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潜规则是指那种暗地里通行、起到实际作用但又见不得阳光、上不了台面的行为规则。社会潜规则具有隐蔽性、不正当性、排他性、伸缩性等特点。社会潜规则破坏了社会道德体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并导致主体道德人格扭曲。人情伦理的负面效应、制度伦理的缺失以及道德建设严重滞后是社会潜规则盛行的伦理根源。建立和完善社会道德规范、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培养和完善公民道德人格是治理中国社会潜规则的主要伦理路径。  相似文献   

2.
高娇  邵腾 《党政论坛》2014,(21):27-29
当前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的触角几乎延伸至现实社会的全部领域。网络已成为人类活动的新空间,网络社会生活也因此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技术已经凭借其强大的力量重新塑造了个人和组织的社会行动方式,从而导致一种可称之为“网络大众社会”(Mass society)的崭新社会形态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的触角几乎延伸至现实社会的全部领域。网络已成为人类活动的新空间,网络社会生活也因此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技术已经凭借其强大的力量重新塑造了个人和组织的社会行动方式,从而导致一种可称之为"网络大众社会"(Mass society)的崭新社会形态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4.
社会潜规则扎根于传统文化心理,寄生于公权力,依托于正规则,同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可的舆论习俗、伦理道德、制度条例和法律法规等相违背。消解社会潜规则需要进行从信念伦理到责任伦理的伦理批判,前者导致社会的"名实分离",为社会潜规则提供了正当借口,阻滞社会共同体的制度建设,奠定了社会潜规则生成的思想基底;后者执持"正名原则",召唤"公权伦理",激发"规则意识",构成社会潜规则消解的观念前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血荒接连不断,尤其是2010年夏秋之际蔓延至今的血荒,范围之大、持续之久、影响之深更是引起了国民的广泛关注.可以断言,当前乃至以后更长的时期内,血荒仍会随时出现.我们只有从社会根源上进行剖析,才能找到科学合理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6.
郑风 《党政论坛》2008,(12):4-4
以往社会思潮主要集中在抽象层面的学术思想领域,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大多比较间接。当前一些社会思潮则直接与现实相关,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度有所提高,更加重视制度层面的、可操作的问题,往往针对某些社会问题抛出相应的“药方”。人们接受某一思潮不再只是出于纯粹的思想认同,而是掺杂了更多的利益因素,支持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思潮是否合乎自身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7.
网络社会伦理道德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日益加大。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伦理道德是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反映 ,正因为此 ,网络技术的崛起引发了网络社会伦理道德的出现 ,而网络社会伦理道德本身表现出一些独有特征。了解、分析这些特征 ,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和评价网络社会中的一些伦理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8.
民众正义观念是普通民众内心中所持有的、用来衡量社会资源的分配状况是否合理的"标尺"。如果以社会成员结合形式的不同为划分标准,民众正义观念可以分为社群正义和社会正义两种类型,两者在主体、客体、原则,以及比较对象选择等维度上具有明显差异,分别对应着传统与现代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社会的现代化必然会要求社群正义向社会正义观念的转型,而只有系统比较当前的正义观念与传统社群正义观念之间的差别,才能全面了解正义观念的现代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系统"还原"传统社群正义观念的主要特征、阐释其社会根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测量当前的民众正义观念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究竟走了多远的前提,也是正义观念现代转型问题研究的"原点"。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网络社会”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的普及,一种新的社会存在形态——网络社会日益形成,它在极大地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通过树立网络社会主体正确的道德意识导向、制定系统合理的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可以有效促进和谐"网络社会"的形成,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当前社会潜规则的盛行,既与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相关,也与当前的改革及其发展现状相关:高度发达的传统日常生活世界,使得当前非日常生活世界(公共领域)的现代制度嵌入困难;名实分离的传统秩序观,为潜规则的盛行提供文化心理基质;明清以来因人口流动所形成的江湖文化,与当前社会变迁相感应;更重要的是,中国改革及其当前的发展现状,是社会潜规则得以盛行的直接现实因素.  相似文献   

