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按劳分配原则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也已有七十多年的时间。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促使着人们不断地进行着反思,试图更科学更深刻地理解这一原则。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是否存在按劳分配?如果存在,那么它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具有哪些特征?本文试谈谈个人的看法。一、实现按劳分配的理论前提与现实的差异社会主义社会起源的“后资本主义性”与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资本主义性”,产生了实现按劳分配原则前提条件的差异。马克思、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理论界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行按劳分配的问题讨论热烈,大致有这样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实现按劳分配必须以社会必自劳动为基础。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市场上实际交换的不是劳动时间而是劳动产品──物质产品和劳务产品,所以,个别劳动的实现采取了产品协位和使用价值实现的形式。由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应以实现了的产品价值和使用价值作为基础,也就是以社会必要劳动为基础。当以实现了的使用价值为基础时,采用的是计件工资制;当以实现了的价值为基础时,可以采用计时工资制。一些人认为,在社…  相似文献   

3.
我们说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根据什么?根据就在于社会主义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主要标志, 拚弃了按劳分配也就丢掉了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列宁认为,“人类从资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许多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问题进行了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探讨。就我所见到的一些论著和文章来看,大多是从生产关系特别是从所有制角度来论述这个问题的。但是,实践告诉我们,按劳分配制度的确立和在全社会的实现程度,不仅仅由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而且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商品经济发达程度的制约。本文试图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结合上来考察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问题,从中探讨按劳分配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物质利益的分配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当前社会上议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所以,研究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分析目前分配的现状,对于制定正确的分配政策,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具有重大意义。 一、传统的按劳分配中存在不公平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这标志着我国分配制度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究竟如何正确认识和实现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既是国内经济理论界正在研究尚未定论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热门问题。  相似文献   

7.
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以来,按劳分配的原则得到了贯彻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正在建立和健全,而联产计酬较为普遍。这种联产计酬的责任制较好地体现了按劳分配时原则,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是要“等量劳动领  相似文献   

8.
无私奉献是雷锋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做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一个普通士兵的高尚情操,曾经鼓舞了千百万人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忘我的贡献。然而,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按劳取酬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今天,有些人却认为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与按分配相违背,已经没有现实意义了。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偏见。无私奉献与按劳分配实际上并不矛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更好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即按劳动者实际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劳动者的个人收入。这样做,从根…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求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拥有用人和分配的自主权;劳动者是个人劳动力的所有者,有自主择业的权利。按劳分配是这样进行的:交换(企业与劳动者在市场上通过双向选择签订劳动合同)——生产(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交换(企业通过市场出售产品,将实物兑现为价值形态的货币)——分  相似文献   

10.
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两个基本特征,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知道,社会分工,以及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两个一般前提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之间仍然存在着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经济利益的差别,社会主义劳动者这种不同的经济利益,主要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通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将资本的本质科学地定义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并将资本科学地区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从而深刻揭示了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商品的最本质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商品的价值由C+V+M三个部分组成,其中C是转移价值,自身不会增值,V+M是劳动力使用过程中抽象劳动新创造的价值。马克思又将一个工作日的全部劳动时间科学地区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前者形成的新价值V,用于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后者形成的剩余价值,即增值价值,马克思在普遍意义上将它称为剩余价值一…  相似文献   

12.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是相互统~、可以相容的。对此,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决定了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马克思早就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所谓生产条件的分配,就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产品的分配方式,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从而排除了依靠生产资料私…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重要论断。这个论断是对按劳分配内在要求的高度概括,又为实现共同富裕指明了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的科学理论。首先,只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现象就必然发生。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既是从静态上反映劳动者的收入差别、生活水平差别,也从动态上反映了劳动者收入增加的状况。实行按劳分配,个人收入多少、富裕如何与劳动能力、劳动状况紧密相连。社会主义存在旧的社会分工,个人劳动能力还不能全面发展,劳动者的体力和智  相似文献   

14.
李国应聘到一家实行计件制工资的工厂上班。一段时间后,李国所在工厂接到一个大订单。为尽快完成任务,厂方要求李国等30人加班,李国等人表示同意,并在5个月内完成正常定额1倍以上的工作量。但在结算工资时李国等人发现,工资并未考虑加班成分。多次和厂方沟通未果后,30名工人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厂方支付加班工资。法院上,李国等人说,为完成这个大订单我们几十个人常常加班到夜里,厂方应支付这段时间的加班费。厂方代表则说,工厂一直按照计件标准支付报酬,工人已经按照工作量多劳多得,也就不存在加班工资一说。法院经过审理,依法判决公司按照工人法定工作时间计件单价的150%支付加班工资。法官解  相似文献   

15.
许刚 《前线》1959,(14)
马克思对于针件工资的分析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一般地表现为两种形态:工资和劳动工分制。工资又有两种形态: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态,二者在本质上没有差别。马克思说过:“工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论述社会主义特征时曾指出,在未来社会,人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按其提供的劳动分配个人消费品(参见《资本论》第1卷第95--96页)。列宁也明确指出:“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和按劳分配。”(《列宁选集》第3卷第62页)可见,经典作家认为,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经济特征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根据党的十五大报告精神,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分配方式上,应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同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原理,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分配形式和分配原则,正确理解和把握按劳分配的本质特征,对治理分配不公,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共产主义劳动态度与按劳分配的关系,目前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有一种意见认为,提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事情,同现阶段的按劳分配政策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实行按劳分配就不能提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提倡共产主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的完整概括。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不断提高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