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几乎每天清晨,成都市青羊小区的居民们都能看到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大妈,推着一位坐在三轮车上的耄耋之年的老奶奶散步。他们的关系既像女儿与母亲,又像保姆与主人。  相似文献   

2.
未匀 《党员文摘》2008,(9):38-39
望予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贵州一对夫妇也是如此。为了让独生女儿受更好的教育,他们不惜花钱将女儿从乡下接到贵阳市一所高级中学读书。然而.令他们想不到的是,原来聪明活泼的女儿,自从进入城里学校后,不仅学习跟不上。而且性格越来越孤僻。更令他们痛不欲生的是,女儿因未能适应新环境被学校劝退后.竞连续采取自焚、投水的方式.最终结束了如花般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曾读过一对夫妇写给他们女儿的一封信。他们听到女儿将要结婚的喜讯,很是高兴。但因远隔千里,不能参加女儿的婚礼,便给女儿写了一封信,算是送给女儿的一份新婚礼物。  相似文献   

4.
七年前,王春华家添了一对双胞胎女儿,一家人乐开了花。不过还没高兴多久,大女儿萍萍的前额就长了一个瘤子。到了一岁的时候.瘤子几乎覆盖了孩子的整个面部。医生诊断说.瘤子里全是脑液,一旦瘤子破裂,孩子将危在旦夕。要想治好,必须马上做手术。可那时王春华刚下岗,妻子也一直没有工作,数万元的医疗费对他们来说几乎是天文数字.夫妻二人心急如焚。  相似文献   

5.
网售亲子     
《廉政瞭望》2013,(21):42-43
一对80后的上海小夫妻,双双待业在家。生下2个孩子后,妻子再次怀孕,小夫妻竟发帖以5万元价格把女儿卖了。更吃惊的是,当他们得到钱后立刻上网,购买iphone手机、高端球鞋等物品,不多久就将数万元挥霍一空。柒月点评:自产自销?  相似文献   

6.
十几年来,一对极其贫困的农民夫妇,含辛茹苦、节衣缩食,不惜高举债务把女儿送进全国的重点大学。大学四年,懂事的女儿异常勤奋,毕业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不料,这件让人艳羡的好事却成了父母状告女儿“不孝”的借口。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存折     
林夕 《学习导报》2015,(2):50-52
那天,女儿放学回家,突然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妈妈,我们家有多少存款?"不等我作答,她又继续说道:"他们都说咱家至少有50万元。"我奇怪地看着女儿:"你说的‘他们’是谁呀?"我们班同学。他们都说你一本书能赚十几万稿费,你出那么多书,所以咱们家应该有50万吧。"我摇摇头,说:"没有。"女儿脸上忍不住地失  相似文献   

8.
很多老年人即使需要他人照顾.也不愿意找保姆,或者很难与保姆“和平相处”。北京安定医院老年科的卜力大夫解释说:“老人通过几十年的信息积累,已形成了固定的生活模式。大多数老人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更不愿意有外人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9.
明红 《党史纵览》2006,(2):32-35
魏巍的妻子叫刘秋华,他俩是1946年结的婚,至今已携手走过了近60年.如今,两个女儿、一个儿子早已成家立业,平日里,家中就只剩下老两口和保姆.  相似文献   

10.
肖伟俐 《学习导报》2011,(14):52-52
陈云和于若木夫妇育有五子,分别是女儿陈伟力、儿子陈元、女儿陈伟华、女儿陈伟兰和小儿子陈方。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的职业也各有特点,有教师、有干部、也有企业家。虽然工作岗位和性质不同,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谦和而好学。  相似文献   

11.
《田教授家的28个保姆》收视率确实相当高。尽管电视剧的内容难免有可以挑剔的未尽合理的情节,而各台电视节目的乏善可陈又帮了它的大忙;但是,总的来说,毕竟是同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息息相关的故事,它的成功有必然的因素。 边看《田教授》,边翻翻当天的报纸,突发奇想,可不可以编一个《田教授》的续编。那题目似可以改为《老田和他的X个公仆》?理由很简单,包括“田教授”在内的许多人因选择保姆而惹来不少烦恼;但是,不幸中的大幸,“田教授”和他的家人都拥有炒保姆的主动权。假如他们面临的是公仆,作为“主人”的他们,肯定比…  相似文献   

