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点     
《今日浙江》2012,(23):5-5
一个国家,有再强的经济、军事,但如果没有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那么它就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相似文献   

2.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  相似文献   

3.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自尊、自信、自豪感,就不会做出什么成就,当然也就谈不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了。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也不可能突飞猛进,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甚至难逃任人宰割、凌辱的命运,江泽民同志在今年的“五四”讲话中指出:“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要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问题。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除了人会劳动,有语言、能思维外,还在于人具有意识到自己存在的自我意识,因而,不管自觉与否,一个正常的人,总要讲个人的尊严,讲维护个人尊严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强烈政治导向和政治价值诉求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遵循世界现代化建设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奋力创造的新颖现代化,体现了中国智慧、中国探索和中国创造的动态演进式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现代化价值取向,把人的现代化看作现代化的本质,在围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满足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突破,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人与自然关系敌对、侵略压迫、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内涵及世界意义,对于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的集中表现,更是其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迫切需要。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支撑,一个大国可以在某个领域内取得突破,一个小国也可以达到全面富裕,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可以真正成为世界强国。  相似文献   

6.
代化指标,综合言之是两个方面: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这两大根本指标可谓包罗万象,但立足于“人”这个中心项来说,也是两个方面——两个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对于人自身来说。这两个世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不可分的。当然,在个体的、局部的、短时段的范围中,物质和精神有时会不平衡、相脱离、畸轻畸重、或前或后。但是,大凡如此就会出问题,现代化亦如此。如果只有物质世界的现代化,而缺乏精神世界的现代化,那是跛足的、不全面的,因而也就不是真正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加强文化交流 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最根本的、最全面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强大的国家必须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21世纪,如果没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离不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海外留学人员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推动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于创新中国文化,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科技角度看,人类历史是一部创新史。到目前为止,全球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其中两次是科学革命,三次是技术革命。如果翻翻这段历史,你会发现五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而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新发展模式,是摆脱危机的根本出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被认为是1930年经济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危机,这是否意味着又一场新科技革命即将到来?科技革命源于两种驱动。第一种是现代化进程强大需求的驱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末,以伽利略、哥白尼、牛顿等为代表的科学家在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带来了第一次科学革命;18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以蒸汽机发明应用及机器作业代替手  相似文献   

9.
参加第十次东盟首脑会议的亚洲各国领导人作出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即2005年在马来西亚举行首届东亚峰会。东亚地区国家在冷战后因历史问题一直对使用“东亚”这个词汇比较敏感,东亚区域合作一直是经济领域领先政治领域。“东亚峰会”这个词汇在东盟首脑会议文件中的出现,昭示东亚区域合作正在摆脱历史阴霾、走上理性合作之路。  东亚国家有充分的理由来推动区域合作,让东亚峰会变成现实。东亚地区是一个相对支离破碎的地区,这里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东盟难以主导地区事务,中国经济力量尚待发展,日本政治上是跛脚。从目前情…  相似文献   

10.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决心要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从那时起,中国人民对有关世界一流大学的关注和研究,便进人一个新阶段。 综观当今之强国,无一不是拥有世界闻名的一流大学而使然;美国有哈佛、斯坦福大学;英国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法国有巴黎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大学;德国有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俄罗斯有莫斯科大学日本有东京大学。中国近代之落后,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至今没有建立起真正称得上世界一流的大学。而如果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中国…  相似文献   

