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需要诉诸于包容性增长的理念。推动包容性增长有利于扩大就业战略的实施、社会排斥的消除、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和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保障机会平等和权利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包容性增长十分准确地反映了中国政府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以贯之的发展道路和执政理念,表达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诉求。  相似文献   

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保障农民享有集体资产权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路径和制度创新。从中央政策规定和各试点实践看,通过清产核资、折股量化、成员确定、股权管理等关键环节,促进农村集体资产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共有"转向"按份共有",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从而促进农民增收,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并且,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刻反映了"产权明晰—要素流动—包容性增长—贫困消除"的理论逻辑,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因此,充分挖掘、增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减贫效应,要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减贫的要素平等交换机制、权利和机会平等机制、治理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包容性发展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遍认同,一种包容性的发展价值观呼之欲出。城市包容乡村发展这一理论主张,为包容性发展的实践找到了具体的主体和客体。从民国时期的乡村土地权外流,建国后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到改革开放后,农地过度非农化,土地问题既是城乡排斥的重要归因,又是城市包容乡村发展实践的回应起点。包容性发展观在当前我国农村地权制度中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宏观层面的农地流转制度安排上,既要立足于农业的延续与发展,又要立足于"最不利者"的权利保护;二是中观层面的土地行政干预行为中,要有效划分权力和市场边界,保护农村土地的市场价值;三是微观层面的农村土地冲突的社会治理中,权利保护要向处于弱势一方倾斜。  相似文献   

4.
如何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利益协调问题,以实现“民富优先”的发展战略,将是我国践行包容性发展中必须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要践行包容性发展,在理论上,我们要在全面反思、评析过去不以包容性为中心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以及目前侧重于实践层面的包容性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基础上,依据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自身逻辑的演进脉络与发展趋势,并依据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国实践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和谐经济思想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的有关包容性发展思想的历史演变,以协调利益关系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价值取向,探索人本主义倾向包容性发展理论框架的建构。在实践上,应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审视全球对外开放战略取向、探索“代际”均衡发展等四条协调重大利益矛盾途径的分析研究,以及通过从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社会经济均衡协调改革发展模式这一重大利益协调根本途径的研究,为利益协调视域内包容性发展提供基本思路和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必须对包容性发展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矛盾关系、包容性发展的目的及目标、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制度保障等基本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求解。一、求解包容性发展是为了什么人,以及谁应包容谁等主体性基本问题要研究包容性发展中的主体关系,其基础必须深入研究当代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征,我们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关系,而空洞地或抽象地讨论包容性发展的主体性。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发展方式存在着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因此,研究包容性发展的国际主体关系,是很有必要通过对各国发展道路与发展方式多样性的包容性分析,以共同应对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挑战与失衡问题,从而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这是世界各国必然要面临的一大选题,也是包容性发展的实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世界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物质生产关系及其由此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或思想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内在作用和决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财富占有水平差距的不断扩大,特别是由国际金融和债务危机而引发的利益矛盾与冲突,则决定了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在利益关系和阶级立场上是存在矛盾的对立性属性。为此我们既要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政策与战略之间的相互包容性,更要研究它们之间在利益关系上的差异性、排斥性甚至对立性,特别是要研究具有战略依存关系但又具有明显的利益对立关系的不同国家,其利益排斥和对立的根源所在,以及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从而寻找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包容性发展的策略。就我国内部包容性发展的主体关系而言,主要体现为各地区之间、各群体之间以及不同代际之间在利益上的矛盾关系。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社会主义生产“不仅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而且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就其基本属性而言,应当是一种包容性地发展。由此决定,我国经济发展各主体之间的矛盾关系,其同一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为此,我们在研究我国内部包容性发展各主体关系时,其侧重点应放在同一性方面。即要通过站稳群众立场,贯彻群众路线,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来着力研究如何实现各发展主体之间的统筹兼顾与利益兼容关系,从而确保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占有、所共享。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过去30多年在增长动力,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自然、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失衡增长与发展”与非均衡体制改革产生的诸多制度安排与制度结构之缺陷,促发了“非均衡改革发展”型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以及自然、经济与社会不协调发展问题,从而导致了不同经济主体在利益关系上的排除性甚至对立性。为此,要研究国内包容性发展不同主体之间的包容性问题,则必须从深化改革与转变发展方式为视角,深入分析研究社会生产方式、特别是其中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对不同利益群体产生了哪些不对称性的收益效应,进而为科学求解改革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等基本价值取向问题,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与价值判断。二、科学求解经济发展中应“包容什么”或“包容对象”问题  相似文献   

5.
以单纯经济增长为发展导向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不足、就业压力增大、生态污染与环境破坏突出等问题。包容性发展观是兼顾所有人尤其是"最不利者"、倡导"人人具有发展机会"、环境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发展,是对单纯经济增长型发展的解构。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的志愿精神深刻地体现了"包容性发展"所蕴含的一些基本内核,是社会包容度的体现。志愿服务在实现"包容性增长"中具有缓解社会矛盾、弥补社会保障不足、增加就业、促进环保事业发展等功能。  相似文献   

