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1904年8月22日,在中国四川广安的牌坊村,诞生了一名男婴,父亲邓绍昌为他取名为邓希贤。在川东北这个小村子里,邓希贤度过了他简单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那时的中国苦难深重,民不聊生,仁人志士们怀揣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一次又一次与旧世界进行着抗争。在这样的大风潮大背景下,年仅16岁的邓希贤离开了故土,开始走向一条新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2.
应强  江珍妮 《学习导报》2011,(14):56-58
91年前,一位名叫邓希贤的年仅16岁的中国四川青年踏上了法国的国土。他在法国度过了5年多的时光,足迹遍布法国东南西北,他在这里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后来改名邓小平的他,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中写下了不朽的篇章,践行了当年留法勤工俭学的中国有志青年“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誓言。  相似文献   

3.
1924年,为取得北伐胜利,孙中山接受廖仲恺等国民党左派的意见,决定改组国民党,推行新三民主义,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孙中山一面大胆接纳共产党的优秀干部加入国民党,另一方面则创办学校和讲习班培养人才,同时选拔一批青年学生赴苏留学。1925年,从国民党要员子女中选拔出50人赴苏留学,这些人和从全国选拔出的300人,先后渡海经海参崴乘火车前往莫斯科。这其中便有15岁的蒋经国。和蒋经国同船的学生共90人,其中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叫张锡瑗,一年后她成了邓希贤(邓小平)的爱人。还有一位安徽青年是原名陈绍禹的王明。蒋经国此去便是13年!19…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年表     
从牌坊村到天安门 (1904-1949) 1904年8月22日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取名邓先圣. 1909年进私塾读书,学名邓希贤. 1910年入协兴乡初级小学学习.  相似文献   

5.
资料卡片     
伟人足迹邓小平生平大事年表(一) 1904年8月22日,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取名邓先圣。 1909年,进私塾读书,学名邓希贤。 1910年,入协兴乡初级小学学习。 1915年,入广安县高等小学学习。 1918年,入广安县立中学学习。 1919年秋,考入重庆留法预备学校。 1920年10月,抵达法国,不久入诺曼底区巴耶男子中学学习。  相似文献   

6.
“八七”往事 邓小平原名邓希贤。1927年2月,他结束了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习生活,回到祖国,当时正值国共合作,依照党组织的安排,到西安担任冯玉祥国民革命军中山军事学校政治处处长兼政治教官,并任该校党组织书记,这是他在国内从事革命实践活动的第一站。  相似文献   

7.
王建柱 《党课》2013,(3):118-119
邓小平:从“油印博士”到职业革命家 从1922年2月至1923年3月,为了维持生计,赴法勤工俭学的邓小平曾两度以邓希贤的名字注册,在“哈金森”橡胶厂的制鞋车间从事艰苦的劳作。期间,邓小平结识了赵世炎、王若飞等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负责人,经常与他们一起散步谈心,讨论世界和中国。  相似文献   

8.
1920年邓小平同志远涉重洋赴法国留学,去寻求救国之道,从此一离七十余载,再也没重踏故乡的土地。邓小平于1994年8月22日诞生在广安县姚坪里(今协兴乡牌坊村)一个旺族家里。辈名邓先圣,别名邓希贤,乳名贤娃尔,小平是他1927年在武汉作地下工作时用的化名。小平童年、少年都是在家乡广安度过的。1910年6岁的小平正式入私塾发蒙读书,次年进入协兴场上的北山小学学习,1915年插班在广安高等小学堂读书。1918年考入广安县中  相似文献   

9.
●在法国克鲁邹的施奈德钢铁厂人事处至今仍保留着一张招工登记卡:“邓希贤(即邓小平),16岁,工人编号07396;进厂注册日期是1921年4月2日……”当年,邓小平在法国度过了长达4年多的艰苦的勤工生活。1926年1月7日,当他离开法国时,已完成了由爱国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成长为一个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革命斗争经验的职业革命家。欲知详情,请阅《“油印博士”邓小平的留法生涯》。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1904--1997).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俄文名多佐罗夫,曾化名邓斌.四川广安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1904--1997).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俄文名多佐罗夫,曾化名邓斌.四川广安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相似文献   

12.
1904年8月22日,即农历七月十二日,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他的出生,对于一个三代单传的家庭来说,自然是件非常喜庆的事。于是父亲邓绍昌按照邓氏家族谱系的字辈,给儿子取名邓先圣,后来又取学名邓希贤,希望他能够建功立业,超过先祖成为贤才、人圣。20多年后,他投身于革命事业,为适应秘密工作的需要,于1927年自己改名为邓小平。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1904—1997),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俄文名多佐罗夫,曾化名邓斌,四川广安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邓先圣5岁那年,父亲邓文明带他到村里的私塾入塾读书,私塾的老先生听到"先圣"这个名字,认为这一名字似有僭越之嫌,只有孔  相似文献   

