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首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人类哲学史上唯一真正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说就是"实践"的哲学,它批判地吸收了以往人类哲学思维的积极成果,实现了对以往哲学实践观的合理超越,创造了不同于前人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彻底划清了界限,从而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无可比拟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维、哲学观点和哲学方法,是一部人民哲学、实践哲学和"中国式"哲学。从哲学角度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既有利于我们全面系统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有助于我们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求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推进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3.
怀疑论哲学是哲学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哲学的发展起着一定的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怀疑论作为一种错误的认识理论,其消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怀疑论作用的二重性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4.
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理性的内涵,将直接影响我们对经济理性的内涵与外延的把握和理解。西方经济学中的理性主要是一个手段——目的的概念,是局限于认识论的实践理性,是一种工具理性,而非道德上的实践理性及价值理性。辩证地分析利用理性、非理性经济认识,有利于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科学的经济学理性观。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关于中共党史的论述充满深奥哲理,完整地体现与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思维的哲学",充满了辩证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认识和和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论述具有丰富的理论意蕴和重大的实践价值,将指导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共党史和深化党史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三十年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以及由此引发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拉开了解放思想的序幕。自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走过的历程大体可以概括为:解放思想——实践——主体性——价值——人。解放思想作为三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逻辑起点具有双重内涵和伟大意义。而解放思想的终极目的在于解放人,追求人的解放必须以人为本。解放思想、实践、主体性、价值乃至人的问题研究既有继起性又有并存性。它们带来的思维方式、选择取向和学术态度方面的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具有新的时代内容和崭新风貌。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才能形成正确的思维观念,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才能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新的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具创新精神的一部分,要坚持唯物史观,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原则的经典表述,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一种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转化为方法论,才能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南和锐利武器。为了能够提供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系统理论,弥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更好地指导实践,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含义及其与世界观关系的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三大层次的分析和六种主要的基本方法的讨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科学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升华的结果。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的构想中,实现了从应然逻辑到实然逻辑、从人本逻辑到科学逻辑的转变,完成了从"实体——预成——直观"到"关系——生成——中介"的思维方式序列的飞跃,推进了从总体论证向专门科学论证的深化。这一思想历程蕴含着的逻辑进路、思维方式、论证方式等三个层面上的哲学方法论变革,启示我们必须在处理好哲学与现实、哲学与哲学、哲学与其他学科等三对关系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发展哲学必然能够扬弃和超越实践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化、中国化的合理形式,准确地反映时代精神。发展哲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矛盾是发展主体与发展客体、发展理想与生存现实、发展理论与发展实践的相互作用。只有发展哲学才能实现当代哲学的转型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晚年写作的一部光辉著作。恩格斯在巡礼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时,从黑格尔哲学出发,经由费尔巴哈哲学,而又同它脱离并超越它。恩格斯结合当时世界局势变动的大背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全面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引起的革命性变革。《费尔巴哈论》的出版有力地回击了资产阶级的攻击,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真理性,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费尔巴哈论》蕴含了极为丰富而又深邃的哲学智慧的思想精髓,不断汲取其哲学智慧滋养,可以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3.
在艾思奇看来,基于民族解放和民族救亡的总问题所构建的新哲学,就是辩证法唯物论的哲学,紧要的是推动这一哲学思想的中国化、现实化。艾思奇梳理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著作及其观点,强调这一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艾思奇"构建"了包括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践智慧的辩证法、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历史观等在内的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并为其大众化铺平了道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对于新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之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14.
《资本论》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史上的意义不仅体现为已经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在经济逻辑体系中的运用,而且还应该把它理解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一个新的阶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用能动的实践概念界定了具体的社会生活过程的内容,《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这种具体的生活过程的本质作出了阐释,《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从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辩证统一的角度对上述社会生活过程的本质内涵进行了深层的解剖,而《资本论》,尤其是其中的第三卷则完成了在具体的生活过程的层面把其本质凸显出来的理论使命,可以说,《资本论》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哲学的深化在于教人反思,给人以启发。时刻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今发展的理论诉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要求下,深入研究并正确回答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视野,塑造和引领新的时代精神,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理论先导。  相似文献   

16.
网络哲学的兴起使虚拟实在和虚拟实践的本质问题变得扑朔迷离。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实践观的视角切入,虚拟实在的本质仍然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虚拟实践的本质仍然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物质活动。无论是虚拟实在,还是虚拟实践,认为它们是意识和物质的统一的观点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进程中,不仅信仰过黑格尔哲学,也信仰过费尔巴哈哲学。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清算(同时也是自我清算),才创立了他的新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地肯定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费尔巴哈派"阶段,理解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批判的真实内容,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重新解读《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基本著作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中共中央党校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必修课。鉴于讲授和解读中存在的误解和偏差,为了做到原原本本地领会这篇著作的基本精神,突出重点地把握其中的主要观点,使其真正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有必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解读。这篇著作的核心是阐明哲学的终结和与之相对立的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确立,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掌握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辩证法的一般规律,为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奠定科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法本质上是阶级利益的体现,是对统治阶级利益的巩固和维护。利益的分化导致法的产生,法的根本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法本质上是对不同时期统治阶级利益的调整,反映着不同历史阶段统治阶级利益的基本追求。认识马克思主义法本质的阶级利益性,对于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依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的文化观,是指邓小平关于文化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它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文试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视角,探讨邓小平文化观中的几个重要方面,以期对全方位了解邓小平文化理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