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5 毫秒
1.
中国的发展与外交政策的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中国外交政策的和平本质。这种和平的本质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具体内容是:古代中国的强盛与“朝贡和睦”外交的被动性;近代中国的衰落与“以夷制夷”外交的被迫性;当代中国的变革与“和平共处”外交的参与性;未来中国的崛起与“有所作为”外交的共荣性。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行不同的外交政策有着不同的原因。但不管其原因和特点的差异性有多大,其和平的本质却始终不变。  相似文献   

2.
中国内政与外交:历史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外交政策或外交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研究内政与外交的关系。一国的外交是其国内政治的延伸,这句话多少被视为外交学的一条“公理”。不过,长期以来,我们很少专门探讨这方面的问题。中国外交研究是改革开放后才起步的。在开展学术研究之初,人们关注的必然是一些相对具体和  相似文献   

3.
当我们采用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的视角研究中外关系时,不可回避的背景意识问题是什么?“背景意识”的提出,基于以下认知:一个国际政治学科的视角,只有有助于应对一个国家在内政和外交两个方面长期的、同时又是不可回避的课题,才能在一个社会生根并成长。“美国的衰落”这个背景意识在美国及欧洲IPE的研究与教学发展史中具有持续影响力。用IPE视角研究中外关系,有必要将“中国的脆弱”作为背景意识。本文就这一命题提出初步论证。  相似文献   

4.
中国外交中利益判断与价值判断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判断和利益判断是国家外交理念的基础,也是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中国外交中较多关注价值判断,对具体的国家利益判断则表现得不甚清晰。从总体来看,中国外交并不缺乏气势宏大的战略规划,如“一边倒”理论、“双反(反美反苏)”理论、“三个世界”理论等等,怎样在规划未来的过程中有效维护现实国家利益,则一直显得不足。从历史上看,中国重义轻利的思想根深蒂固,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导致我们对利益尤其是国家利益有所忽略。我们有宏大的蓝图,但缺乏具体的利益精算。我们习惯于“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从抽象到具体,从大到小;…  相似文献   

5.
美国“输出民主”战略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输出民主”是美国外交中的永恒主题及富有战略价值的变量之一。前欧共体主席雅克·德洛尔曾说,“美国政府一只手拿着圣经,另一只手拿着枪。”这句话活化出美国外交的这一特点。 从立国迄今,美国人一直把自己的国家看作一个独特的文明体,认为它是“整个世界的山巅之城”,是“自由的灯塔、民主的堡垒”,把自己当作“上帝的选民”,坚信自  相似文献   

6.
美刊《国际政治》 2 0 0 4年第 41期发表了韦恩·奈尔斯 (WayneNelles)一篇题为《作为伪教育的美国公共外交 :令人质疑的国家安全和反恐工具》的文章 ,指出了美国公共外交长期以来是以武力为后盾的单边力量的意识形态工具 ,但是“9·1 1”之后它变得更具宣传性和教条主义 ,以所谓的国家安全或反恐目的为名 ,主要服务于美国导向的全球化 ,同时加强了对于弱国和潜在对手的文化、经济、军事优势 ;美国公共外交是“伪教育的” ,破坏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主张的以教育为核心价值的原则和多元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9·1 1”之后 ,公共外交作…  相似文献   

7.
知华派是指了解中国,对中国持友善态度的外国公民。培养外国公民中的“知华派”是中国公共外交工作的基本目标之一。在目前公共外交“从政府到他国公众”的垂直结构与“从公众到公众”网络结构并存的二元实施模式中,通过对高校留学生群体的公共外交是公共外交实践从“官办外交”到“民办外交”的有效转型方式。中国高校是外国青年认知中国的重要平台。应从战略上高度重视高校在服务于国家的公共外交和国家整体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晚清对外关系的研究囿于一些模式化的命题、思路和观念,不能与时俱进。本文认为,应该放宽研究历史的视野,对晚清社会和外界的联系,不仅仅从国家层次进行分析,也不能仅仅从政策的角度进行梳理。由于晚清和外界的接触是一个全面的、划时代的接触,因此需要综合的研究才能把握一个更为真切、更为丰富的晚清对外关系史。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发现朝贡体制模式并不完善,“冲击—反应”模式更是隐含着复杂的命题,弱国不一定没有外交,而基督教在中国的渗透遭到抵抗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相似文献   

9.
“当然啦!我们一直在倡导。”在被记者问及是否仍在倡导外交资源经济化之后,彬彬有礼的吴建民忽然有些激动,他的身份是外交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我们目前在这方面运用的还远远不够啊,一些大的方面要利用起来才行。”承袭2003年卸任驻法大使时的思路,两年来吴建民一直在为“利用国家外交资源为经济服务”而奔走鼓呼。就在11月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东  相似文献   