12.
明红 《广东党史》2006,(1):27-29
很少人知道,著名作家魏巍曾专门发表过一首献给夫人的诗——《塞外晚歌》:“如果战友允许/我要寄一支歌/给一个淳朴的乡村的女儿……谁叫我在织布机旁将你碰见/谁叫那琐碎的日子在我们身边留恋……”这是专为夫人吟歌的一腔衷情。魏老说:在家里,她是“最可爱的人”。魏老的夫人叫刘秋华,他们是1946年结婚的,到如今,夫妇携手已幸福地走过了59年。魏老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女们早已成家立业,平日里,家中就只剩下二老和保姆。  相似文献   

13.
一个是对保姆有恩、被财色包围的贪官,一个是急于报恩、又洞察出贪官主人秘密的保姆,他们会有怎样的智救真情故事——  相似文献   

14.
邻居家的保姆贺红艳是个热情的人,不但把邻居的家务事安排得井井有条,看见我们这些熟人提着重物抱着孩子,她也很自然地上前搭把手,很是讨人喜欢。 贺红艳的家在重庆边远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丈夫去世了,她靠打工供唯一的女儿读大专。在城里几年,贺红艳已经喜欢上了城里的生活。她有了自己的“最终梦想”——进城;  相似文献   

15.
十七八岁,殷军和妻子叶培红就是一对相好的恋人,21岁那年,俩人一同去了安徽上成人大学,两年毕业后两人同时被分配到十师一八二团中学工作。1992年,正值风华年龄的他们终于如愿结成连理。1993年随着女儿殷悦的出生,给家里增添了无穷的幸福和欢乐。1997年同时调入一八八团中学。2002年初他们在北屯按揭了一套80多平米  相似文献   

16.
去年底的一天,我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采访,在那儿参观瞻仰了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在事迹展厅陈列着两封催人泪下的书信:一封是陈觉烈士就义前给妻子赵云霄的诀别信,一封是赵云霄烈士给襁褓中的女儿的遗书。这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与馆藏人员进行了交流,后到解放军军事档案馆查阅了革命夫妻陈觉和赵云霄的一些资料,写成文字,向读者讲述一对革命夫妻催人泪下的英雄故事。  相似文献   

17.
有个女子名叫孙燕,是毛泽东、杨开慧当年的保姆的女儿。毛泽东曾给孙燕写过六封信,把她当作自己的亲人。保姆与主人之间有过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传奇佳话。孙燕说:我妈妈当时并不知道共产主义是怎么一回事,更不知道杨开慧的爱人毛泽东以后会成为新中国的最高领袖,她就知道杨开慧心地善良、待人诚恳、和蔼可亲。我妈妈说,遇上杨开慧这样的好人,你会把自己的心交给她,你会愿意跟着她去承受任何苦难……孙燕的讲述,让我们听到了一段保姆与主人之间惊天地泣鬼神  相似文献   

18.
走进二师二十一团六连,提起王江,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夸他是个"热心人"。今年38岁的王江1991年参加工作,有一个慈祥的父母、贤惠的妻子、可爱的女儿,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王江夫妇是一对热心人,夫妻俩依靠勤劳致富过上了好日子,但他们心里有着父老乡亲。附近的居民看  相似文献   

19.
正有一位同龄的朋友,父亲瘫痪在床,母亲下岗,一家人挤在租来的房子里,靠着大专毕业的他辛苦工作维持生计。马上30岁的他,因为无房无车,却因为有个病在床上的爸爸而一直没有找到女朋友。有一对偶然认识的夫妻,夫妻两个都是公务员,生活条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们有一个宝贝女儿,女儿高挑漂亮,愿望是做空姐。但是,一次车祸,让女儿失去双腿,姑娘从此一蹶不振,美好的青春就此逝去。小时候,老家有一位姓罗的奶奶,个矮,驼背,每天躲  相似文献   

20.
1942年春节前夕,廖梦醒和丈夫李少石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从香港乘船偷渡到澳门他们在澳门住了几个月之后,同年5月,廖梦醒接到周恩来从重庆拍来的电报,嘱她和女儿陪同叶挺夫人李秀文及其女儿到重庆去;李少石则留在港澳工作。廖梦醒匆匆准备行装,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她心爱的丈夫,带着她的女儿李湄以及叶挺夫人李秀文和她的女儿杨眉,立即踏上艰难的跋涉之路:经由肇庆、桂林、贵阳、独山,至同年8月3日清晨才抵达重庆。他们先在山城郊区一个小旅馆里稍事休息。随行的叶挺的梅副官和周公馆取得了联系后,周恩来派车把他们接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