11.
王天玺 《创造》2014,(3):32-35
正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超越一个又一个世界经济强国令人惊叹,更令人惊叹的是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最强有力的发展引擎,影响着全球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我们在前一章中研究了中国模式的政治体制,现在要研究中国模式的经济体制。前者是上层建筑,后者是经济基础,中国政治体制的强大力量不容置疑,中国经济体制的生机活力也没有人敢于轻视。毕竟,中国近几十年经济发展之快、之好是无与伦比的,不仅在新兴国家中出类拔萃,而且让全世界所有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这是我们党深入总结文化建设的经验,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决定,意义深远。学习领悟六中全会精神,首先要充分认识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文化既是政治也是形象,既是经济也是环境。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得到了全国人民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真心拥护,在国内外正在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国梦已经成为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一个强大的精神动力。围绕着精神家园构建这一主题,探讨"中国梦"的民族特点及其世界意义,从而认识到"中国梦"的民族特点在于它是中国人的家园之梦,"中国梦"的世界意义在于它能够给人类文明带来新理念。  相似文献   

14.
中国道路的特质在于:中国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成功的国家;中国道路追求和平发展,这与西方资本主义依靠殖民掠夺和帝国主义手段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根本区别;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道路实行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相结合、国家干预与个人主动相结合,向外企开放中国市场又不向其屈服,而是控制外企行为;中国共产党在创造中国奇迹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不同于苏联领导人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教条式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道路的普遍性,不在于将自己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普遍模式,而在于认识到由于不同国家历史环境的独特性,因而相应的社会主义模式和战略亦具有独特性。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包括:中国道路意味着一项世界工程,以建立一个均衡、多极的世界为目标;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意义重大;对意大利和欧洲共产主义的复兴意义重大;对第三世界意义重大。鉴于中国正在经历的巨大经济、社会、文化转型过程,对中国道路提几点建议:开展反对修正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文化教育,防止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与共产主义理想疏离;继续实施集体利益优先的发展模式;拓展和深化中国公民积极自觉参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以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治久安、繁荣富强。  相似文献   

15.
重视公共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我到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演讲,英国学生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强国,他们关心“一个强大的中国将如何运用自己的实力?”“中国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强国崛起,将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观点在西方比较有代表性。一项民调显示,80%的欧洲受访者认为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  相似文献   

16.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取得的成绩令世人震惊。但是,在国人为之欢呼雀跃之时,有必要对中国的现实国情特征进行整体把握,中国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强国,而是经济大国。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大国经济的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只有改变这种现状才能使中国由"大国经济"向"经济强国"转变。  相似文献   

17.
数字经济的发展快于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数字技术决定了数字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规模;在数字技术进步的带动下,逐渐形成了数字产品或数字服务的全球价值链。在这种价值链中,数字产品成了价值形成的主角,数据不再仅仅是用来测度的一个量、一个依附于物质的配角,而是成为财富创造的主体,这种革命性的变化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全球化与碎片化的趋势并存,人与数字经济的相融伴生成为时代的显著特征。与此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加剧了世界发展不平衡,全球数字治理亟待加强建设。中国可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入手,着力推动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五)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  相似文献   

19.
赵启正 《时事报告》2012,(11):20-22
世界各国都在发展中,若想成为一个被尊重的国家,首要的是它的文化能被世界喜欢,而不是有多少军力,甚至不是有多少GDP。军力是你自己的,越大人家越害怕。GDP再高,你也没有分给人家。小国受到尊重的例子有很多,你看一看,这样的国家必然是因为文化灿烂才被人尊重的。撒切尔夫人说了,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文化输出,没有什么重要的思想影响力。这固然与她的立场有关——她曾被称为“冷战先锋”,但是,我们也要问自己:我们为世界的思想宝库贡献了什么?今后我们要贡献什么?  相似文献   

20.
战略机遇期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环境的重要判断。战略机遇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前20年,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现在起到未来30年,战略机遇期的内涵还将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产生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深刻塑造着当代中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又夯实中国社会迈向强起来的战略基础与战略力量,推动战略目标的设定不断提质扩容。中国在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是人类社会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思想在21世纪最具革命性意义的实践。新时代战略运筹的基本逻辑:新战略实践需要新战略哲学支持,以强大实力为支撑进行积极主动斗争,推动多元战略主体形成多维战略态势,以价值重建塑造战略主体的战略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