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苏伟  王骏 《探索》2002,(3):81-85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承前启后,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极强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三个代表"、尤其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对中国跨世纪和新世纪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新重庆五年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从一个局部表明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经济发展战略是科学的;新重庆创造性贯彻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发展战略的实践,可以使我们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更深刻地认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战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建立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中央领导层的更替,邓小平作了三大决策:大力选拔培养接班人;坚决主张并身体力行干部退休制度,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包括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明确提出建立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标准和选拔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的条件。这一系列重大决策及其实践,不仅使我们党实现了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而且由于彻底废除了干部领导职务特别是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从而使中央领导集体的交接成为一种制度,开辟了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和政治建设的历史新阶段,为保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证党和国家事业的永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3.
徐建平 《党的建设》2021,(10):60-61
陈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经历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与党和国家的历史密切相关.陈云极为重视对党的历史的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事实上已经确立了邓小平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但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过程中,邓小平始终没有担任党的一把手。这是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一个最大的组织历史特点。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何以形成这样的组织特点?首先,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是在毛泽东领导终身制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领导职务终身制的问题一直是国际共运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弊端。从斯大林开始就搞个人集权制、领导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人等制度…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从遵义会议以来,先后已形成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泽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就是邓小平。 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由历史形成的。第一,这是由邓小平担任党的总书记10年(从1956年党的八大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经历形成的。第二,更重要的,这是由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10年中两次被打倒(特别是1976年第二次被打倒)的经历形成的。第三,最重要的,这是由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推动拨乱反正,实现历史转折,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新事业中所起的伟大历史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领导干部的党性,直接关系党的形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我们党一贯重视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思想上建党"的著名论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要求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80年的战斗历程。我们党历来重视党的建设。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提出了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的科学论断,并成功地实施了这一伟大工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相似文献   

8.
陈云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奠基人之一;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从中国民主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在这一恢弘的历史长卷中,处处镌陈云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奠基人之一;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从中国民主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在这一恢弘的历史长卷中,处处镌  相似文献   

9.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学习。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革命时期就形成了实事求是的学习境界,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学习境界,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时代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与时俱进的学习境界。  相似文献   

10.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如何永葆先进性的根本问题.本文揭示了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对党的先进性理论进行的不懈探索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12.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3.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4.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5.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7.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19.
~~“三山计划”与“南进政策”@李海涛 @张成林~~  相似文献   

20.
研究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思想的论者,往往要引用毛泽东于1926年9月1日写成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里的一句话:“中国革命的形势只是这样:不是帝国主义、军阀的基础——土豪劣绅、贪官污吏镇压住农民,便是革命势力的基础——农民起来镇压住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中国的革命,只有这一种形势,没有第二种形势。”但是,论者在引用的时候又往往将“形势”作“形式”。虽只一字之差,然兹事体大,它歪曲了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本人思想发展历程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