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妇运》2009,(11):F0002-F0002
近年来,湖北省各级妇联组织充分发动社会力量,组织广大家庭及妇女加入家庭志愿者队伍,开展“净化家园文明行动”与“节能环保家庭社区行动”,促使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家庭志愿者各展所长,根据城乡妇女实际需求,开展了就业指导、技能培训、文化教育、科普宣传、卫生保健、环保绿化、扶贫助困、便民服务、健身活动等多元化服务,促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和谐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2.
党中央、国务院对节能减排工作高度重视,要求政府机关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目标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建设节约型机关。对此,周生贤局长多次指示,强调“环保总局作为节能减排主管部门之一,要起表率作用”。环保总局作为国家环保行政管理部门,既是节能减排政策的参与者、节能减排落实的监督者,又是节能减排工作的执行者,担负着推进落实节能减排和率先建设节约型机关的双重职责。要把机关节能减排工作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当前各单位的中心工作、重点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与机关“五大建设”和机关运行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环保总局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每一位工作人员务必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自觉实践、务求实效,形成人人节约、处处节约、事事节约的机关新风尚,做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工作和建没节约型机关的表率。  相似文献   

3.
解之诚 《创造》2010,(9):35-35
近年来,红河州把“推广财政补贴高效照明产品工作”列为一项惠民工程认真做好、做实。通过开展“绿色照明,走进新农村,倡导新生活”活动,着力构建绿色、健康、文明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努力营造“人人节能、处处节能、从我做起”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了红河州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4.
现代组织理论是透视和剖析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最佳视角。在组织理论视角下,社会治理共同体就是众多社会主体的组织化联合体,其产生解决了一定区域范围内社会治理资源和力量分散、社会治理主体协同度低下等问题,为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愿景搭建了组织平台和制度保障。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多维度特征,它体现了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合作共同体、开放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统一。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和不断完善,必将促进社会治理朝着社会化、民主化、系统化、协同化、专业化和高效化方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要通过教育引导、激励担当、党建引领,调动多元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平衡秩序与活力,释放共富动能,构建人人尽责的共同体;强调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推进全体人民精神和物质层面协同发展的共同富裕,构建人人共享的共同体。在新发展阶段,只有不断增强“人人”的履责意识、激活“人人”的尽责动力、提高“人人”的履责能力,才能更好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同责共享融合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持续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似文献   

6.
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如此重要。在这个人人都可能是焦点,人人都有可能是新闻制造者、信息传播者的时代,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媒体,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微言与大义     
在关于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解读中,一个说法是,有禾苗、言论、嘴巴、告白等组成的和谐二字,其政治意义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话说。最卑微的人也有说话的权利、责任和大义。确实,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深入地介入国际社会、中国公民护照对文明社会全面开放,最终使得从上到下,从精英到民众,开放的心态、人人皆有说话权的共识建立了起来。这应该是中国当前最重大的社会成就之一。  相似文献   

8.
一、开展社会宣传.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一是营造静态宣传氛围。全区132个社区在主要广场、街路、社区庭院等公共场所悬挂醒目的寅传标语,利用社区寅传拦、公示板、板报、墙报等宣传交通法规知识、图片,做到人人知晓、人人明白、人人参与、人人支持;二是发放致全区人民的一封信。  相似文献   

9.
与农民素质提升相结合,提高乡风文明的生命力。大力倡导学习型社会,认真开展新农村实用知识讲座,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干部活动,大力倡导“人人好读书、好书人人读”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媒体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利用媒体覆盖面广的特点,吸引媒体积极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自身的宣传、引导、动员和监督等功能,广泛地营造“行善为乐、人人参与”的社会慈善氛围,从而通过他们有力地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如果人人节约一滴水,13亿滴水也会汇成河流;如果人人节约一度电,13亿度电会带来多少光明?如果按照过去30年世界平均节能率提高能效,中国2020年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减少12亿吨标准煤。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继红 《前进》2009,(5):50-5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社会实践。而无论是从理想目标还是从实践过程来说,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因素,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地位,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其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人的主体价值得到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广东民政》2010,(4):24-25
一、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不同地位、作用和特点 社会保险,大致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其功能是帮助全体社会成员抵御生活风险。社会保险覆盖全体社会成员后,人人都是参与者、受惠者。社会保险的最大特点是参保人个人缴费,体现了参保人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6月11日至17日,是今年的全国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根据周管局统.一安排,各级公共机构以“珍惜生命之源,人人节水护水”为主题,组织开展多种形式活动,广泛宜传我困能源资源形势和节能减排政策法规,倡导绿色低碳办公方式和健康节俭生活习惯,充分发挥表率示范作用,引起积极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15.
声音     
孩子,你是否想过,你今天有自由和幸福,是因为在你之前,有人抗议过、奋斗过、争取过、牺牲过。如果你觉得别人的不幸与你无关,那么有一天不幸发生在你身上时,也没有人会在意。我相信,唯一安全的社会,是一个人人都愿意承担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先生早在《建国大纲》以及其它文章中,‘就曾提出社会建设。他说:“统一以后,则重心又移在社会问题。”他不仅把社会建设视为“重心”,还对社会建设做了系统论述,完整阐发。他的社会建设思想虽然没有在他手中变为现实,但是,他的先进理念启迪了后人。孙中山先生在社会建设方面有哪些见解呢?孙中山把“人本”、“民本”作为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孙中山脑子里充满着自由平等。他认为人人共处于世界大家庭;他认为,“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一国之内,实行“民有”、“民享”、“民治”。“天下是人民公有的天下,国家是人民公有的国家”,人人平等,“无尊卑贵贱之见”,“无贵族、平民之阶级”;他认为人人“各尽其事,各执其业,各得其所”,“国家的利益大家可以均沾”,“全国男女,无论老少,都可以享乐”,“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共享安乐之幸福”;他认为人人具有极高的道德境界,“人人当以服务为目的”,“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具备“为四万万人谋幸福”的博爱精神。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并提出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近年来,江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大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军队作为整个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将和谐军营建设走在全社会前列。基层是部队的主体.基层建设是部队建设的基础.基层和谐是部队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9.
陈成文  陈建平 《湖湘论坛》2020,33(1):122-130
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就必须重视发挥社会组织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这是因为,社会组织有助于推动科学决策、完善公共服务、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公民自治。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实践困境在于“契合度偏差”,即与社会组织发展息息相关的价值认知、运行监管、组织能力和资源支持尚未能很好地契合社会组织发展的现实需求。要走出社会组织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契合度偏差”困境,就必须优化制度环境,从价值认知、监管制度、能力建设、资源支持等方面下功夫,使社会组织成为制度健全、运行规范、充满活力的市域社会治理参与主体。  相似文献   

20.
何忠 《广东民政》2011,(10):32-33
社会救助工作承担着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是衡量社会建设好坏的最基础工作。为夯实加强社会的建设基础,笔者认为,根据梅州实际,我市社会救助工作要以“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为目标,努力建成“一纵三横”社会救助框架,形成完善的社会救助配套体系和支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