6.
发展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云 《理论建设》2004,(5):33-35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冲击着集体保障制度;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也使农村居民社会保障需求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积极探索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必须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社会福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程度.国际社会上对社会福利制度的价值取向及改革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中国应在制度型福利价值观与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导下,努力构建政府主导的适度"普惠制"农村福利体系.这种制度性选择既彰显了政府的责任主体角色,也是对农村社会长期缺失基本福利的一种补偿,同时回应了中国"福利三角"的不平衡问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提出的"全民共事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为中国农村社会福利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较好的框架.它既是人心所向,又切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国情,因而合理性与可行性兼备,可望成功.  相似文献   

8.
以“包容性增长”推动社会管理的善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体现了包容性增长理念。践行科学发展观,要秉持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这个概念其实与我国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这个理念。包容性增长不仅指经济上的增长,更指社会管理方面协同的善治,以达到社会和国家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包容性增长"的提出,反映了国内外各界对社会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期许。近年来,面对经济增长本身不均衡导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尤为重要。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就要以平等参与、合理共享为主旨倡导公平发展,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均衡发展,以扩展化的"四位一体"推进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正在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立符合重庆市市情的社会保障战略发展目标及其重要.对于社会保障模式选择和制度设计,可考虑按照"底线公平"的理念,遵循制度设计原则:适度性--成本较低,效益最大;适当性-覆盖面广,促进公平;适用性--机制灵活,持续性强.整合社会保障资源,构建"底线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形成一个包容性强,机制新,结构合理,不以追求覆盖范围内各类群体福利最大化为目标,而以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均衡为目标,福利水平适当、体制创新、制度整合、责任共担、财政支出合理、政策完善的制度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及激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收入水平、消费观念与环境、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制约,导致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低和消费结构不合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的组成部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我们必须大力扶持农业生产发展和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消费支付能力;还应当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扶持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以降低农村居民承担的风险,提高即期消费能力;同时,要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农村流通体系,以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欲望。  相似文献   

12.
农民福利权是指国家向农民所提供的各项福利权利,包括政治权利、经济待遇和文化娱乐等方面,它反映了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一种权利关系。农民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享有与其它公民主体同等的福利权利,这既是现代国家公共服务职能的充分体现,也是公民社会个人权利意识的合理表达。由于中国工业化资金主要来自于以二元体制为基础的农业积累,而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并未理解向全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与政府统治权威来源这两者间的紧密关系,政策倾斜与观念滞后共同导致农民福利权长期以来被忽视,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和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突出瓶颈。因此,理解农民福利权的重要性将不仅能进一步深入认识当前"三农"问题的实质,而且也有助于对未来新型城镇化战略蓝图的整体擘画。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收入问题,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当前,宁波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已进入高基数、缓增长、调结构、求均衡的新阶段,当前及未来继续保持农村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面临着诸多压力。为此,要坚持改革与创新并举,多思发展之策,多谋增收之举,全力推进宁波农村居民收入长期保持普遍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中央基于对"三农"问题的准确把握,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的三大部署,着力解决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为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勾勒了一幅切实可行、富有可操作性的"路径图".……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在解决了中国人温饱问题之后,出现了农村集体经济大量萎缩、消失等新的矛盾和问题.眼下农村集体经济已处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是通过改革使其浴火重生,还是任其自生自灭,这是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抉择.在新形势、新阶段,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一要创新发展理念,以思维方式的更新带动集体经济的发展;二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三要创新乡村治理结构;四要创新选人用人机制.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转型期,虽然农村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是,化解农村干群矛盾却困难重重.为此,必须进行国家制度建设,按照"党的建设-党内民主-人民民主-政府改革-国家制度建设"的发展路径来实现社会公正,以此作为化解农村干群矛盾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中国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领域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存在许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须遵循可及性、公平性、使用成本较低、社会效益较高、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农村医疗卫生体制、运行机制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配套改革,提高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瓶颈。当前,我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虽然较快,但绝对量小,比重低,增长势头趋缓,与城市居民差距较大。不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残缺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健全的农村金融体制和不到位的农村社保体系共同形成了制度性困境。为此,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以增加农村居民总收入,明晰农地产权以促进农地流转,改革农村金融体制以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村社保体系以消除后顾之忧,才能为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包容性增长"一词由亚行于2007年首次提出。2010年9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讲到"包容性增长",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包容性增长即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包容性增长的核心要义是机会均等,终极目标是成果共享。包容性增长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内在一致性,能提高社会包容度,有助于消除社会排斥,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实现包容性增长,要转变发展观念,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0.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化解农村集体经济矛盾,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从思想上厘清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四大认识误区:一是家庭承包经营制与农村集体经济两者不能并存,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就是否定家庭承包经营制;二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政府行为,而不是农民的自愿选择;三是市场经济自发形成的利己主义价值观与集体经济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对立矛盾不可调和;四是"回老路"与"走新路"之间的矛盾。客观分析农村发展实际,科学厘清集体经济发展的认识误区,不仅有利于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有利于我国农村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