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财税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牛鼻子,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我国当前财税体制存在严重的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不公、收入划分失衡、财政转移支付不合理等问题,亟需建立现代财税体制。应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健全税收制度、调节事权与支出责任制度为战略突破口,全面启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2.
韩远飞 《瞭望》2013,(10):38-38
现有财税体制存在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够清晰、转移支付制度尚需完善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
财税分级制是将各级政府间税权、事权与支出责任进行合理划分,从而实现分权与集权有机结合的财税体制,它可以更好地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性。财税分级制目标的实现需要三个相互独立和完备的原则: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原则、支出责任与事权相统一原则和财权与财力相适应原则。由此可以进一步推出财权与事权相适应原则和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原则。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1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把财政定义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由此财政的重要作用得以凸显。财税体制的改革对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发挥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要以财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充分肯定了财政在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明确提出了财税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从收入、支出、预算以及各级  相似文献   

6.
王晓华  晏聪 《团结》2008,(6):30-32
我国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方向,必须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合理调整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建立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反映到制度建设上,就是要改进和完善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制度。财政收支划分是为了充分发挥各级财  相似文献   

7.
<正>据《经济观察报》2月8日报道,分税改革20年后有望再启。财政部已经将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提上了议程。按照财政部的安排,政府间财政关系主要是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合理调整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形成中央和地方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曾表示,目前我国中央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键的一年。我们将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结合起来,力求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财税、金融、投资、计划、外贸体制改革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重大  相似文献   

9.
马海涛 《理论视野》2009,(10):31-35
事权、财力和财权作为财政体制的三大要素,其划分是否明确、合理、规范,三者之间的组合方式是否符合国情等,直接影响着我国财政体制运行效率,影响着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重大宏观政策措施的推进速度。正确界定政府的职能范围、以法律的形式科学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适当下放财权并完善地方税制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财力和财权,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关键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论地方税收     
论地方税收石恩祥我国实践证明,1994年进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和工商税制全面改革,既基本适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又符合国际惯例,而且有利于与国际税制接轨。这次改革使旧的财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财税运行机制因此进入新的时代,跃上新的台阶。新财税体...  相似文献   

11.
杨晓猛 《学理论》2008,(24):5-6
体制保障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因为体制保障是实现发展的前提,是落实"以人为本"的保证,是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体现统筹兼顾的途径。因此,我们要加快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投资体制改革等,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改革中的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其思考李萍一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局来看,随着宏观方面计划、财税、金融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紧锣密鼓、纷纷出台并付诸实施,以及微观方面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具体化.为我们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动纲领。根据决定的精神,中央正在推出财税、金融、外贸、投资、计划等项改革措施,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战的帷幕。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要求组织工作与其相适应,以更好地服从于、服务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伟大的变革。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来看,虽然伴随着多年来以市场取向为主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各国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调各级地方政府利益分配关系的重要手段。目前地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支付制度不完善、支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完善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明晰各级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二是要在收支计算方面用“因素法”替代“基数法”;三是优化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四是强化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宪政背景下公共财政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财政是一种财政制度。财政制度的变迁就是从专制、人治财政走向民主、法治财政的过程。公共财政的生成与现代民主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它们互为前提,互相促进。宪政背景下,公共财政的本质就是民主财政。建立科学、民主的公共财政制度,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更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现代国家治理的经验和教训充分表明,事权问题不仅事关政府职能划分和财税制度改革,更是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首要环节。建国65年以来,我国关于事权的改革和探索从未中断,较好地满足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求。然而,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至今,因事权划分和支出责任不合理而引发的社会现实问题愈加突出,如某些行业出现政府调控失灵、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等问题都与事权制度不完善有很大关联。为此,十八届四中全会《决  相似文献   

17.
时论新语     
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着重点是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投资、价格和流通体制,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等各项改革,都已按预定方案顺利推出。现在看来,我们所预料的大的风险已经基本过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树立起来了,尽管还很不完善,但方向是对头的。这就为企业改革奠定了基础。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企业就不好改革,经营机制也不好转变。现在有了这个条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几个主要环节中处于关键的地位。现在就要抓住这个关键,也有了抓这个关键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从山西改革的实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在巩固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保持改革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继续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全面推进对外开放,重点搞好深化企业改革、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应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建立宏观调控体系,加速市场建设,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利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围绕上述主要任务,逐步解决一些基本关系问题,如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以及理顺比价关系等,保持城乡经济发展的活  相似文献   

19.
江克忠 《公共管理学报》2011,8(3):44-52,125
行政管理支出具有双重属性:过多的支出不利于经济增长,使地方政府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不利于官员的晋升,同时有违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目标;但能直接提高地方政府官员个人的福利水平。所以,地方政府及官员对行政管理支出存在两难选择。本文利用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8—2006年的面板数据对财政分权与行政管理支出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和稳健性检验。主要结论是:在中国特色财政分权的制度环境下,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自由裁量权扩大时,总体效应是加大了行政管理支出的规模。同时,行政人员规模与行政管理支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社会结构等因素对行政管理支出也有显著性的影响。在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其他公共财政支出项目(社会保障支出除外)对行政管理支出存在显著的"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20.
在对财政政策促进供给侧改革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的科学路径和具体对策。研究发现,目前财政政策存在财政收支平衡约束和财税风险挑战等直接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又可能会通过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对供给侧改革目标的实现产生阻碍,从而导致经济新常态下财政政策促进供给侧改革的"双重问题"。为了规避"双重问题"、促进供给侧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应该走"以结构性减税为主,重点支持创新和社会保障支出,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地方主体税源"的财政政策实施路径,并辅之以市场体制、金融体制、初次分配制度和人力资本制度等配套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