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何新莲 《当代广西》2007,(18):50-51
“从小长在壮山坡,外婆教我唱山歌.清早唱得云雾散,夜晚唱得星星落,唱得画眉跟着走,飞到门前来做窝;壮人生来爱唱歌,山歌唱来天琴合,琴声引得百鸟唱,山歌飞过九重坡……”  相似文献   

2.
莫喜生 《当代广西》2011,(11):56-57
"哪子咿嚯嗨——" 在广西,在桂北,有人的地方就有它。兴奋的时候唱它,沮丧的时候唱它;得意的时候唱它,失意的时候也唱它;生老病死,满月做寿,新屋落成,婚丧娶嫁;逢年过节,秋冬农闲,街头巷尾,走村串户;搭戏棚,摆擂台,短到三天三夜,长到十天半月;声情并茂,音色优美,震云霄,荡山谷。  相似文献   

3.
《小康》2020,(19)
正经历了鱼类资源逐年减少,生产、生活水平徘徊不前的阵痛之后,赫哲族人在兴边富民政策引导下,走出一条超越自我的发展之路。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一曲《乌苏里船歌》将赫哲族人逐江而居、以渔为业的浪漫生活唱遍大江南北。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是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乡党委书记  相似文献   

4.
盛世和韵     
牙韩彰  周家志  黄吉遇  朱金莉 《当代广西》2006,(22):F0003-F0003
金风送爽,大地飞歌,盛世和韵。10月31日晚,2006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盛大开幕。天下民歌,再聚绿城,南宁又一次成为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交流的焦点。经典民歌、时尚音乐,民族特色、异域风情——这是异彩纷呈的文化大餐;陕北民歌、土家山歌、蒙古长调、宁夏“花儿”,还有来自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法国等国原汁原味的民歌——这是民歌艺术的辉煌盛典。在这璀璨绚丽的民歌舞台,在这洋溢风情的绿城歌海,唱的是天籁和声,唱的是山水和风,唱的是友邦和弦,唱的是盛世和韵。盛世和韵@牙韩彰 @周家志 @黄吉遇 @朱金莉…  相似文献   

5.
好听好看     
花灯《数数新昆明》(录音磁带) “七怪哉来八怪哉,螺丝背上长青苔,螺丝无脚会走路,背箩无脚会赶街……”近几年,“云南十八怪”一说变得时髦起来了,但这十八怪的说法还是从民间来的,早些年就有人用花灯调子唱云南十八怪。花灯一直是云南流传最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很多花灯曲目充满云南人那种典型的浪漫、诙谐和趣味,最能看得出云南人的性情。比如,老“灯迷”(唱花灯会入迷而忘事的那种人)就喜欢把身边的事拿来用花灯唱,其中有“数数新昆明”、“云南十八怪”、“五里亭”等等。 《数数新昆明》是云南民族民间山歌小调、花灯系列…  相似文献   

6.
向天而歌     
从他唱出的第一声开始,我便被那声音震撼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呢?他的声音苍凉而又高昂,高音区雄劲、刚烈,中低音区浑厚、坚实,略带沙哑,充满磁性,转折处如云天裂帛,低回处如巨石夯土。也许,正因为他看不到观众,不能与观众交流,所以养成了他向天而歌的习惯。也许,正因为他无法眉目传情,所以他没有现在许多职业演员和歌手的毛病,没有丝毫的做作、虚伪和职业化的表情。他似乎不在意你听不听,喜欢不喜欢。他只是唱,向着昊昊苍天,唱自己,唱自己的心中事,唱自己的生活。听他的歌唱,你觉得他仿佛不是用嗓子在唱,而是用心在唱,用灵魂在唱,用他的整个生命在唱!——著名音乐人田青  相似文献   

7.
外企     
.UUV七HNM七NTZ以】门 刮枷黛拓巾叩彩状.娜听招恻板专|煦易.麻书唱化.端睽 黛默祖喇酬烈冰娜拐旺耀十吟.罕织睽长g咚耘同名侧比 .唱代公烟招长娜释敬令娜显麟目.哎华场姻哪 .唱代欢层场鲜卑摄哪互咖班.场郭名叹侧压十喇 照枚形胜如娇.米塌长圳K华织吐.姐陈貌层g旺侧嘛.五乍划柜豁裂援仁.醒卞馨获骥柏茸口任叹倒旨三团.令任层甜回旧仁 帐枚彬盛长渊举蛆旧哪能代 咪权澎准如级仲十砌,联掣洲哦g刮和肠牢砷塑晶铡始引日十琳录 坦 雍 点 攀 呢阳叫二令自丰 卿日撼相。-Pn︸的的l 冰倒咔钾俐建彩裂健悦那裂征健洲侧汉碘迎那回浓曰一 眨创拐…  相似文献   

8.
我在北京生活二十多年了,比在内蒙古生活的时间长,但我写内蒙古高原的人和事比写北京的多。我说不清是因为什么。我觉得自己心里埋藏了一些歌,有一天,当我能够唱的时候,出来的声音是内蒙古高原的。  相似文献   

9.
有些人唱一首歌出名,有人只能唱某一类歌,而刘欢能够唱各种各样的歌,并且都能唱出味道。《北京人在纽约》、《好汉歌》、《弯弯的月亮》……在风格上是那么地不同,他却都能唱得那么动听。有人说刘欢唱每首歌都要“改编”,加入个人的理解;有人说刘欢唱歌比较“文化”。听说他一直在大学里任教。我想点出刘欢,请他走出光环,谈谈他的音乐,谈谈他的歌。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多,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他们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年少好动,爱唱爱跳,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之外,课余生活丰富多采。尽管他们性格各异,但喜欢唱歌却是大多数中学生的共同爱好。我们根据中学生这些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在第二课堂中开展班级歌咏活动,实施“每周一歌”,教唱革命历史歌曲和各种健康向上的歌曲,采取齐唱、独唱、轮唱、合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和班级的联欢、歌咏比赛、校园歌手比赛和艺术节文艺演出等,很受学生欢迎。历史上,不少名人都非常重视和推崇革命歌曲的积…  相似文献   

