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民主同盟是具有光荣历史的一个民主党派,在其曲折的历史进程中,其性质发生了三次转变:从松散的政治联盟到资产阶级政党的转变;从资产阶级中间党派到资产阶级左派政党的转变;从资产阶级左派政党到为社会主义服务政党的转变。这种转变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即政党的生命力在于顺应历史潮流,在于代表人民的利益,在于不断更新思想。  相似文献   

2.
李俊 《求索》2013,(12):58-61
抗战时期,为增加生产,支持抗战,国民政府在大后方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业推广运动,不仅建立了各级农业推广机构,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推广体系,还培养了大批推广人才,制定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推广方法,使农业推广在后方各省从无到有,并广泛传播了近代农业科技知识,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影响,极大地改变了大后方农业旧有耕作制度.使其更趋合理化。而大量作物良种的推广.则提高了后方各省农作物产量,尤其是经济作物良种的推广,使农作物种植与销售更趋向市场化,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从而推动了大后方农业由传统农业转向近代农业.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李俊 《求索》2014,(11):156-160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开发西部林业,支持抗战,对大后方林业事业予以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大力推进造林活动,使大后方各省森林面积大规模增加,并注重合理开采,另一方面,特设中央林业实验所,专门负责在后方开展林业调查,举办林业试验研究,以应战时工业所需。这些举措为战时和战后林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张澜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中国民主同盟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朝末年、中华民国、北洋军阀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他曾主张君主立宪,后来转变到民主革命的阵营里来,最后转变为新民主主义者。辛亥革命前后,他在领导四川保路运动及参加反袁护法斗争中名声卓著。  相似文献   

5.
6.
戴墨斋 《春秋》2011,(1):25-27
1949年.国民党败退到台湾以后.蒋介石一直酝酿着一个重大计划——反攻大陆。从那时起.他就连续不断地派遣小股武装特务到大陆袭扰:派遣多批量次的特工人员到大陆侦察军、政情报和进行破坏活动,为反攻大陆做准备工作。1965年.蒋介石错误地估计了大陆形势.认为这期间大陆正忙于一连串的政治运动,军、政防备松懈,反攻大陆的大好时机...  相似文献   

7.
国共两党敌后抗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担负正面战场主要抗敌任务的同时,与我党一道在敌后共同抗战。国共两党的敌后抗战,对配合正面战场、坚持持久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由于两党敌后抗战的指导思想、两党所代表阶级利益的不同,使得两党敌后抗战所起的作用迥异,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海峡两岸,国共两党终于再度握手.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总是在关键时刻有大气魄、大手笔,近来在台海局势上,更是有新思维、大智慧.本文讨论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 党再次握手的六大现实意义,总结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的父亲李树骅以他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肝胆相照的一生,给我们巨大的影响。父亲原是国民党中将,抗战胜利后被蒋介石削去兵权,册封了一个中将高参的虚衔,于是他愤然解甲归田,回到故乡遂宁。1948年1月,父亲参加南京国大代表联谊会时,经邱翥双介绍加入了民革。回遂宁后,他受中共川北地下工委委员、遂南地委书记王叙五同志的影响,毅然转向支持中共地下党的工作,倾其所有帮助地下党,前后资助中共川北地下党银元上千元。  相似文献   

10.
<正>《民主与科学》2015年第1期登载了《林可胜:伟大爱国者和杰出科学家》,读毕,不仅对林可胜一生有一个完整了解,也对他在抗日战争民族解放事业中做出的杰出贡献产生由衷敬佩。文中说:1942年夏天,林可胜卸去中国红十字会总干事和救护总队总队长之职。为何卸任?文章引用了张之杰文中的分析:"原因约略有二:其一,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及训练所潜藏大批共党分子,其二,红十字会的庞大资源为小人觊觎。"  相似文献   

11.
方艳华  刘志鹏 《求索》2012,(6):107-110
抗战时期,为了适应华北地区的政治形势,国民党对华北地区的各级党务基层组织进行了恢复和重建,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召开纪念会、编发宣传品、深入乡村宣传等开展民众动员工作。同时,还借助各种民运机构,组织和训练农、工、妇、青等各种民众团体,并发动和指导民众在敌后进行破坏、情报、劳军等具体的民运活动,这些对取得民族抗战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其党务运作的薄弱性、动员程度的不平衡性和指导思想的反共性而逐渐被华北民众所抛弃。  相似文献   

12.
扶小兰 《求索》2013,(1):89-92
大后方抗战歌谣是战时后方民众革命心声和思想情感的概括和反映,也是后方民众同仇敌忾、抗日救国的革命斗争历史的记载和写照,真切地反映了他们对民族观念、国家意志的认同、内化与自觉践行的心路历程与实践轨迹;正是承载这种记录和反映的歌谣,进一步促进了大后方乃至全中国民众的民族觉醒与抗战意志,从而为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关志钢 《求索》2008,(11):205-208
1927-1931年南京政府成立初期,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以党治国”之政治体制经历了从酝酿准备、初具形态到基本确立的发展过程。由于该独裁专制体制截然不同于孙中山先生曾经提出的“党治”理论与政党政治运作原则,具有明显的一党专政、个人独裁性质,从而遭到包括国民党反蒋派系在内的各中间政治势力的抵制与反对。本文旨在对通过“党治”体制确立过程及中间势力反“党治”斗争得失的分析,从一个侧面揭示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4.
皖南事变发生后,由于中共采取了"政治攻势、军事守势"的策略,使蒋介石陷入了舆论的强烈谴责之中,在政治上陷入了空前被动的局面;而中国共产党则取得了国共关系的主动权,日益成为坚持团结抗战的决定因素和领导力量。从对事变前后中共中央若干文件的分析与思考,可看出中共在事变前后所实施的正确策略和对形势的充分估计,是实现国共关系主动权转换的直接与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廖宇阳 《黄埔》2012,(2):44-45
抗战初期,在国民党军事训练团体中,有一个异军突起的组织,曾经显赫一时,这就是“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洲练团”。它有一、二、三、四共4个团,我就是在第一团三期于湖南桃源结业的。  相似文献   

16.
刘统 《同舟共进》2011,(4):26-32
1927年4月12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黑色的日子。这一天,蒋介石指挥的国民革命军在上海开始捕杀共产党人,实行"清党"。  相似文献   

17.
被蒋介石称为"当代卧龙"的首席军师杨永泰(广东茂名人),如今已几乎无人提起。他才思敏捷,笔力雄健,助蒋铲除"诸侯",逼迫红军长征,为国民党立下汗马功劳。若非喋血江畔,民国往事又该添多少传奇……  相似文献   

18.
1932年1月28日夜,侵华日军突然进攻上海,国民党第19路军在代总指挥蔡廷锴的率领下奋起抵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第19路军和蔡廷锴将军因此而成为家喻户晓的抗日英雄。不久,第19路军被蒋介石凋往福建围剿红军。1933年11月间,蔡廷锴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人在福建宣布反蒋抗日,成立了中华  相似文献   

19.
肖守贸 《求索》2012,(11):61-64
抗战胜利后,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国民党力图调整党政关系以适应全新的战后政治形势,一度在北平市大力革新其政治纲领,其调整经历了党政联系——以党透政——以党统政——以党(军)代政的基本路线。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北平市的这种政治调整,反映了这一时期国民党当局在军事策略之外曾经设想的治政新思路。但是随着国共政治信任的瓦解,这种新思路只是昙花一现,军事解决思路占据上风。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