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论公众人物隐私权的让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私权作为公民重要的人格权,涉及的是公民隐秘的个人私生活,具有保密性和排他干涉性,应该给予法律的充足保护。但是,公众人物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隐私权往往是与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共讯息等息息相关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分析,在公众人物隐私权让渡与保护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以解决公众人物隐私权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2.
隐私权是公民一项独立的人格权,网络隐私权是传统隐私权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仍然属于人格权的范畴.为适应社会、技术的发展和公民对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的需求,应通过立法、行业自律、国际合作、技术保护以及提高公民隐私权保护意识等系统化的保护措施来保障个人在网络社会的隐私权,建立健全网络隐私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的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和明确企业在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方面的责任与义务,以保护公民在网络时代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3.
引言自189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教授萨缪尔·D·沃伦和路易斯·D·布兰代斯发表《论隐私权》一文,一百多年来,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课题,关于隐私权的理论也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与关注,许多国家法律相继确认隐私权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即使一些尚未确认隐私权为一项独立民事权利的国家,也通过名誉权或其他民事权利保护公民的隐私。在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发展过程中,公民的隐私权与其他权利的冲突一直都没间断过,当两种权利产生冲突时,解决权利的冲突就是在两种权利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平衡体现了人类的最高理性,为社会大众所普遍…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生是我国社会目前数量较大、特征较为明显的一个特殊公民群体,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加速,大学生的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和高校隐私权侵权案件的屡屡发生,教育领域中的权利与权力博弈也日益激烈.本文指出为了给日益复杂的司法实践提供指导,就必须对如下法律问题予以厘清:高校的法律地位、高校学生隐私权、学校管理权与学生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问题等.因此,加强对高校学生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某些新闻媒体为了增加报纸杂志的发行量或提高其收视率,往往热衷于对他人隐私的描述和报道。由此引发了大量新闻媒体侵犯公民隐私权的案件。这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在增强,另一方面则彰显出大众传播媒介的自律性差,其对公众隐私权的不尊重。本文试从新闻传播与隐私权保护的冲突入手,分析冲突解决的适用原则,并就新闻行业的自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对隐私权保护的加强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公民隐私权在新闻传播中的保护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政务信息公开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是当代法治社会发展的两大趋势,本文从政务信息公开的必要性、政务信息公开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以及如何构建良好的信息公开制度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寻找到一个动态平衡和良性互动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7.
胡柏 《法制与社会》2012,(23):12-13
隐私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民事权利.保护个人隐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在法律层面上还未形成系统的隐私权保护制度.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进程中,有必要深入研究隐私权保护的一些基本问题,逐步健全完善隐私权保护制度,保障好公民的民事权益.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网络上人肉搜索事件频频发生,人肉搜索作为新类型的搜索方式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巨大的不良社会效应,由此引发了在网络环境下公民隐私权保护的问题。本文从人肉搜索,公民的隐私权及其在网络中的新发展以及网络环境下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对新时代网络环境下公民隐私权保护问题的改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辩证地对待公众人物的隐私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人物是公民,是民法规定的民事主体中的自然人。公众人物作为社会大众中的一员,无可争议地享有隐私权。但公众人物有是特殊的社会成员其隐私权不能无条件地对抗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范围要受到公共利益、公众知情权、权利人同意及公共场所等必要限制.同时,不同类型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范围也应有所区别。本文就此问题作了概述,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提高,公民对于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逐渐加强,甚至会通过诉讼方式来维护个人的隐私权.保护隐私也不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它已经被人们广泛熟知,对传统隐私权的侵害也没有引起太多的社会问题.但是,网络的普及给个人隐私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那些不为人知的个人隐私瞬间在网络中病毒式的扩散,已经严重打扰到公民个人的安静生活甚至影响到事业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对概念进行范围确定,并从各种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入手,发现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现有我国的法律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以期对保护网络隐私权有所益处.  相似文献   

11.
隐私权制度中的权利冲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特 《法学论坛》2006,21(1):24-27
现代社会,隐私权日益成为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基于隐私权概念的不确定性和法律的局限性,隐私权与其他权利的冲突不可避免。解决的方式有立法和司法两种。其中司法中的利益衡量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类型化研究来看,隐私权与表达自由的冲突主要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而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则主要通过立法途径解决。  相似文献   