11.
民事权利是民法里根本性的问题.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分离,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近代宪法是沿着规范公权力、保护私权利(民事权利)的路径而演化的.然而,一些学者对民事权利的保护依旧坚守着只有通过健全的民法体系,对民事权利的全面规制,才能使权利得到保障和确认的观点,致使我国长期以来私法相对于公法显得落后,民事权利(私权利)的保护不够充分.笔者从宪法产生的社会根源谈民事权利的保护,认为宪法对民事权利的保护是本源性和终极性的,并提出对民事权利的保护应形成以民法为主,兼采行政法、刑法等部门法,以宪法为最终救济的多元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12.
网络社会的现实伦理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伦理问题的提出揭示了对网络技术的"双刃剑"所引发的伦理关注。网络伦理的讨论应以现实伦理为依据,以重构现实伦理为目的。重构现实伦理应以虚拟实在为切入点,以责任伦理为前提,关注并借鉴国外研究网络伦理的经验,吸收并整合中国传统伦理资源。  相似文献   

13.
当前艾滋病蔓延的四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法、美两国科学家在1984年 首次发现艾滋病病毒以来,艾 滋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至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记者从刚刚在美国闭幕的泛非艾滋病问题国际会议上了解到,仅在1999年全世界就有540万人感染上艾滋病病毒,这使全球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总数达到5000万。 当前艾滋病在世界流行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蔓延速度快,全世界每天有8500多人成为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二是已从城镇蔓延到农村,例如在印度有73%的艾滋病感染者生活在农村,在全球不少地区农村的传播速度明显高于城镇。三是…  相似文献   

14.
康健 《理论探讨》2002,(3):19-23
在社会伦理这一总体性范畴的规定上 ,黑格尔的“伦理实体”学说可资借鉴。他在具体发挥其学说的过程中所提出的某些一般性的原则 ,可以在对社会伦理范畴做出逻辑规定时 ,作为深入分析的前提并加以进一步展开。其中 ,伦理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特别是二者之间的区别 ,对于社会伦理范畴的规定具有关键性的意义。由此 ,关于社会伦理的一般的逻辑规定 ,可以在存在特性、关系特性和现实特性诸方面来着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试论网络伦理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娟  吕世辰 《理论探索》2007,(2):114-116
随着网络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网络伦理的构建亦成为必然。构建网络伦理应遵循“全民原则”、自主自律原则和“无害原则”。具体实现途径为:加强网民自我角色意识、自我道德意识的培养;健全网络伦理道德的维护机制;健全网络法制,加强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16.
大众社会理论主张,缺乏中间组织或有组织社会的崩解、缺乏有效整合造成大众社会,大众社会产生大众运动,大众运动颠覆个人自由甚至社会秩序,产生极权主义和极权政权.大众社会理论主张可以很好地解释德国纳粹的崛起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某些现象;但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似乎可以证伪康恩豪萨的大众社会和大众运动理论,而且作为一种新的大众社会形式,"网络大众社会"没有导致极权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诚信是现代社会经济文化乃至所有领域的共同准则。诚信缺失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社会潜规则盛行则是造成当今中国社会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潜规则的滋生会引发大量非诚信现象或行为的出现。潜规则的滋生侵蚀现代诚信生成的规则或制度基础。促进我国社会诚信建设,需采取有效措施清除社会潜规则。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12)
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是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社区治理和社区居民参与的重要载体。尽管随着政府对社区社会组织的重视,社区社会组织不断发展,但是社区社会组织依然较少参与社区治理。社区社会组织较少参与社区治理的根源为原子化的社会结构、社区内成员的信仰危机以及压力型的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9.
增进社会认同是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今社会认同存在缺失的危机,从社会学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当下社会认同缺失的原因,比如,阶层分割、利益分化、认识分歧、行为分野,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增进社会认同创新社会管理的路径思考,包括尊重认同主体的多元性、彰显认同内容的历史传承性、引领认同方式的多样性等等.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组织与社会管理有很强的共生关系:社会管理实践为社会组织成长提供了社会空间,社会组织的成长推动了社会管理的有效开展。有效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必须以辩证看待社会组织的社会功能为认识论基础,以维护社会组织法律合法性为法律保障,以强化社会组织党建为政治支撑,以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为根本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