10.
《南风窗》2016,(6)
正"习式外交"并非凭空产生,其中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中国将在国际上扮演何种角色,需要从"习式外交"的具体实践中探究。"大家对中国外交这几年的进展印象深刻,甚至是刮目相看。"中国外长王毅今年2月访美期间在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表演讲时说的这句话,点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2007年3月16日,北大“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在国关学院召开了一次学术研讨会,题目是“伦理与价值:当代中国外交的困惑”。①召开这次研讨会的目的,是希望引起学术界对中国外交中这类问题的关注。国际政治中的伦理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是颇受重视的,在国内也有过一些讨论。不过讨论当代中国外交中的伦理、道德与价值等等,如果没记错的话,这还是第一次。会议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外交的伦理与价值。其中的“当代中国外交”,广义一些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不过指当下的中国外交也可以。至于伦理与价值,如同与会的一位专家所说,在国际关…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从外交角度来理解、论述“一面倒”政策。的确,这个政策最初与“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起并列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大外交方针。但是,这只不过是浅层次上的含义。其实,在重大的国家政治和国家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上,中苏两国不仅很少有一致的地方,而且后来还发生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导致了国家关系的破裂。我认为,从更深层次上说,“一边倒”政策所表明的实际是把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锁定在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上  相似文献   

13.
一 古代的中国人很早就有了天下和世界的概念,这其中也包含着外交思想的因素。中国最早的文献之一《礼记》中,就有所谓“天下”的称谓,并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和平)……是谓大同”的思想。到周朝时,由中国古代国家组成的体系共有周分封的90多个国家和约400多小方国。周朝时的中国,就是2000多年前在  相似文献   

14.
中美外交决策的国内环境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谈到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决策时,往往把美国当成主要参照物,采用了像“大战略”、“思想库”这样一些缘于美国的概念。但是,中美两国外交决策的国内环境差异很大。举其荦荦大端,做几点分析,对研究中国外交也许是有益的。中美两国的外交都服从、服务于国内政治,但两国政治的基本区别,决定了内政同外交关系的互动性质不同。美国外交主要受的是党派政治、利益集团(包括犹太人、古巴移民等基于族群的集团)的干扰。在没有出现重大国家安全危机时,在一些外交局部问题上,往往前后摇摆,政出多门;但是在突袭珍珠港、朝鲜战争爆发、“9·11”等紧…  相似文献   

15.
刘墉 《法制博览》2011,(10):60-61
我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其实这句话也可以改成:“人无近忧,必有远虑。”好比爬山,当你攀在悬崖上的时候,一失手就可能粉身碎骨。那危险是“近忧”,你不能想别的事,只能全神贯注,应付眼前的困难。  相似文献   

16.
偏见比无知更可怕。但要克服偏见,要靠交往,而非隔离;要积极地说“我是什么”,而不是消极地说“不”;要靠政府外交和经济外交,也要靠民间外交、文化外交、柔性外交;要加大公关力度推销国家形象,也要按照国际惯例不断完善自身。 近期中国在美国举行的一连串旨在推销国家形象的活动,不仅仅是“用人性化面貌改变妖魔化形象”的权宜之计,而代表着立足长远的外交思维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7.
项文惠 《国际展望》2022,(4):96-113+156-157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旅游业在国家对外交流合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渐成一种新的外交形态。在跨学科视野下,围绕中国旅游外交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对中国旅游外交的政策调整和实践推进具有重要影响,有助于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的形成。目前学界对中国旅游外交的科学认知和理论挖掘仍不充分。本文从中国旅游发展的示范意义、中国旅游外交蓝图的描绘、对和平发展时代主题的把握和放大、对外交流合作模式的丰富和创新四方面,归纳中国旅游外交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基于中国旅游外交已经积累的丰厚的实践经验,我们需要解读中国旅游外交认知和建构的互利性、协同性和整体性三方面理论内涵。在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范围内国际旅游处于停滞向“重启”转变状态的背景下,围绕中国旅游外交实施进程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新问题,本文对互惠互利与世界旅游共同体、旅游与外交的结合与协同、多样性的“旅游外交”现象、数字技术与研究方法的创新四方面关键议题进行了必要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最近频密的外交活动引人注目。除了在南宁和北京举行了“大型外交盛会”外,美俄法日韩等国高层领导人和官员纷纷访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还对越南、老挝、印度以及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有分析认为,这样密集、频繁的高层外交活动,前所未有,显示出中国外交走向“有所作为”的新态势。  相似文献   

19.
雷墨 《南风窗》2014,(26):87-89
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和国际金融合作,是今年中国经济外交的两大重点。中国在经济外交上更加重视“支点国家”的作用,而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联合投资第三国,正在成为新的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20.
信用中国     
在中国古代,鼎为国家神器。“一言九鼎”,鼎也是信用的象征。国家有诸多职能:内政、外交、军事、教育……但国家最重要的品质却是:信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