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在民族问题方面有着极其全面而丰富的理论。这些理论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民族政策的依据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强大武器。中国共产党就是运用这一理论并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了正确的民族政策,成功地有成效地解决了民族问题中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其中“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本文就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在中国革命中的胜利,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民族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问题,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成败的关键。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理论和政策的思想,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成为指导现代中国民族独立和解放,各民族共同进步、平等互助的思想指南。  相似文献   

3.
彭清 《理论月刊》2004,(6):21-23
在上个世纪40年代,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革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个理论与列宁的民族殖民地革命的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列宁将世界分成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两部分的思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相似文献   

4.
高小梅 《前沿》2008,2(4):9-11
民族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大社会政治问题。民族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工作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思路和政策。毛泽东民族问题理论无论是在中国革命和建国初期,还是在21世纪的今天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以来,立足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致力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本国民族实际相结合,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取得了理论创新的两大重要成果,即毛泽东民族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体系。党的民族理论创新成果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契合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而且显示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制定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方针和政策,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的基本特点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的实际,创立了自己的民族理论和政策。这些理论和政策既有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的内容,又有着符合中国实际的特点。 (一)民族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  相似文献   

8.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民族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与之相应,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也经过了初步探索、稳步推进和日趋成熟三个阶段。新的历史时期,以文本学的研究方法深入经典理论的思想逻辑,积极拓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的不同学科空间,当有助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30年代,邓小平在领导广西革命斗争实践中,突破"城市中心论"的框框,成功地发动了百色、龙州起义,创建了广西红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这是毛泽东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胜利,对我们党找到中国革命新道路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运用党的民族团结政策,成功地解决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民族问题,为中国特色民主革命民族理论的形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广西实际结合起来,尊重客观实际开展革命工作,闪耀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光辉。  相似文献   

10.
红军长征与少数民族革命运动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军长征的胜利,不仅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消灭红军的迷梦,而且扩大了革命影响,遍撒了革命火种,点燃了各少数民族革命的星星之火,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从而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少数民族革命运动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1.
《传承》2016,(8)
列宁在领导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结合当时国内和国际的现实情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理论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探索,并形成符合当时俄国国情及世界形势的列宁民族主义思想。它是对马克思民族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殖民地问题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了民族平等理论和民族自决权理论,为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观点和主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一部分,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涉及民族问题的解决方法的高度总结和凝练。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从制度原则、治理格局、关键向度、目标战略等方面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民族思想的核心要义,成为维护民族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多民族和谐共生,以及聚合各民族力量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大众化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大众化的进程中,体现了曲折性、探索性、时代性以及创新性的基本特征。大力推进马克思民族理论大众化,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实现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需要必须同解决时代课题联系起来,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需要注重各民族人民的大众化的不同形式,积极探索实现大众化新方式;需要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惠及民生。  相似文献   

14.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驱倡导的五族共和学说,从狭隘的民族主义发展而来,顺应了历史进步和时代要求,是三民主义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理论政策到实践措施,对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五族共和和民族区域自治,都是中国近代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有历史的内在联系,共同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制定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从而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在实践中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发展和共同繁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刘源泉 《桂海论丛》2012,(3):101-105
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维护少数民族平等,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性地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文化政策,并在实践中有效地贯彻实施,获得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回顾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文化政策,总结其经验,对于发扬长征精神,做好当前民族文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各族人民爱戴和拥护的伟大领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把中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少数民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反映了毛泽东民族观的基本…  相似文献   

18.
十月革命后,新生苏维埃政权的革命外交思想形成于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现实,是俄国布尔什维克对马克思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它形成于俄罗斯,必然具有鲜明的俄罗斯特色。东正教作为俄罗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核,对这一外交思想的形成和实践具有文化上的影响力。"第三罗马"———弥赛亚思想推动了苏俄外交对世界革命的呼唤,东正教所培育的坚毅、忍耐的民族性格对新生的苏维埃国家战胜在国际关系中遭受到的困难,并走上与资本主义世界既斗争又共处的道路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历史沿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和理论基础。作为这一领导集体重要一员的邓小平,以他长期的革命实践为这一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接触了众多民族问题,他有在广西左右江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在陕北回族聚居区建设回族自治区政权、在西南民族地区根据《共同纲领》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20.
李爽 《传承》2009,(16):110-111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坚定不移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解决中国的民族、宗教问题,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宗教关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和宗教理论。这些认识以及经验,必将对新世纪认识和处理我国民族、宗教问题提供借鉴,必将对新世纪再创我国民族宗教工作新局面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