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儒学与现代道德和法治的对话——“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第四届年会”综述徐永康吴晓梅1997年5月下旬,历尽苍桑的“六朝古都”开封,风和日丽。风格古朴的河南大学校园里也显得比往日更为热闹。这里聚集了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日本及美国的四十余位学者、专家,...  相似文献   

2.
儒家义利观与市场经济──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年会综述徐永康继1991年无锡会议和1993年南京会议之后,1995年8月14日至16日,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在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黄山举行了第三届年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儒家义利观与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古代礼法合治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有重要启示作用。法治中国建设离不开对古代经验,特别是儒家思想及其治理模式的有益借鉴,离不开对古代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所进行的积极总结。在此背景下,2015年4月24至25日,由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主办、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法文化研究传播中心承办的"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2015年年会"暨"法治中国视阈下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第2届年会于1993年1月9—12日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的50余位学者、专家出席会议。这次年会研讨的主题是《论语》思想的现代法文化价值。与会学者专家紧紧围绕发展市场经济、扬弃儒家法文化展开了热烈研讨,争论的热点可以简要归纳为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第3届年会于1995年8月14—16日在安徽省黄山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日本的40余位学者、专家。这次讨论会的主题是儒家的义利观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与会的学者、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将会议讨论的热点问题综述如下: 一、对义利观内涵的界定  相似文献   

6.
《中外法学》1991,(5):13
<正> 由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举办的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首届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6月27日至30日在无锡举行.来自大陆、台湾和日本的六十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重点讨论了儒学对中国法律文化及其现代化的影响,法律文化及中国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日中法律文化的比较等问题.会议收到论文30余篇.拟出版论文集.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于1990年10月成立,会长是上海华东政法学院的陈鹏生教授.会址在  相似文献   

7.
2008年5月10日至11日,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暨“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看待传统中国法文化”学术论坛在广东省汕头市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主办,汕头大学法学院和《太平洋学报》编辑部承办。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政政法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湘潭大学、汕头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华东政法大学的约50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丛书”之第一种的《儒学与法律文化》一书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主编,收集了1991年6月在无锡举行的第一届学术讨论会的近40篇论文,作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法史和法律文化学者,也有我国台湾地区和日本的儒学专家,这些论文对怎样认识和评估传统法律文化,怎样看待儒学及  相似文献   

9.
咏康 《法学》1994,(11)
儒学在未来的中国社会里能够复兴吗?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法律文化能象古代罗马法哪样,成为法制现代化的起点吗?多年来学术界见仁见智,争论不休。郝铁川的新著《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比较令人信服地回答了儒学法文化能否复兴的问题。 全书除序言之外,共有八章。序言“市场经济呼唤法律文化的更新”表明了作者研究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这一课题的现实意义,即:它不是发思古之幽情、无病呻吟,而是有感于观念落后于现实的状况而作。第一章“儒家思维方式对当代中国立法技术的影  相似文献   

10.
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的纠葛──郝铁川新著《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评介张德强郝铁川博士的新著《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是一本从理论深度系统分析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关系的力作,它第一次把作为传统法律文化核心的儒家法文化推到了当代中国法治的面前,以是...  相似文献   

11.
<正> 1995年8月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第3届年会在黄山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省以及日本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儒家义利观与市场经济”。与会代表围绕这一主题,撰文发言,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首先是关于儒家所称的“义”和“利”的内涵。有的学者认为,义就是指道德,利是指物质利益;有的学者认为义不仅属于伦理范畴,而且含有经济方面的内容,是横跨经济和伦理两大价值领域的概念;也有人主张义和利都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如义可以包括个人修养、公平等伦理行为规范等,利可以包括物质利益、利益的追求、个人私利等含义;还有人用古文字学来作解释,指出“义”字内含  相似文献   

12.
<正> 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于1991年6月27日至29日,在无锡太湖之滨举行了首届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七十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儒学对法律文化的影响早在四十年代初,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便就儒学与中国古代法律的关系,提出了中国刑律儒家化的命题。此后,瞿同祖先生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3.
芮晨宸  吴薇 《法制与社会》2013,(18):9-10,21
我国法治运行缺乏内在基础,法制不断完善,社会问题却频发。法治社会需要两条腿走路,制度建设与价值构建不可偏废,抛开"人治"的帽子探求儒家思想穿越时代性的法治因子,则会发现儒家内涵早已包含着民主、人权、公正、秩序等现代法治的种种要素,其构成了儒家思想融于当代法治的可能性。而要真正将儒家思想融入中国法治,则需要从法律制度、法的运行和意识三个层面将儒家思想进行现代性转化与传承。  相似文献   

14.
《法学》1991,(9)
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于1991年6月29日至30日在江苏无锡市召开了首届学术讨论会,五十余位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并就儒学法律思想的价值、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传统法律文化和法制现代化等课题展开了认真而充分的讨论。会议气氛热烈、发言踊跃、论战迭起、妙论连篇。现将最有代表性的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儒家法律思想的价值会议认为,虽然孔子不等丁儒家——后者中还包含着道、墨、法诸家的思想成果,但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法律思想看作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  相似文献   

15.
11月1日,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高效法治实施体系”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法律实施论坛暨中国行为法学会第五届三次理事会在京召开。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正在进行一场法治的变革,而主导这场法治变革方向的不应该仅是西方的法律文化,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一直保持着发展的连续性和主体的纯洁性。家国一体,儒学与法律的交融使得中华法系远播海内外,影响深远,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彼此依托,情理法完美交融,使得两千年来的封建法制根深蒂固,生生不息。本文认为中国寻求现代法制的道路不必舍近求远,对于传统的法律文化应该秉承批判继承的方针去取其精华以找寻适合现代法制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2011年10月15日、22日,由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与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政治、法律与公共政策"年会(2011)在北京、重庆两地顺利召开。会议分"革命建国与百年宪政之道"、"新中国政法传统"、"财产、家庭与基层治理"、"政治前沿:情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与法律文化的更新──评郝铁川《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殷啸虎长期以来,儒家思想一直被奉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并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所谓传统文化,说到底,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思想文化。在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代,儒家先哲所设计的政治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9.
2005年9月23日-24日,北京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会法律分会第四届年会在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图书馆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以及法律信息的开发与利用“。来自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司法》2023,(1):44-53
<正>2022年11月26日至27日,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大会暨2022年学术年会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在京召开。本次年会的主题为“我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刑事诉讼制度与法学研究展望”。现就会议各阶段发言及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刑事诉讼法治建设与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在会议开幕式致辞阶段,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万明介绍了当前人民法院刑事诉讼领域的四项重点工作:一是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