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外交评论》2016,(3):45-72
品牌国家策略是一国为适应全球化进程而采取的以国家形象建构和声誉管理为目标的个性化竞争策略,与公共外交、文化外交都有密切的联系。本文首先阐释了品牌国家策略与外交的基本关系,然后通过对印尼"中国文化印象调查"的数据分析,进一步阐释品牌国家建构的基本理念。品牌国家的定位既要基于国家特性,也应尽量契合当今世界普遍的价值认同;品牌国家个性的要素构成应贴近目标国民众的认知和需求;品牌国家的传播策略也应避免以自我展示为中心、以意识形态宣传和符号操纵为手段,而应换位思考,创造移情或同情,并开启对话,通过更多的国际合作和对当地民众生活的参与,来增强吸引力和赢取信任。文化不仅是品牌国家资产的重要来源,而且应被视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产,才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寻求认同,也才能真正发挥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与主体性相对应的重要概念.主体间性是互为主体的主体之间所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3.
论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与对外宣传、公共外交和价值观外交不同,它是以一国政府为主体,在思想、教育、文化等领域,基于主体的平等性、方式的对等性和相互性、内容的相对真实性、目标的长远性,对他国开展的持续性的人员交流、文化传播和思想沟通,以渐进实现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推广等目的的活动。人文外交是中国特色的文化外交概念,强调包容与和谐以及以人为本,人文外交尚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文化外交可分为思想外交、文明外交和文艺外交三个层次,其中思想外交效力最强,是文化外交的核心。近代世界历史表明西方在全球政治中的霸权地位离不开西方思想的扩张和征服,各种反抗努力的失败更显示了思想外交的强大力量。中国应该吸取历史经验,通过参与和推动思想和价值观的国际讨论、整合制度资源、集中力量服务思想外交、大力开展学术外交等方式加强文化外交,提升中国软实力,实现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4.
中美两国———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状况等差异,因而两国间的外交摩擦很容易发展成国民感情的对立,而对对方国家的舆论和国民感情的变化又往往使这种摩擦进一步激化,从而成为影响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一个因素。正因如此,中美两国民众之间的相互理解不仅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将对两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外交评论》2014,(4):25-40
中国处于国内体制改革和外交战略转型的双重机遇期,在对外交往中需要在经济实力和实际影响力之间进行有效的相互转化,以实现国家利益。国家营销理论对国家战略的规划定位、体系设计与实施手段的分析框架,尤其是其对战略实施阶段的多元营销手段,可以用来分析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国家营销视野下的外交战略分析框架包括三个部分:国家战略定位和道路选择、外交战略体系设计、外交战略实施。中国外交首先要在国际体系层面找准国家定位,在国内层面找准政策定位,在外交路线上做出明确选择。中国逐渐将经济外交列为核心外交政策,辅之以公共外交、文化外交等政策手段,围绕"实力与权力之间的有效转化"这一核心议题,在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层面进行外交布局。中国在价值塑造、市场细分、促销渠道等外交战略实施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外交评论》2017,(4):1-31
文化一直是影响国家外交的重要因素,会对一国的外交目标、手段、方式和风格产生直接影响。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外交民族特色也存在差异。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更多具备了体现自身文化传统的战略空间与条件,中国外交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构建和完善外交话语体系的任务。在崛起过程中,人们通常用西方理论来解读中国的诸多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导致很多误解和误读。而本文认为,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入手,对中国的道路观、国家观、秩序观、交往观和价值观进行系统梳理,诠释它们与中国外交实践之间的必然联系和逻辑关联,是完善中国外交话语体系的重要路径,也是把中国知识拓展为世界知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孙吉胜 《外交评论》2013,30(1):12-29
作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关系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常借鉴其他学科而不断经历理论突破。由于语言具有政治性、权力性、建构性等特点,它一直在影响着国际关系的进程与结果,也是近年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所关注的一个要素。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建构主义等"后"理论针对语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而作为国际关系理论与语言学的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国际政治语言学可以围绕语言在学理和政策层面继续深入。学理研究主要包括围绕语言拓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视域、话语理论与实践研究,语言、文化、思维与国家行为之关系研究等维度。政策研究主要包括语言战略与国家外语能力、话语建设、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研究等方面。国际政治语言学不仅会继续丰富国际关系领域的跨学科理论研究,同时也可以为外交实践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艺社会学以一种一元论的价值观将社会文化结构想象为同质性的文化整体,而当下中国文化现实的复杂性与破碎性却强烈地昭示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公民身份理论正是基于对文化多样性的观察,要求承认共同体内部成员文化身份的差异,推动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近年来中国网络社会的崛起大大拓展了公众表达文化诉求所需的公共空间,对于中国文化公民身份的建构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关系自2009年开始出现波动。东盟国家对中国崛起可能改变地区权力结构从而形成不利于己局面的恐惧,是其试图借重美国的重要原因。地区二元格局加强了东盟国家"两面下注"的外交选择。中国需确立前瞻性、延续性的外交战略,在外交实践上,注重使中国发展惠及东盟各国人民,增强社会层面对中国的认同感,提高国家层次对中国的信任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外交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文章拟就构建中国经济外交理论作出初步的尝试。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核心挑战是日益增长的国家实力与国家各类政治、经济、外交目标之间的不匹配,据此从当前中国国情出发,可以把经济外交定义为“财富与权力之间的相互转化”。以此为前提,中国经济外交理论构建的内核是实现财富与权力相互转化的战略与机制,挂钩、互惠等转化战略以及高层战略对话等机制至关重要。未来中国经济外交理论研究的四个方向,分别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外交、大国经济外交、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外交和基于中华文明的经济外交。  相似文献   

