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以来,在浪漫主义与实证主义反叛性运动的冲击下,修辞学在法国逐渐名声扫地,于1885年被逐出法国中学的人文课程。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在涉及语言理论与诗学的俄国、捷克形式主义理论推动下,修辞学在法国重获生机。发源于俄国的形式主义运动在法国以结构主义的名号得以进一步发展,它教给人们一种崭新的文学创作与研究视角,有力地推动了以雄辩术为核心的文体修辞学的发展。研究乔治·佩雷克的作品,修辞学永远是最重要的切入点之一,因为他的作品在内容与风格上都属于文体修辞学研究的范畴。研究乔治·佩雷克的作品,一个要紧之处就是阐明佩雷克的“新形式主义”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古罗马修辞学的传统论题源以及作为亚里士多德修辞五艺之一的“记忆术”的普遍原则。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以来,在浪漫主义与实证主义反叛性运动的冲击下,修辞学在法国逐渐名声扫地,于1885年被逐出法国中学的人文课程。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在涉及语言理论与诗学的俄国、捷克形式主义理论推动下,修辞学在法国重获生机。发源于俄国的形式主义运动在法国以结构主义的名号得以进一步发展,它教给人们一种崭新的文学创作与研究视角,有力地推动了以雄辩术为核心的文体修辞学的发展。研究乔治·佩雷克的作品,修辞学永远是最重要的切入点之一,因为他的作品在内容与风格上都属于文体修辞学研究的范畴。研究乔治?佩雷克的作品,一个要紧之处就是阐明佩雷克的"新形式主义"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古罗马修辞学的传统论题源以及作为亚里士多德修辞五艺之一的"记忆术"的普遍原则。  相似文献   

3.
熊伟 《法国研究》2012,(2):32-38
乔姆斯基和福柯是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激进的批评家。然而,他们在人性和政治方面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试图揭示他们各自所持的语言哲学观与他们关于人性和政治的不同见解之间的关联性。乔姆斯基传承了语言、思维和世界合一的语言哲学观,认为人性中存在着内在语言、本能知识,并追求人性与正义在社会中的充分实现。福柯是后结构主义者,延续和发展了语言是思维与世界的中介的语言哲学思想,认为话语、权力和知识紧密交织。人性、正义是人自己创造的观念,并非科学的概念,正义只不过是权力斗争的工具。乔姆斯基关于人性和政治的看法是乌托邦和理想主义的,而福柯则带有虚无主义和反传统色彩。双方的思想有长有短,但他们用不同的方式都对人类的自由、尊严和解放,以及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文本发生学,突破了结构主义的横向“定本”研究,将研究对象扩展到作品诞生过程中的书写痕迹——手稿,革新了“作品”等一系列文学概念,在21世纪得到蓬勃发展。本文从理论诞生、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发展前景等几个方面简要介绍该学派,并尝试探讨其理论构建与实际应用中的一些难题。  相似文献   

5.
张中 《法国研究》2011,(4):1-11
福柯曾经一度十分迷恋文学,并且也写过大量的文学评论文章。可以说,文学曾经给予福柯极为深刻的启发。尤其是,福柯从巴塔耶、布朗肖那里发现了“异质”、“越界”和“外界”经验;而这些正是福柯一直孜孜以求的,关于“外部”的思想和体验。因为渴望自由,福柯通过文学和语言的“越界”,希望真正达到思想的自由空间。不过,上个世纪60年代末以后,福柯基本不再直接谈论文学;他转而谈论“话语”。在他看来,文学就是一种话语空间;它直接就是话语操作和实践。同时,福柯进一步认为,作为虚构的文学在本质上和真实的思考是趋同的。更重要的是,文学就是自由,就是反抗,就是“反记忆”。  相似文献   

6.
本文援引福柯关于知识、话语和权力的理论分析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种族越界叙事,探讨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中皮肤白皙具有黑人血统的黑白混血儿如何被种族话语规训,在种族话语固有的悖论下产生欲望与强加认同的矛盾,并导致他们戴上白人的面具对自身的身份否定、背离,对白人身份认同。认为这些黑白混血儿在看似反抗种族真理的越界行为中实际上加强和巩固了黑白二分的种族界线,最终难以逃脱悲剧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法国结构主义文学论是近二十年来“新批评”潮流中的一个最有影响的文学理论流派。它的基本主张是:批评应自闭于作品文本之内,通过一系列形式分析来揭示作品的结构特点和文学的一般规约。这种主张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究其根源,我们会发现,最主要的并不在于它与形式主义批评传统的联系,而在于它与现代语言学思想的联系,因为贯穿于这种理论之中的基本精神实际上是来自现代语言学的启示,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兼文学理论家 R·  相似文献   

