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根据新城疫病毒基因结构特点及强、弱毒株F0 裂解位点的序列差异设计2 对引物,建立了快速诊断新城疫并能鉴别诊断新城疫强、弱毒株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 技术。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快速特异和操作简便等特点,不仅适用于对鸡胚毒的检测,也适用于对病鸡组织匀浆液的检测,是新城疫鉴别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颇具潜力的分子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应用已建立的新城疫病毒 (NDV)强、弱毒株RT PCR快速鉴别诊断技术 ,对来自广西各地疑为禽副黏病毒血清 1型 (APMV 1)感染的 14 4份不同禽类的病料进行了检测 ,并用常规方法对RT PCR检测为阳性的部分病料进行了病毒的分离和鉴定。结果 ,从鸡、鸽、鹅、鸭、鹌鹑、珍珠鸡、孔雀、鸵鸟和画眉鸟 9种禽的病料样品中检测到APMV 1,阳性检出率为 6 4.5 8% (93/ 14 4 ) ;从 7种禽病料中分离到 2 9株APMV 1地方野毒株。部分分离株用NDV强、弱毒株快速鉴别技术鉴定属中、强毒株。  相似文献   

3.
根据新城疫病毒基因结构特点及强、弱毒株F0裂解位点的序列差异设计2对引物,建立了快速诊断新城疫并能鉴别诊断新城疫强、弱毒株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快速特异和操作简便等特点,不仅适用于对鸡胚毒的检测,也适用于对病鸡组织匀浆液的检测,是新城疫鉴别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颇具潜力的分子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根据GenBank中禽流感病毒(AIV)、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和鸡毒支原体(MG)的基因序列,设计了5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分别针对鸡AIV、NDV、IBV、ILTV和MG的多重PCR鉴别诊断方法,并进行了退火温度、引物浓度和TaqDNA聚合酶浓度的优化,以及特异性、敏感性试验和临床应用。结果表明,设计的5对引物对同一样品中的RNA(AIV、NDV、IBV)和DNA(ILTV、MG)进行多重PCR扩增,均同时得到5条片段大小与设计相符的特异性片段,即268bp(AIV)、321bp(NDV)、457bp(IBV)、662bp(ILTV)和732bp(MG);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较高敏感性,能检测出1pgAIV、1pgNDV、10pgIBV的RNA和1pgILTV、10pgMG的DNA。对鸡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证明,该方法在临床诊断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一种快速鉴别检测致病性与非致病性溶血性曼氏杆菌的双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根据溶血性曼氏杆菌16S rRNA和白细胞毒素(lktA)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及探针,并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鉴别致病性与非致病性溶血性曼氏杆菌的双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所建立的双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与其他24种常见牛羊细菌均无交叉反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其检测lktA基因阳性和阴性溶血性曼氏杆菌的最低检出限度均为40 copies,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应用建立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和普通PCR方法对48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这2种方法检出的溶血性曼氏杆菌阳性率分别为27.1%和18.8%,检出lktA基因阳性溶血性曼氏杆菌的阳性率分别为20.8%和12.5%,阳性符合率为100%。本研究中建立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为牛羊溶血性曼氏杆菌致病性与非致病性菌株感染的高通量快速鉴别诊断提供了可行手段。  相似文献   

6.
鸡毒支原体(MG)、鸡滑液囊支原体(MS)、副鸡禽杆菌(APG)三重PCR诊断对于鸡呼吸道疾病的鉴别诊断和防控有着重要意义。本次试验首先对三重PCR反应条件进行优化,之后对多种病原的DNA进行扩增以确定本方法的特异性,调整MG、MS和APG的DNA浓度以确定本方法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利用优化后的反应条件,本试验建立的诊断方法能够同时扩增出长度为453 bp(MG)、328 bp(MS)和241 bp(APG)的特异性片段,而大肠杆菌、鸡白痢沙门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阴性对照样品在检测时则无条带产生。对三种病原的混合DNA进行10倍梯度稀释,确定MG、MS和APG的最低检出量为5×10^-3ng/μL。对37份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三重PCR的检出率和单重PCR的检测结果一致,且可同时检测出两种或三种病原同时感染。上述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MG、MS和APG三重PCR诊断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较高的灵敏性,可用于鸡呼吸道病的诊断和防控。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的禽呼肠孤病毒(ARV)检测方法,针对ARV S3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ARV纳米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好,仅从ARV核酸样品可检测到约332 bp的特异性目的条带,而对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囊病病毒、鸡毒支原体、马立克病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鸭瘟病毒、禽腺病毒Ⅳ型、减蛋综合征病毒、H9亚型禽流感病毒和鸡大肠杆菌等其他病原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纳米PCR方法能检测到的最低核酸质量浓度为56 pg/L,其灵敏度是普通PCR的10倍。ARV核酸被重复检测3次,结果均一致。应用建立的纳米PCR和病毒分离鉴定方法对临床送检的30份样品进行检测,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100%。以上结果表明,成功建立了ARV的纳米PCR检测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良好的特异性,可用于ARV感染的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8.