11.
文化预设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它具有共知性和合适性两大特点。文化预设对读者及其理解原文的过程施加影响,特别是极大地影响翻译这一特殊的言语活动。译者对文化预设采取的重构策略包括:文化诠释法、文化融合法、文化归纳法等。  相似文献   

12.
随新民 《外交评论》2006,23(2):77-83
具有很强个性化特色的周恩来外交思想以传统文化内涵的哲理、和合精神为核心,兼容并蓄了异域思想之精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互谅互让、共同发展思想都内涵丰富的哲理。周恩来外交思想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统一,构建“和谐世界”理念也是周恩来外交思想时代精神的展示。周恩来外交思想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3.
试论文化外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智 《外交评论》2003,(1):83-87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文化外交成为外交的一种新型方式。本文试图从跨文化的国际传播角度,结合外交实践,探讨文化外交的内涵、外延及其地位作用。该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拓展对外交概念的理解,强化外交活动的自觉,加速全方位、立体型外交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革命文化是黔东宝贵的文化基因。充分认识黔东红色文化的价值,并对其准确定位,增强自我认同和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同,加强红色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发掘和整合,有利于促进黔东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文化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敏 《外交评论》2006,78(1):36-43
适应后冷战结时期经济全球化在上层建筑层面的文化领域的影响和反映,中国提出和采取了一系列的对内、对外政策的主张和行动,勾勒出后冷战时期中国文化外交的轮廓和内容。包括对内巩固传统文化,丰富中国文化;对外参与和利用国际多边机制,推动文化保护、交流与合作;并在国际上主张文化多样性,开展文化外交。文化外交正丰富和充实着中国的总体外交,赋予中国外交更多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6.
早期韩国外交囿于东北亚区域,但近年来,韩国日益以中等强国的进取姿态,试图超越东北亚外交的局限,向亚洲乃至全球层面扩展影响力。其中,东南亚已上升为韩国外交的战略区域。以经济利益为重心,韩国积极参与地区多边机制,拓展安全合作,提供发展援助,推动环境和文化外交,全面追求其在东南亚的政策目标。韩国外交的这一态势,会对中国在该地区的利益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美国媒体及媒体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体外交"是国际关系学科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问题。美国传媒,作为美国"软权力"的强有力的体现,美国文化产业的支柱之一,已经成为美国实施以推行政治文化为目的的媒体外交的一个有力工具,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  相似文献   

18.
从和合文化探析中国多边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中国开展了与周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集团的多边外交。中国多边外交的思想源自于传统的和合文化传统。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和为贵”、“兼相爱”、“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特点都映射在中国多边外交思想中,从传统中分析出中国多边外交思想的共生性、平等性、多样性、自主性,并以构建和谐世界作为奋斗目标。中国多边外交思想是对和合文化优良传统的继承,更是结合中国国情和世界格局的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主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全球化不是文化“一体化”,而是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文化全球化具有必然性 ,这是由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性和文化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文化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在文化冲突中最尖锐的就是文化主权与文化霸权的斗争。中华文化要以开放、自信的态度走向世界 ,同时要以清醒的头脑、有效的措施捍卫文化主权 ,反对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20.
文化自觉既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和谐共处之道,也是中国社会内部多个民族、多种文化之间的共同发展之路。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佼佼者,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在文化自觉的视域下,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首先必须认同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学习;其次要客观看待外来文化,发挥主体意识,最终形成民族精神的凝聚力量,振兴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