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方社会中,“文明”一词源自拉丁文”Civli”,意指人的开化状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这就是说,文明是相对于蒙昧状态和野蛮状态而言的、一般认为,文明是指脱离了蒙昧状态和野蛮状态的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与之对应,政治文明是指人  相似文献   

2.
湛丽 《学习月刊》2010,(22):12-13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就阐明了科学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功用”。科学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功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王锁明 《学习月刊》2012,(18):35-36
所谓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1]在现代社会,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的日益频繁,公德已成为公民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4.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组织形式。家庭的质量关系着社舍的质量,家庭的文明关系着社会的文明,家庭的稳定和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家和万事兴”,这里所指的“家和”,即良好的家庭伦理道德环境和氛围。所谓“家庭伦理道德”,是指家庭成员相处之间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其基本要求是:平等、民主、文明、和睦、稳定。它对维系和调整家庭关系,保持家庭和谐,稳定整个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我国家庭伦理道德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乃至家庭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5.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认识是个历史过程 ,是个逐步认识 ,逐步深化 ,逐步发展 ,逐步提高的过程 ,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发展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人类进化史的基础上 ,科学地阐述了文明和文明时代。从理论上论证了文明和社会主义是不可分割的 ,文明的发展需要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完善也需要高度的文明 ,但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如何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却没有展开论述。列宁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较多 ,尽管他没有使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词 ,而是使用“文化建设”甚至“文化革命” ,但其含义则是近似的 ,都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在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6.
打造消费天堂,营造消费环境是保障。所谓“消费环境”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赖以存在的环境集合,包括基础设施、自然空间、服务意识、文明素质、诚信体系、安全保障、维权通道等相关构件。与打造消费天堂的要求相比,重庆的这些构件都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堵塞了环境通道,制约了市民的消费欲望。因此,要打造消费天堂,必须疏通这些障碍物,构建和谐消费、快乐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7.
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龙义 《世纪桥》2008,(2):24-25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指导下的先进发展模式。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承载基础。中国需要生态文明,需要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彰显中华民族文明传统。中共十七大制定了建设生态文明完整的途径。必须加快“经济发展的生态模式”、“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生活方式的生态模式”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一种和谐、文明的生态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所谓荣辱观是指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它集中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导向、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了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境界,同时也规定了社会道德行为的价值标准与评价尺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是在与西方社会截然不同的历史路径中发展的,它不可能完成像西方社会那样一个由乡村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自然转型,而是走一条所谓的“规划的社会变迁”的道路。这就要求以政治发展来推动社会发展,也就是说,政府要在乡村发展中扮演主导角色,而组织是政府推动乡村发展的体制性力量。乡村社会经历了革命后到改革后组织变迁的历史过程,组织重构是推进乡村现代化的政治基础。革命后,中国社会在社会主义的国家形态下继续推进现代化进程。正如吉登斯所言:“所有的国家在进行思维控制时,都用不同的方式去发明历史,因为对过去的解释提…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文明不仅是人类社会的进化,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纵观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文明阶段: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不同的文明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同、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在原始的采猎文明中,人类在自然面前十分弱小,生产力水平低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采集和渔猎是人们的基本生存方式。人和自然浑然一体,存在一种原始的和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时期。几千年农业文明发展的结果,一方面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趋于…  相似文献   

12.
郭世佑 《当代贵州》2011,(28):28-29
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就在于它的“破”和“立”,所谓“破”是指它不仅推翻了延续268年的清朝腐朽统治。也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制.这是前所未有的创举;所谓“立”即指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开始了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的政治现代化历程。而无论“破”还是“立”,都源于百年前辛亥先驱的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5000年璀璨文明的历史,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与贫困做斗争的过程中,为世界文明与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条件下,即使在所谓的“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年代,人民的温饱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人民一次次的起义,没有改变受压迫的地位,“人人有饭吃有衣穿”这最简单的要求也只能是千百年来的美好愿望。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第一次在中国举起了“振兴中华”的旗帜,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一次革命并…  相似文献   

14.
(四)在身份意识方面,美国人比较淡泊,中国人比较浓重。也就是说,二者相比较,中国人的纵向性大于横向性。世界上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庞大的社会大金字塔之中。这种必要的秩序是社会健康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但是,就不同国家的人们心态而言,有的非常看重自己在金字塔纵向结构中的位置,有的则认为内在的价值比外在的价值更为重要。所谓“内在价值”包括知识素养、智力水平、个人才干等;所谓“外在价值”指职位职称、荣誉头衔等等。社会金字塔结构是纵横交错式的。纵向体现的是地位权力,横向体现的是平行、平等。农耕文化形成了人们的定…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章有多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等表述,其远景十分美好,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为之奋斗,身体力行。但是如何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尤其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只写在纸上,停留在口头上,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给中国带来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伴随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实现了从“征服自然”到“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性转变。回顾和总结这个历史转折历程,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改革开放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一些学者在运用三分法对社会文明作进一步划分时,一般都认为,社会文明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样两个基本方面之外,还应当对人类改造社会的进步成果相应概括出一个新的文明范畴,作为社会文明的第三个基本方面加以确认。并先后提出了“制度文明”、“政治文明”、“体制文明”这么三种范畴。笔者主张第一种提法,并就某些学者关于“政治文明”、“体制文明”范畴进行商榷,从中闻传一些制度文明的基本理论观点,论证制度文明是社会文明第三个基本方面唯一科学的称谓。(-)人们改造社会的成果是一个巨型系统,其中不仅仅是金东珠文章…  相似文献   

18.
都玉 《求实》2006,(Z1):43-44
一、全球化文明的内涵界定所谓“文明”实指与“野蛮”相对应,它与人类社会相共生,是随着人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扩大而不断向前发展,并逐步摆脱落后与野蛮的一种进步状态,其核心在于人类社会性的不断增强。日本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在其《文明论概略》一书中就曾指出:文明的本  相似文献   

19.
熊学斌 《学习月刊》2013,(2):117-118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路,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再一次升华。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思想。”(第106页)所谓科学思想,一般是指通过知识体系体现出来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规律性认识。“只有求真务实,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得其要旨。”(第106页)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深化认识,深刻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科学的角度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增强贯彻落宴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曜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