8.
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提出后,首先得到了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的阐释,这集中反映在巴尔特1973年为法国著名《通用大百科全书》撰写的《文本理论》中这一词条的发表,“如是”小组的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及其核心概念互文性被正式引入了“文学共和国”的体制话语。尽管这一理论依然因其论战色彩和极端态度而令许多研究者感到无法亲近,但文学史家必须承认,它已经构成了20世纪法国文论遗产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熊伟 《法国研究》2011,(2):29-35
米歇尔·福柯的话语/权力/知识理论是爱德华·萨义德构筑其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然而,萨义德对福柯理论的接受,并不是机械的、不加质疑的照搬,而是批判性的吸纳、融合。本文以萨义德的《旅行中的理论》思想为指导,以其著作和访谈为基础,试图从历史文化语境、萨义德对福柯的追随及疏离几个方面来探讨萨义德对福柯的接受过程,并指出萨义德对旅行中的话语/权力/知识理论的批判性接受增强了其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对西方文化霸权、主控话语的批判威力,但同时也有成为其自身陷阱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疯癫的沉默与理性的独白——解读福柯的《疯癫与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晖 《法国研究》2010,(1):47-53
在《疯癫与文明》中,福柯所关注的并不是对于疯癫的治疗,而是要对疯癫进行考古学式的研究,要追问关于疯癫的知识和话语的历史建构过程。福柯认为,疯癫的历史只是一场理性的独白,疯癫自身却是沉默的。文章从分析福柯在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知识考古学方法入手,通过考察福柯对人类社会中疯癫历史的真实再现,揭示了福柯对历史理性的颠覆和对传统历史观的瓦解。  相似文献   

11.
黄晖 《法国研究》2006,(2):30-34
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是法国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深刻,分析方法独特,研究对象多变,涉及哲学、历史、文学和政治学等领域。福柯强调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并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考古学和谱系学两大方法。因此,我们可以相应地把福柯的思想发展分为两个时  相似文献   

12.
福柯的思想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紊乱多变的。而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他的《权力与知识》(Power and Knoledge)一文中发现福柯思想发展的辑逻“密码”。本文以福柯哲学的核心——权力论思想为主要对象,揭示其思想演变的内在辑逻。福柯思想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谱系学、考古学、伦理学、权力与知识。每一阶段的思想都为下一阶段的思想提供了构架性的准备。本文从方法论的怀疑主义、权力技术论与人本主义价值观、进步与“现在”、从谱系学期考占学、权力知识等几个方法,揭示了福柯从对知识的批判开始、超越传统批判,达到一个全新的批判的彼岸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钱翰 《法国研究》2008,(2):42-45
二战以后,法语的文学批评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中无疑占据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近二十年,中国的理论界一般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巴黎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从八十年代到如今,它一直是文学理论和批评的焦点。然而,法语文学批评中还有另外一个重镇,日内瓦学派,  相似文献   

14.
钱翰 《法国研究》2010,(2):15-24
结构主义是西方二战以来的重要文论思潮,并在八十年代以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论。本文试图回顾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论界对结构主义的引入、接受和融入的过程,并反思其得失。一方面结构主义为中国文论提供新的视野和方法,对中国文论在新时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中国文论坚持人文主义立场,虽然没有落入西方结构主义的一些过于偏颇的陷阱,但是也使得结构主义的一些核心特征被遮蔽。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以来 ,国内学术界掀起一阵阵“后现代主义”热 ,“福柯热”、“解构主义”热 ,“话语权利”成为时尚的术语。翻译理论界近年来也热衷于引介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这诚然是一件好事 ,德里达对翻译的论说的确使我们耳目一新 ,更进一步认清翻译的本质。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解构主义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产生。后现代主义的发源地应该说主要是在法国 ,后来流传到美国 ,几个重要的思想家几乎都来自法国。法国 60年代初掀起结构主义的思潮 ,1 968年的五月风暴是法国二战后最重大的事件 ,它涤荡了法国的僵死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学术制度 ,冲破了…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国债的持续发行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及国债风险。日本政府为了实现财政健全化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尤其是20世纪末期的两次财政改革,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当时及其后国债政策的运用。当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影响到了改革的进展,使改革出现了一些反复。  相似文献   

17.
作为范式的俄罗斯形式主义在概念内涵上已经超越以往学界的认识定型,具有哲学方法论性质,可被界说为发生在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场思想变革运动。俄罗斯形式主义范式由"形式主义文艺学流派"、"形式主义语言学流派"和"形式—功能主义"三大流派构成。在哲学层面分别呈现为"形式美学"、"结构美学"和"功能美学"三种基本特性,为俄罗斯乃至世界美学思想史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8.
通过梳理艾森斯塔德与金雁的文化主义路径、摩尔与斯考切波以阶级为中心的结构主义路径和格申克龙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结构主义路径对俄国革命发生机制的研究,重新追溯俄国革命的发生机制与原因。文化主义认为,一国的文化与文明自身孕育着革命的因子(如基督教的救赎情怀),因此革命必然会发生。而结构主义则认为,革命的发生有其结构性的条件,如国际因素、国内政治结构的特殊性,结构性条件不具备或者被消除,革命就不一定会发生。  相似文献   

19.
许娜 《法国研究》2009,(2):68-71
本文探讨了在福柯《词与物》的序言中提到的博尔赫斯分类法,从科学分类理想和原始的描述性分类方法等角度,试析其问题所在和存在价值,此外,本文对博尔赫斯分类和逻辑悖论也进行了区分。旨在发掘原始的描述性分类对科学的准备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经济领域、社会意识等新变化浪潮的巨大冲击,日本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进而导致日本企业文化的发展呈现出诸多新特点。本文首先阐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文化发展中呈现的四个显著特点,然后分析了我国借鉴日本企业文化的必要性,最后结合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与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