12.
论言论自由与隐私权之协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言论自由与隐私权在构造完整的人格权方面具有某些相同的功能 ,然而在实践中二者更多地表现为冲突的一面。本文着重探讨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有关言论自由与隐私权协调的立法和实践 ,并在分析我国相关立法和实践的基础上 ,对如何完善我国的相关立法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Modern man appears to have an insatiable thirst for learning about the private lives of others, and the media is happy to indulge him, constantly informing, updating, educating and entertaining via newspapers, periodicals, radio, television and the Internet. This can pit two competing rights against each other – the right of the individual to personal privacy and the right of the media to freedom of expression. One of the most hotly contested battle grounds in this ongoing war is over the publication of photographs in our celebrity obsessed society. As the battle rages, the nascent law of privacy in the UK is constantly evolving. This paper aims to give an over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law of privacy in the UK focussing on the way in which these two rights to privacy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compete against each other in the context of photographs.  相似文献   

14.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SSR proclaims the right of citizens to privacy (Article 56). The harmony of personal and public interests in socialist society presupposes the existence of a certain area of personal life that is free of direct interference by society. Individual freedom in personal lif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specific components of personal liberty. The state does not regulate many aspects of personal life unless such regulation is indicated by society's interests or else legislatively prohibits the invasion of privacy. Thus, the purely personal is granted the right to exist, and every citizen's right to privacy is assured.  相似文献   

15.
隐私权的政治哲学辩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超 《北方法学》2009,3(3):13-17
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础哲学,自由主义通常被作为隐私权的政治哲学基础。在对自由主义的基本前提“权利优先于善”的质疑中,社群主义和共和主义以不同于自由主义的理路也对隐私权作出了辩护。厘清和阐释这三种政治哲学对隐私权的辩护方式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隐私权的概念理解。  相似文献   

16.
在私法视野中,表达自由在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般人格权,是人格独立、人格自由、人格尊严的具体化。从民法上的意思表示理论出发,新闻自由表现为采访自由、写作自由、发表自由、编辑自由、表现形式自由这一环环紧扣的连续性过程。新闻自由的演变史与民法的现代化发展史之间存在根深蒂固的契合。思想的自由市场理论与私法自治之间亦存在不可忽略的勾连。  相似文献   

17.
17世纪以来,投身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西方政治哲学家们对个人自由和新闻自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论证,自由主义延伸到新闻传播中自然便提出了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以及出版自由等问题。17世纪以来的西方政治哲学家们基本上都将上述自由归因于天赋人权。英国思想家弥尔顿强调人是理性动物,保护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因为只有允许人们公开辩论才能够发现真理,20世纪以来依靠公开辩论发现真理这一观念最终导致了思想和意见的自由市场理论的产生,它们成为支撑新闻自由理论的基石。在西方,新闻自由被人们视为一项绝对的精神权利,理论的倡导最终也导致了实践中的立法保障。回顾新闻自由的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20世纪以来自由主义复兴的西方当代社会语境中,新闻自由所面对的进退维谷的现实。  相似文献   

18.
强制采样与人权保障之冲突与平衡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强制采样与公民的人身自由权、身体权和隐私权等之间存在紧张的冲突关系。我国有必要借鉴西方法治国家关于强制采样的立法经验,在《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时将强制采样作为一种独立的侦查行为,并对强制采样的适用对象、程序、被采样人的权利保障及救济机制等做出规定,以实现强制采样与人权保障之平衡。  相似文献   

19.
新闻报道中隐私权的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芬 《政法学刊》2006,23(4):53-57
新闻报道中当事人的隐私权的保护与新闻自由常发生冲突,隐私权的保护在特定情形下应当受到限制—新闻报道关涉公共利益及存在新闻价值时。在涉及到新闻报道的公共利益时,应当根据被报道对象的不同身份来决定隐私权受限制的程度和范围。在新闻报道关涉新闻价值时,必须严格界定新闻价值的含义。  相似文献   

20.
Press curiosity to report on legal proceedings has been a salacious feature in history of mass media. Pre-trial comment, media coverage of press proceedings and the protection of privacy of the defendant are some of the main legal issues which are raised by the ambiguous relation of media to court proceedings. The Internet revolu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blogosphere have added a new dimension to the analysis of these legal issues. A balance between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the guarantee of a fair unprejudiced process has to be achieved in the context of application of legal mechanisms of protection of the justice’s authority, such as contempt of court. As regards the question of media coverage of the court proceedings, the decision of the UK Supreme Court on May 2011 to permit television coverage of its hearings demonstrates an important shift as regards how publicity is perceived by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in the UK, while there is a certain disparity between national legislators in the way they deal with this issue at a European level. The legal quest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defendant through the effective guarantee of the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and, consequently, that of a fair trial is often combined with the debate about the right of the defendant’s privacy not only when there is a pressing social need for information to the public before or during the court trial but also many years after the end of the legal proceed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