11.
正在孟津县城关镇杨庄村,有这么两段民谣。一段唱的是:"点灯靠油,耕地靠牛,出行靠走,通信靠吼……"还有一段唱的是:"真扶贫扶真贫,亲人解困到农村;心连心情谊深,勤劳致富报党恩。"两段民谣,两种调,唱出杨庄村人不同的心气儿,也折射出这个小山村前后不同的样貌。好日子是啥样?梦也梦不到山峁相连,沟壑交错,满眼荒山土岭。杨庄村的15个生产组就"长"在那圪梁梁上。  相似文献   

12.
反腐杂谈     
50年前,在学生中间曾经流行过一首《唱出一个春天来》。歌词只四句: 青年的朋友快快来, 忘掉你的烦恼和不快, 千万个青年一颗心, 唱出一个春天来! 同学们不仅唱,而且还边唱边舞。唱歌跳舞确能暂时忘掉烦恼和不快,但也仅仅是暂时忘掉而已。至于“春天”(唱歌的人都意识到那是指政治的而不是自然界的春天),更不是可以唱  相似文献   

13.
沈海滨 《传承》2010,(25):56-57
淮剧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自古以来,盐淮地区的盐工、船工、农民、渔民在劳动过程中,习惯口唱田歌、秧歌、牛歌、号子,以吐积气,以鼓劲力,经长期传唱衍化,形成若干民间小唱。清代中叶,江苏盐城、阜宁一带,民间流行着一种由田歌"雷雷腔""栽秧调"等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此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  相似文献   

14.
山凌云,志凌云,路凌云。 "过去弄怀长青苔,青石板上难聚财,羊肠小道路难走,水贵如油等雨来;今日弄怀乐开怀,扶贫攻坚进瑶寨,四月还是茅草窝,冬月楼房排对排……"这首山歌唱的是中直、区直有关单位对口支援凌云县实施扶贫开发后弄怀屯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正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但有很多民族,却只有语言而无文字。侗族便是这样的民族,他们没有文字,用唱歌的方式记录历史,装点生活。凡有鼓楼处,便能唱侗歌。而有鼓楼和侗歌的地方,则少不了牛腿琴。侗族有句谚语"饭养身、歌养心"。老人们唱叙事歌时用牛腿琴配乐,姑娘们唱琵琶歌时怀揣着侗家琵琶起舞,这曾经是侗族人的生活日常,天籁般的旋律滋养了侗族,而侗歌歌者、侗乐乐师和隐在侗寨的乐器工匠们,则用自己的手艺做"嫁衣",默默地  相似文献   

16.
藏族婚礼     
云南藏族青年多自由恋爱,结婚的过程分为说亲、迎亲、接亲、入洞房几个步骤。 藏族婚礼中,最离不开的是酒和歌。迎亲时尚未进入女方家时,迎亲的队伍必先在女方家门口唱几曲。进了家之后还得唱几曲、舞几次。接亲时又有接亲的调,同样走一段路,唱上一曲,直到把新娘娶进家。同时沿途都有捧着美酒的亲属沿路恭迎。 在藏族婚礼过程中最独特有趣的,则是在这个婚礼期间,所有来参加婚礼的村民百姓,亲朋好友之间展开的一次大规模的“调侃”(说笑活动)。在婚礼期间,所有的村民,不论长幼,都可以在婚礼席间,以玩笑的方式,批评指责自己认…  相似文献   

17.
韦敏  班师 《当代广西》2013,(21):57-57
“竹叶青.柳丝长,荔枝红,枇杷黄,一支竹篙轻轻点,小船悠悠入画廊,一曲j山歌轻轻唱……”这首大化人耳熟能详的《美丽的红水河》,不仅唱出了大化人对母亲河——红水河的赞美,也唱出了大化人建设美丽家园的心声。  相似文献   

18.
神曲     
在不知哪里是天哪里是海的地方 飘飘依稀出你的形象 美丽的红绸为你缀成长长的舞裙 羞怯的椰林风把你谱成一泓柔软的小唱 在不知哪里是天哪里是海的地方 你素足狂舞在红红的沙滩上 数不清的足印荡漾起数不清的芬芳  相似文献   

19.
马剑 《中国保安》2006,(6):17-19
贫穷的人说:假如我有几百万、几千万的话,那我就可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不工作就不工作,从此过上安逸的生活,那多幸福啊!有钱的人说:现在我有好多钱了,可是,我缺少了美丽的容颜和长驻的青春,要不是这样,那我该多幸福啊!残病的人说:哎,只要给我健康,让我像正常人一样的平凡生活,那我该多幸福啊!学生说:一年到头的学啊学,考啊考,要是我已经工作了,再不用忍受父母的唠叨和学业的繁重,有了自主的权利,那我该多幸福啊!上班族说:哎!工作好有压力呀!让我回归到学生时代,想疯就疯、想唱就唱,再也不用承受工作的竞争和压力,那该多幸福啊!而工作在各…  相似文献   

20.
王静  王雄 《新东方》2011,(5):83
黎族竹木器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琼州黎人"打鼓吹笙以为乐";宋《桂海虞衡志》载:黎人"聚会亦椎鼓歌舞";清人张庆长的《黎岐见闻》亦载:"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齐集野间,男弹嘴琴(即口弓),女弄鼻箫,交唱黎歌。"……黎族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