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和价值观念结构的变迁使社会的“离心”倾向明显,组织形式更加松散和复杂;社会主体利益多元化、差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利益结构日趋失衡,利益关系日渐紧张;公共道德与信任关系受到冲击,传统的观念认同出现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政策引导、制度保障、观念认同三个方面建立起利益结构合理、利益关系和谐的社会体系。  相似文献   

2.
李慧 《理论视野》2009,(9):46-49,20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在全球安全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与其关系的演变经历了基本抵制、部分参与和全面参与三个阶段。这种转变的深层动因源于中国国家身份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的调整。国际社会对于核不扩散普遍价值观的认同,使得中国扩大了对自身国家利益的界定,从而在政策取向上保持与其他核大国一致。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利益分化对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提供了重要资源和重要途径.但利益分化也给政党合法性带来一定难题,比较突出的有价值认同难题、利益均衡难题和风险频发难题等.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需要加强对利益关系的整合,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利益关系的整合,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进行,即政策供给、总揽协调、价值引导和组织整合.  相似文献   

4.
利益认同是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改革开放初期,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得到较好的调整,政府与执政党积累了较好的政治认同基础.现阶段,社会利益分化加剧、阶层分化明显,不同的阶层、同一阶层内部不同的群体因为利益实现的程度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政治认知和评价.基于利益分化与获得,可将我国人民分为既得利益阶层、中间阶层和弱势利益阶层.既得利益阶层中既有基于信仰形成的价值认同,也有基于利益获得与维护形成的"赞同"却"不认同"的政治态度;中间阶层其政治情感表现在认同中有挣扎、在肯定中有迷茫、在否定中有期待,还有一小部分中间阶层政治情感走向极端;弱势利益群体因为社会支持不够、参政能力和参政渠道有限等问题,其政治认同总体走低.  相似文献   

5.
公共政策活动中的公共利益与政府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野 《行政论坛》2009,16(3):27-31
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灵魂和目的,公共决策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确定并实现公共利益.公共政策主要是政府的政策,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通常选择那些与社会整体利益一致的方面,同时也要考虑自身的利益,在此基础上综合平衡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通过公共政策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在各个社会成员间进行利益分配.这种利益分配须立足于组织使命的完成和最高目标的实现,因而也是有代价的,为此,必须使政策符合法律的基本要求.达到政策行为规范化,而要做到这些必须使政策尽可能做到社会公正,并努力使政治决策系统接受,这样,政府的政策才有合法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6.
莫凡 《行政论坛》2011,18(3):70-73
经济全球化为价值认同提供了新机遇,利益机制由此成为全球化语境中价值认同的新工具。新自由主义运用利益机制在全球推进价值认同,它首先在初创时期以"经济思潮"作为面具出场,然后在转化时期从"经济思潮"嬗变为"政策实践",最后在扩张时期以"政策实践"推进"价值认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当在理论上以唯物史观审视"利益机制",在实践中以体制性利益机制抵御西方价值观侵袭,同时以政策性利益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7.
国家认同是困扰多民族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新时代边疆治理应将强化国家认同建构作为重要使命。在边疆治理中,公共政策作为基本治理工具,建构着国家认同的利益、政治、文化以及民族团结基础。公共政策对国家认同建构的作用具有二重性。审视边疆治理中的公共政策,存在着政策模式中稳定与发展关系失衡、族际主义政策取向、政策执行力不足、政策冲突、政策创新乏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边疆地区民众的国家认同。新时代边疆治理应不断优化政策,促进国家认同的持续、稳固建构。  相似文献   

8.
增进社会认同是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今社会认同存在缺失的危机,从社会学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当下社会认同缺失的原因,比如,阶层分割、利益分化、认识分歧、行为分野,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增进社会认同创新社会管理的路径思考,包括尊重认同主体的多元性、彰显认同内容的历史传承性、引领认同方式的多样性等等.  相似文献   

9.
社会文化心理对政策执行有着深刻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文化心理环境既有对政策执行有利的一面,如有较强的认同和服从政策的文化心理传统;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如人情关系经常导致政策执行走样。优化社会文化心理环境,提升我国政策执行力必须在政策制定上整合社会群体的心理需要,必须大力建设公众参与的执行文化,必须通过政治社会化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政策执行态度和行为倾向。  相似文献   