鸡白痢沙门菌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鸡白痢沙门菌与鸡伤寒沙门菌的rfbS基因在第237和第598位碱基的不同,设计和合成了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引物,建立了快速检测鸡白痢沙门菌的PCR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鸡白痢沙门菌临床分离样品进行了PCR鉴定。结果显示,该PCR方法能够特异性地鉴定鸡白痢沙门菌,检测灵敏度达100 pgDNA。对35个经常规方法鉴定的鸡白痢沙门菌分离株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进行鉴定,鉴定出33株鸡白痢沙门菌,符合率为94.3%。表明,建立的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能够准确而快速地鉴定鸡白痢沙门菌。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四川某鸡场近年来肉鸡每年夏季均发生以腹部、腿部皮肤出现丘疹与痂皮为特征性病变的疫病病因,根据送检病鸡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疾病流行特点进行初步诊断,并采用常规实验室诊断方法和PCR技术进行寄生虫检查、细菌分离鉴定、鉴别诊断和治疗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从病鸡体表检查到的禽刺螨为柏氏禽刺螨,PCR扩增其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1(CO 1)基因的576 bp大小靶片段与柏氏禽刺螨OB株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9%;同时从丘疹病变组织中分离到1株阿尼蒂斯葡萄球菌,该葡萄球菌分离株不致死昆明小鼠,耐受青霉素、阿莫西林、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卡那霉素和强力霉素等13种受试药物;确定此疫病由鸡柏氏禽刺螨感染引起,灭鼠、杀螨和敏感药物抗菌措施具有良好防治效果。这是国内鸡发生柏氏禽刺螨感染的首次报道,为鸡禽刺螨感染的防控及相关研究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沙门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沙门菌保守的fimY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了快速检测沙门茵的实时荧光定量方法,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组装成快速检测试剂盒。通过对临床样品的检测,该试剂盒的检测灵敏度达4.5 CFU(25μL反应体系),比常规PCR高100倍,而且稳定性良好,至少可以冷冻保存9个月。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沙门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稳定性强等优点,适于大量样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采集了安徽省6个主要养鸡地区65群鸡的185只病鸡共986份组织样品,对可引起免疫抑制性疾病的5种最常见病毒进行了PCR检测。结果,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禽白血病病毒(ALV)和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的群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分别为73.08%和40.91%、46.15%和25.95%、41.54%和17.84%、18.46%和7.57%、13.85%和4.86%,其中被检鸡之二重或多重混合感染的总阳性率为24.33%。调查结果证实,免疫抑制性疾病在安徽省的商业鸡群中普遍存在,并与鸡群疾病多而复杂、损失大相关。  相似文献   

12.
用差速离心结合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纯化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抗原免疫兔和鸡,获得高效价的多克隆免疫血情。经鸡胚胚体乳剂吸收和过DEAE-52纤维素柱提纯其IgG,建立了检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抗原的ELISA双抗体夹心法。应用本ELISA对人工感染鸡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鸡群的气管样本的检测,其病毒抗原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O%(20/20)和78%(39/50)。实验结果表明,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早期诊断具有简单、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和重复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为了能快速准确地对禽流感进行病原学诊断,根据流感病毒的M基因序列,在保守区内用Oligo4.0软件设计了1对引物,建立了一步法RT-PCR诊断方法,其目的片段大小为229 bp。通过对不同稀释倍数的H5亚型禽流感病毒尿囊液和棉拭子浸出液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病毒尿囊液的最低检出稀释度为1∶104;阳性棉拭子的最低检出稀释度为1∶23。用病毒分离法和一步法RT-PCR同时检测人工感染鸡不同脏器、口咽及泄殖腔棉拭子样品,二者符合率为100%,但前者的检测灵敏度比后者高10~100倍。用该方法检测H1~H15亚型禽流感病毒和鸡新城疫病毒等其他14种禽病病原,所有禽流感病毒均有229 bp的目的条带出现,而其他14种禽病病原均无目的条带出现,表明该方法的特异性好。  相似文献   

14.