14.
100年前,也就是1904年8月22日,一位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与孙中山、毛泽东起到同等作用的历史巨人,在中国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降生,父亲给他取名为邓先圣,学名邓希贤。他就是邓小平。 20年前,也就是1984年2月7日,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风尘仆仆地从广东省来到厦门,在视察了解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进展情况后,作出了“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重要指示。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厦门特区扩大到全岛,并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进一步赋予厦门特殊政策、灵活措施。 20年来,改革开放的号角响彻鹭岛内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当年邓小平亲手栽下的樟树,已经枝繁叶茂、绿茵如盖。睹物思人,饮水思源,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特地选登邓小平视察厦门的一组照片,再现其当年视察活动的历史过程,以此来深切缅怀其伟绩丰功。  相似文献   

15.
晓燕 《党史文苑》2004,(1):28-29
一百年前,也就是1904年的8月22日,一位日后对中国现代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在中国西南内陆省份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降生,父亲给他取名为邓先圣,学名邓希贤。他,就是邓小平。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正因如此,邓小平上下求索,历经磨难而不停其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的步伐。他的一生因此充满传奇色彩,他也因此而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与毛泽东齐名的一代伟人——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站了起来,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富裕起来。 百年后的今天,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人民正朝着全面小康的目标奋力前行。饮水思源。在2004年到来之际,我们选择了邓小平人生的12个侧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六期展示给读者,以此来纪念小平百年诞辰,表达我们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6.
岳从欣 《党史文汇》2014,(11):12-15
正《邓小平自传》是邓小平于1926年1月下旬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写成的,是对其1926年前的人生经历和成长道路的一个小结,也是对他如何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概括。《自传》的发现及邓小平走向革命的起点1992年8月,中央档案馆代表团在中央档案馆常务副馆长王刚率领下赴俄查找有关中国革命的档案材料,这篇《自传》是在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档案中发现的。《自传》共10页,封面署名为邓希贤,是用蓝黑墨水在22开普通学生作业本上写成的。8月  相似文献   

17.
1920年9月11日,年仅16岁的邓希贤(邓小平当时的名字)同200多名中国青年,从上海乘邮船,远渡重洋,去法国求学.历时18天,于10目19日抵达法国南部港口马赛.受语言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邓小平这批青年被分配到法国北部诺曼底的巴耶中学,这是一所市立学校,学膳费相对低些.邓小平就是在这所学校里开始了他的法文课程的学习.由于邓小平学习刻苦,加之有较好的语言环境,经过不长时间,他的法语水平就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我的父亲邓小平(选载之四)毛毛著邓希贤和邓绍圣被分配到轧钢车间当轧钢工。轧钢车间的工作就是把高炉里熔融的钢水先铸成钢锭,再轧成钢板。这项工作不需要专业技术培训,但劳动强度大.而且常有危险。钢材(钢条或钢板)的重量通常是几十或上百公斤.在高达四十度以上...  相似文献   

19.
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万余人在江西宁都县城起义加入红军。这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这次起义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其中最主要的、决定性的,却是中国共产党的兵运、统战工作及其核心领导。一、c十六路军向往红军走向光明是中共争取教育的结果二十六路军的官兵早就受过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那是在大革命时期,这支部队的前县属冯玉祥先生的旧部(先后称西北国民军、国民军联军、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时,中国共产党曾输送了刘伯坚、邓希贤(小平)、陈延年、宣侠父、刘景桂(志丹)、魏…  相似文献   

20.
他们都出生在四川,都勤工俭学于法国,都从苏联回国参加革命 聂荣臻,出生在四川省江津县;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有些相似。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激发了一代中国青年的爱国热情,当时的四川形成了一股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流,而聂荣臻与邓小平就是这股热流中的两分子。1919年底,聂荣臻乘法国邮轮“司芬克司”号历经千辛万苦抵达法国南部港口——马赛。不到一年时间,1920年10月20日,同样是一艘法国邮轮“鸯特莱蓬”号抵达马赛港,这艘船上载的中国勤工俭学学生中,就有年仅16岁的邓小平(当时叫邓希贤)。第二天,邓小平他们到达巴黎时,受到了比他早来10个月的四川老乡聂荣臻和他的同学们的热烈欢迎。从那天起,他们之间就建立起了长达70余年的深厚友谊。 1922年6月,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在法国巴黎发起组织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聂荣臻和邓小平等一些进步学生相继参加了“少共”。他们在“少共”的组织下,一起参加会议,一同进行革命活动,并在1923年春,先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翌年2月5日,对革命充满了激情的聂荣臻与周恩来、邓小平等人专程赶到贝尔——拉雪兹公墓,瞻仰了“巴黎公社社员墙”,以示他们信仰、坚持、捍卫马列主义信心与决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