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云南人大》2007,(10):F0003-F0003
云南是一个森林生物资源大省,多样的气候类型、丰富的生物资源使云南成为地球上一个不可多得的绿色宝库,是万种植物的王国,千种动物的家园,是世界生物遗传物质极为丰富的天然基因库。丰富的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成为全省、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2.
《重庆行政》2013,(4):2-5,130
<正>武隆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响应市委关于"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建设"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崛起"之路,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旅游富民、工业强县"战略的首要位置,加快建成"全国生态县"。  相似文献   

3.
本刊 《创造》2014,(1):50-53
正"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四张名片"。打造成全国重要的"菜园、花园、果园、保健园",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努力的目标。"放心云南"、"健康云南"、"品质云南"、"人文云南",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理念优势。"品牌、市场、企业、基地、科技、食品安全可追溯、物流冷链"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不可多得的发展优势。走过跌宕起伏的特色产业长路,在求变、破局、突围和超越中,云南农业呈现出一抹抹夺目的亮色、一个个耀眼的金秋,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云南特色农业逐渐走出了自己的绿色有机发展之路、市场营销创造之路和高原特色品牌塑造之路。  相似文献   

4.
方健忠 《政策瞭望》2012,(11):46-47
开化是浙西山区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0.4%,地表水质为一类水标准,空气质量常年以优为主,生态环境总体质量位居全国第16位,是全国17个具有全球意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县。作为钱塘江源头的开化,生态资源丰富,生态功能重要,生态优势明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化贯彻落实全省"两创"总战略、"两富"新目标和衢州  相似文献   

5.
当代人类面临危机,不仅仅是资源与环境的危机,更是工业文明的危机。生态文明预示着当代人类从工业文明走向新文明的时代已经开启。处在新旧文明交汇中心的中国,肩负着生态文明模式创新的时代角色。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文明之路,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6.
易水 《创造》2015,(12):30-31
在美丽中国版图上,云南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绿色明珠".当澄澈的天空、清新的空气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时,天蓝水碧林绿的云南却握有最具优势的生态资源.2015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强调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明确要求云南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相似文献   

7.
《创造》2013,(3):34-35
在"美丽中国"的版图中,作为西南生态屏障的云南,从来都是一片绚丽的风景. 5年前,习近平同志视察云南时曾提出"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使‘七彩云南’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耍使云南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努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 3月5日上午,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具体的安排部署.这一次次震撼的话语,都印在了云南人的心中、梦里. 3月5日下午,在云南代表团全团会议上,代表们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生态文明建设"一词被多次提及.山美、水美的云南,保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走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发展之路;"加快推进‘美丽云南’建设,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努力绽放‘美丽中国’最美的风景"这一观点在讨论中逐渐明晰.  相似文献   

8.
《今日民族》2014,(2):25-26
<正>云南省2006年就提出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重大战略思想,2007年全面启动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2009年制定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2013年8月,又出台了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决定》。云南省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目标要求中,将"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作为十大示范内容之  相似文献   

9.
《今日浙江》2010,(7):23-24
丽水市将围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形成,着力推进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资产化等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绿色生态屏障”功能,建成生态产业创新发展、生态环境和谐优美、生态文明发扬光大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为全省乃至全国山区的跨越式发展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贵州省委、省政府以"十二五"规划及国发[2012]2号文件为契机,充分利用省内外、国内外资源,推行后发赶超战略加快贵州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工业化是摆脱地区贫困、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发展途径,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和"先增长、后环保"的老路。处于"两江"(长江和珠江)上游交错的结合地带,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更好地完成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双重艰巨任务,探索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机制,实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涵养区为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生态安全屏障,将生态涵养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空间加以重点管护,是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重大举措。"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将"绿"转化为"富",是我们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建德市地处钱塘江上游,是钱塘江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屏障,也承担着下游水环境保护的重大责任。2014年首个工作日,省委夏宝龙书记在赴建德调研时指出:建德山好水美、生态绝佳,在实施省委"五水共治"重大决策中应当更有作为、更有成效,希望建  相似文献   

13.
声音     
《创造》2017,(Z1)
<正>云南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作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起点应该是: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要完成国家赋予云南保护生态的光荣使命,云南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大力推进"美丽云南"建设。——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教授、经济学博士谭鑫  相似文献   

14.
王建伟 《北京观察》2017,(12):72-75
<正>西山分布着许多重要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北京地域文化体系形成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在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进程中,西山是非常优质的文化资源。西山作为北京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良好,历史底蕴绵长,伴随北京城的历史命运一路浮沉,北京城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借景西山""借势西山""借水西山"。北京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着重提出,制定实施北部长城文化带、东部运河文化带、西部西山文化带保护利用规划。在北京新一版的城市总体规划中,  相似文献   

15.
王焱 《群众》2014,(9):79-80
<正>三亚是座山海相依的美丽城市,2009年,被命名为第一批全国生态示范区,有着独具优势的生态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自身优势资源,走出一条既有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三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转变理念:从"无工不富"到"生态经济"三亚曾经信奉过"无工不富"的教条,但是沿袭传统工业的发展路  相似文献   

16.
《时代潮》2000,(5)
云南省省长李嘉廷:云南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富集区,人均资源占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分布着占全国种数近60%的生物物种资源。立足优势资源、形成特色经济是云南必然的选择。绿色经济强省的设想由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绿色旅游精品工程、清洁能源建设工程、环境治理与保护工程和保健型烟草创新工程等八个工程组成。绿色产业群支撑体系和人才、科技、资金、政策支撑体系"五足鼎立",促进绿色理想变为现实。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毛如柏:  相似文献   

17.
"宁可牺牲发展速度,也决不让青海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不让三江源源头之水受到污染。"全国人大代表、中共青海省委书记强卫疾言强调生态环保的重要性。他说,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青海责任重大,任务也非常繁重。他指出,青海又是个欠发达地区,集中了西部地区、高原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所有的矛盾和困难。发展与环保之间的矛盾,已成中国  相似文献   

18.
沈伟光 《今日浙江》2010,(23):38-39
遂昌县是我省26个欠发达地区之一和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区。近年来,遂昌县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立足县域发展阶段和遂昌地方优势,着眼生态文明建设,"立足小山村,发展大产业",生态化生存之路越走越宽广,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为欠发达地区坚持转型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共建项目银行融资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上游地区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这一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同时承担着建设上游经济带和流域生态屏障的双重任务。环保产业、生态产业作为将上游经济带建设与流域生态屏障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的产业载体,面临着资金、技术等种种瓶颈制约,难以在短时期内成为上游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文章针对当前环保产业、生态产业领域内企业银行融资难的困境,提出通过政府干预和金融创新,将生态产业、环保产业领域内的企业组织起来,建立适宜的担保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形成“政府 企业 银行 担保机构”的融资模式,发挥金融市场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20.
人类究竟从哪里来,到底要向何处去?人类发展正面临着十字路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全球性转型,也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建设生态强省的必然选择。江苏既是工业大省、又是资源小省,人口密度全国最高,人均资源全国最少,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全国最重!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江苏科学发展的引擎在哪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