对北京市周边6省份怀疑感染鹦鹉热嗜性衣原体的鸡鸭血清样品374份、病料81份,分别使用IHA诊断试剂盒、ELISA试剂盒以及抗酸染色试剂和荧光抗体诊断试剂进行了检查,以评价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家禽鹦鹉热嗜性衣原体的流行性。结果,上述4种试剂检测出的阳性率依次为24.9%、77.9%、18.5%和38.2%;北京市10份SPF鸡血清的抗体全部为阳性;患病肉鸡、肉鸭气囊样品,蛋鸡输卵管样品的检出率较高。表明,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家禽已经感染了鹦鹉热嗜性衣原体,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荧光抗体染色法能分别提高抗体和抗原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应用组织病理学和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湖北省武汉市的2批14日龄和33日龄疑似禽白血病肉鸡进行了病理学诊断,并观察了病鸡肝肿瘤组织中p53基因和Bcl-2基因的表达情况。剖检可见病鸡肝、肾、脾均不同程度肿胀,组织病理学检查在肝、肾、心等脏器可见散在或聚集成团的骨髓瘤细胞,胞浆内充满球形的嗜酸性颗粒;在病鸡肝肿瘤组织中p53和Bcl-2基因均呈阳性表达,诊断为J亚群禽白血病(ALV-J),提示p53基因和Bcl-2基因与肉鸡J亚群禽白血病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以纯化的猪链球菌重组谷氨酸脱氢酶(GDH)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酶标葡萄球菌A(PPA)蛋白为二抗,建立了检测猪链球菌抗体的间接PPA-ELISA诊断方法。经方阵滴定确定了抗原的最适包被浓度为12.5mg/L,血清样品的最佳稀释倍数为1∶80,PPA-ELISA阳性反应的临界值为D450nm≥0.378,交叉反应试验结果表明,该重组抗原与其他常见的6种猪病的阳性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经与武汉科前动物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商品化猪链球菌抗体检测试剂盒比较,二者的符合率为96.7%;对320份血清进行猪链球菌抗体检测,阳性检出率为73.1%。试验证明,所建立的PPA-ELISA检测法重复性好、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为大规模地进行猪链球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研究建立了禽流感病毒(AIV)A型、H5、N1、H9、N2亚型特异性RT-PCR及H5/N1、H9/N2、A/H5/N1多重RT-PCR检测技术,用于检测或同时检测和鉴别A型及H5N1、H9N2亚型AIV。所建立的RT-PCR和多重RT-PCR从核酸提取、基因扩增到产物分析在3~4h内即可完成,经对36株AIV及相关病毒分离物检测,与病毒分离鉴定的结果完全一致,且与相关病毒或其他亚型无交叉反应。采用多重RT-PCR检测80份棉拭子样品,并与病毒分离鉴定方法比较,二者H5N1、H9N2亚型的鉴定结果完全吻合。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等优点,为临诊样品中AIV型及H5N1、H9N2亚型鉴定和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禽多杀性巴氏杆菌omph和ompa基因单价DNA疫苗及融合DNA疫苗的免疫效果,利用PCR技术扩增了禽多杀性巴氏杆菌omph和ompa基因片段,并克隆入pcDNA3.1(+),构建了DNA疫苗pcDNA-OMPH(pOMPH)、pcDNA-OMPA(pOMPA)和pcDNA-OMPH/OMPA(pOMPHA),将其体外转染SP2/0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其表达情况。同时以弱毒活疫苗作为阳性对照,pcDNA3.1(+)和PBS作为阴性对照,分别免疫4周龄鸡,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和IFN-γ分泌情况,经强毒攻击后计算各疫苗的保护率。结果显示,融合DNA疫苗组血清抗体水平与弱毒活疫苗相当,明显高于单价DNA疫苗(P<0.05);pOMPHA组的刺激值(SI值)和IFN-γ分泌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单价DNA疫苗组略高于弱毒活疫苗组;强毒攻击后各DNA疫苗均可为动物提供一定的保护力,其中融合DNA疫苗的保护率最高,可达86.7%,其次为弱毒活疫苗,为73.3%,而单价DNA疫苗则低于弱毒活疫苗,仅为60%和66.7%。结果表明,DNA疫苗尤其是融合DNA疫苗在预防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禽霍乱)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