10.
社会分层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张力能激发社会活力,加快社会流动,优化社会结构,增强社会一体化,对社会和谐形成积极影响作用。但分化的各阶层地位角色分配差别所形成的不同利益现状和要求以及分层本身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对社会的和谐也产生了消极影响,表现为:贫富差距拉大形成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倒金字塔式社会力量结构,分配机制不公平形成阶层之间的认同障碍,分化的急剧发展引发负面社会心理,不断增加和外显的社会矛盾加大阶层摩擦。两个方面的影响既是共生关系,也是此消彼涨关系,政府应当主动作为,推进积极影响,抑制、消解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杨永峰 《学理论》2013,(32):25-26
政策认同是指一项政策在被政策主体制定出来之后获得目标群体接受的情况,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当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标群体的政治社会化程度、目标群体的思想认识水平、对政策的合理性的看法、政策对目标群体利益的影响、政府权威性的情况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等,都可以对政策认同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2.
徐勇  王美娜 《政治学研究》2022,(2):31-37+168
本文从关系叠加的视角,以“族”和“群”为基点分析中国的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特点与变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社会,这就是“族”和“群”。由中国的“族”和“群”可以看出:中国的社会与国家相互渗透、国家组织社会并高于社会、国家治理能力具有特殊价值。这一特点构成了中国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底色,并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进入世界关系的时代后,一方面,传统的家族共同体解体,个人挣脱家族共同体,形成具有独立意识、利益和权利的个体;另一方面,要通过国家的力量将分散的具有不同利益的人联合为一个整体,并形成强大的国家认同。“族”与“群”这一古老的话语因此获得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有关民族政策的扶持下,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上海等较为发达的都市读书。该群体的社会认同随着在都市新环境中日常交往的改变而变化。论文选择了上海四所具有典型性的大学:同济大学(985高校)、东华大学(211高校)、上海大学(211高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普通高校),对其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概括其社会认同的特征,发现其日常交往和社会认同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日常交往对社会认同发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认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组织利益诉求活动中的利益联盟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中国社会组织利益诉求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方政府与资本集团的利益联盟。因为资本集团通过与地方政府的联盟,使其拥有了影响地方政府政策制定过程的无可比拟的优势,从而使其他社会组织(集团)的利益诉求难以进入政府决策过程。因此必须遏止利益联盟现象,促使社会组织走上规范的利益诉求之路。  相似文献   

15.
张勤 《行政论坛》2007,(4):68-71
现代政府对新生的公民组织来说,依然是处于强势地位,政府的侵权行为不仅侵害了公民的利益及其对政府的认同,它还动摇了政府自身的合法统治基础。实现政府管理的科学化、社会管理的法制化和人民生活的民主化,必须首先实现政府和公民的理性博弈。为了使公民社会组织得到健康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中国的公民社会组织必须重视并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一方面,要防止成为政府的附庸;另一方面要防止与政府产生不必要的对立。公民社会组织应当通过正规的与非正规的渠道,与政府及其领导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寻求政府的理解与支持,建立公民社会与政府、市场共生共强机制。民主体制下唯一良好的权力配置就是强社会与强政府共存;在这种格局下,政府有能力高效地工作,公民社会也足够强大以防止政府权力过度扩张而侵犯公民权利;双方中任何一方的弱小,都会产生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网络社会的价值认同与价值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价值观上,一方面促成了全球范围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也引起了普遍而激烈的价值冲突.在这种认同与冲突中,我们要掌握"度"的艺术,使危害缩小,利好扩大.  相似文献   

17.
干群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本文在分析了新时期干群关系新变化的基础上,从利益、权力、社会心理角度分析了干群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出要实现干群关系的和谐,必须正确处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权力关系,努力营造有利于干群关系和谐发展的社会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18.
《行政论坛》2021,(3):68-75
府际社会建构是影响社会政策扩散的重要机制。按照目标群体社会建构及其利益分配差异,社会政策可以划分为一致政策和不一致政策。基于积分制政策的研究发现,一致政策更多在平行城市间扩散,不一致政策更容易实现垂直扩散。具体而言,基于理性选择,城市政府倾向于将利益分配给优势者和竞争者,在沿袭一致政策中实现政策的工具性扩散。基于对中央意图和地方利益的考量,省级政府的政策选择具有不确定性;中央政府具有配置不一致政策的责任和资源,倾向于重构目标群体和再分配政策利益,给予依赖者政策利益,实现政策价值的扩散。  相似文献   

19.
物质利益关系是社会道德的现实基础,规定着道德的本质。社会转型期道德困境的产生,根源于物质生活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多重利益格局中,多元利益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以及利益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成为道德困境产生的现实根源,集中表现为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功利主义与平等主义之间的冲突。因此,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生产力,夯实物质基础,同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使利益分配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正"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以"馒头国标"事件在我国引起的公众和媒体的热议为出发点,结合了政策学习和社会建构的理论,从政策学习的地方性即承认不同的行动者由于其不同的传统和利益对相同的政策学习范本有着不同的认知的角度,对我国传统食品行业通过标准化的形式进行食品安全规制的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行动者对于标准的异质的地方性认知,导致了标准在形成之前、之中和之后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这种偏离也最终背离了实现保护消费者食品安全的初衷,在标准的执行中也注定面临着一定的困难。结合行动者产生地方性认知的背景,认为,社会对于标准的片面认同来源于通过规制获得资源的计划经济的遗毒,以及"超一流企业做标准"口号下标准相关知识匮乏的延伸;结合案例进一步反思了对于政策学习的地方性的"忽略",以及对于标准的社会功能的"夸大"所可能造成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