅途平安,可惜寺门已关。暮色苍茫之时,张继回到船舱里,和衣而卧。  相似文献   

8.
提起俞曲園,日本以及東南亞各國的漢學家是十分熟悉的,他的學術成就在遠東有很大影響。現在來中國訪問的日本等國朋友,到了蘇州,總要買一份寒山寺裹俞曲園寫的《楓橋夜泊》詩碑的拓片,帶囘去留作  相似文献   

9.
剛過‘不惑’之年的戈壁,是一位微雕藝術家。他出生在江南水鄉蘇州,自幼喜愛書畫,曾拜名家顧仲華、費新我為師。他在書法、繪畫、竹雕、竹編、泥塑等方面均有較深的造詣,尤以微雕見長。他能在高四厘米、寬六厘米半的象牙摺扇上,分別用各種書體刻上三百首唐詩,共一萬四千六百多字,還有三百零八個印章。《百八鐘聲》寒山寺微雕是他的另一件代表作。在僅長八十二厘米、寬三十八厘米的範圍內,他表現了姑蘇城外这座古刹的風貌和《楓橋夜泊》的意境,接通電源後,燈光閃耀,古樂悠揚,觀眾既可看到寺內各種建築、樹木、陳設,又可聽到《楓橋夜泊》的詩句和一百零八記鐘聲。戈壁的雕刻作品在難以想像的微小之中,融詩文、書法、繪畫和微雕藝術為一爐,將平面微雕、立體微雕組織在古建築羣中,配以民族音樂、燈光、朗誦,首創了既能微觀、又能宏觀,既有平面、又有立體感的有聲有色的新型藝術品。去年,戈壁又開始了更大的創作活動——微雕圆明园。  相似文献   

10.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点评:本诗是鲁迅于1903年在日本求学时所作,当时题写在他的剪辫照上,赠给挚友许寿裳。1936年,许寿裳作《怀旧》一文,自述说:“1903年他23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的……“并  相似文献   

11.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赠项斯》这是一首有名的赠友诗.现在流行的"说项"典故,是由诗中"到处逢人说项斯"一句衍化来的.诗人杨敬之,唐代中叶人,他留存的诗不多,《全唐诗》仅二首.他的诗名、政绩都不大.因这诗写得感情深挚,独具特色,使他在灿若星汉的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松州》2007,(2)
"词臣随豹尾,壮士拥旌头",这是乾隆北巡诗中的一句话(《八月朔风作》),说明当时随其北巡的文人墨客是大有人在的。但综观清朝赤峰客诗的各种选本,随乾隆北巡有诗者,却只有二人,他们是汪由敦、刘伦。另一名清朝于赤峰成诗者,则是李调元。君臣诗共为102首,乾隆一人则占77首。缘何  相似文献   

13.
“一身是骨,嶙峋,槎桠\亭亭如绿宝石\连一片叶子也不要\栽一株于阳台\谁都说像我的一首诗。”这是皖籍台湾著名诗人大荒刚刚出版的诗集《剪取富春半江水》中一首题为《绿珊瑚》的诗。他将绿珊瑚比作他的诗,而他此集的诗也确像这株绿珊瑚“一身是骨”。大荒,原名伍鸣皋,安徽无为人,1930年1月2日出生,曾就读芜湖中学,到台湾后,毕业于台湾师大国文科,任国民中学教师,1951年开始写作,参与“创世纪”诗社的筹建,创办《现代文艺》杂志。小说有《有影子的人》等,写普通人性,流露出反战情绪,是台湾党禁时代最早反省战争本质的力…  相似文献   

14.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人张继的《枫桥夜泊》真把姑苏的秋写到了极致。由此,想到了青年画家金维久。他自幼习画,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室,师承贾又福、刘牧、李铁生、李少文等名家。所有这些都为他的艺术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艺术是心灵的天地,在画家金维久的画中,表现的是一种系于自然的心声与诗情,这使得他的作品传达出清新、秀润、典雅的韵致,给人一种“物我交融”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5.
寒山寺遐想     
熊春艳 《当代广西》2007,(10):50-50
三月,一个春寒料峭的下午,我们来到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穿过枫桥古镇的石板路小巷,站在枫桥桥头,抬眼即可见碧瓦黄墙的寒山寺坐  相似文献   

16.
<正>少时读中国古典诗词,有宋一代某尼的《悟道诗》使我眼睛一亮。记得那时,这首诗立意之奥妙令我回味无穷,构思之巧妙令我击节叹赏。它在我的脑海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以至大约40年后,当我为《世界哲学家丛书》撰写《彭加勒》一书第三章"探究数学王国的根底"时,曾把该诗作为题记诗记录在案:  相似文献   

17.
十年以前我就认识溥杰先生了。当时他告诉很多人他正在写《自传》,他的《自传》的出版是大家普遍关心的。有位李老先生正在协助他整理,因为整理者也已年老,进度比较迟缓。不久李老先生不幸车祸丧生,整理《自传》的工作就搁置起来了,溥杰先生想亲自动手,他实在公务繁忙,抽不出空来。1990年溥杰先生回到日本探亲,一位日本作家知道溥杰先生的《自传》尚没有写成,提出要给他写《自传》。溥杰先生回答他:“我有我的祖国,这件事我要请示我的国家。”回国后  相似文献   

18.
忘海西行:我们可以做得更多我的故乡在南中国海的一个小渔村,当年选择参加西部计划时,我想起一个人——谭嗣同。他十八岁那年,放浪于西北苦寒之地,赋《望海潮》一首,其中几句我一直记得:"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此诗做毕,他已不再是一个吟风弄月青衣过市的瘦弱书生。借谭复生的往事开启文端,我只是想说明一件事:步入青年时代的我一直执着于和少年时代的旧梦重逢,这种重逢时常  相似文献   

19.
①此诗及《清明》二首均作于杜甫大历三年春由衡阳重至长沙时 ,与之相关的其它三首诗的时地也应作相应的改变。②追求七律的变化是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的一个重要方面。③宋之问“题壁”诗应是《题鉴上人房》二首 ,唐道林寺建于乾符中 ,明毁 ,其遗址在今屈子祠残址及其以下一带 ,清道林寺别在一处  相似文献   

20.
逢人说项斯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作者杨敬之,是唐代元和年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地位显赫,又十分爱才.这首绝句,正是他爱惜人才的生动体现. 当时有个叫项斯的人,诗才不凡,品行尤好,但不为世人所知.在一次偶然相遇中,杨敬之发现这个人才后,就写了这首诗.其意是:几次看见项斯的诗,都觉得很好,及至见到本人,却觉得他的标格比诗格还高,心中更为敬服.我平生不会隐藏他人之善,所以逢人总要称颂这位项斯.在杨敬之的举荐下,项斯名声大噪,不久即擢为上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