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农民工群体开始代际更替,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镇农民工的核心群体.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却仍存在诸多障碍,社会差异、社会排斥问题成为社会融合的主要困难.本文选取社会差异和社会排斥为研究视角,考察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差异、社会排斥的现实状况和影响因素,特别是考虑到社会差异和社会排斥两个方程残差项相关,使用似不相关回归模型和Biprobit模型进行影响因素的联动分析.研究发现,教育年限、技术级别、家庭负担、心理落差四个因素影响显著,回归结果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减少差异、排斥,促进社会融合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从代际流动的角度考察了贵阳市少数民族背篼农民工三代之间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变化、经济收入、家庭期望的现状和特点,通过分析得出少数民族农民工代际流动方面的基本结论,提出了少数民族农民工代际和谐互动的建议:提高教育水平、增加流动机会和提高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转型进程中,农民工犯罪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民工犯罪人员流动性强,侵财型案件所占比重大,共同犯罪明显,暴力化倾向严重,犯罪手段日趋复杂化。究其原因,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而另一方面社会歧视性政策使得他们无法融入城市社会,强化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对立情绪和反抗意识;加之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入不敷出,被剥夺感强烈,从而容易引发一些过激行为和犯罪行为。因此,改革不合理的歧视农民工的现行政策,加强法律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的根本性措施。  相似文献   

4.
代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必然生存方式,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笔者聚焦于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亚文化,从代际理论的视角出发,指出青年亚文化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以期形成一种代际思维,维持文化生态平衡,促进青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随着Y县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日益增多,该群体在为当地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外来人口二代违法犯罪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且犯罪的严重性也日益凸现。这不仅影响城市的和谐与发展,甚至有可能引起社会的不稳定。本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基于代际差异的视角,从犯罪主体、犯罪手段、犯罪形式以及犯罪动机等方面对外来人口二代与外来人口第一代进行比较,得出外来人口二代犯罪的成因是缘于城市边缘人的困惑、自控能力的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加大等,并由此提出治理外来人口二代犯罪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由此产生的家庭代际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认真分析目前中国普遍存在的家庭代际差异与冲突,找出产生差异与冲突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加强当代青年家庭伦理观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群体内部正发生着代际转移,第二代农民工已开始进入“城市舞台”成为农民工的主体,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和生存状况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试图在已有的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适应和融入中所遇到的双重困境,希望介入社会工作的专业助人方式,为缓解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适应问题提供一定的策略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8.
“第二代农民工犯罪”:概念辨析与解释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代农民工犯罪一般指1978年以后出生的,目前已经进城的农民工所进行的犯罪。这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犯罪群体,具有胆子大、手段狠、预谋少、非侵财性犯罪多等特征。第二代农民工犯罪的主要原因在于个人与其社会结构的解体;而社会化机制缺损和社会参照群体的转换,是第二代农民工犯罪率高于第一代农民工犯罪率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第二代农民工犯罪一般指1978年以后出生的,目前已经进城的农民工所进行的犯罪.这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犯罪群体,具有胆子大、手段狠、预谋少、非侵财性犯罪多等特征.第二代农民工犯罪的主要原因在于个人与其社会结构的解体;而社会化机制缺损和社会参照群体的转换,是第二代农民工犯罪率高于第一代农民工犯罪率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2010年在一系列"官二代"、"富二代"的网络事件频发过程中,"拼爹"一词迅速蹿红,网民戏称"拼爹时代"到来,"拼爹"事件背后反映的是社会公平被破坏,社会不公平的代际传递和社会有等级化的危险。我国正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二代问题频繁刺激人们的神经,已经是社会不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要采取形成共享价值观念,约束一代的权力和调整社会经济结构等各种措施,防治"拼爹怪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1.
研究聚焦于新时代青年的政府信任及其内部代际差异和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把新时代青年群体划分为80后和90后两个代际群体,基于CSS2019数据分析发现:超九成的青年群体对中央政府持信任态度,近七成青年对地方政府持信任态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青年群体具有更小的政府信任差异,在对两级政府的信任差异上无明显的代际差异。说明新时代青年具有相对更温和、更理性的政府信任态度。研究还发现,青年群体的社会公平感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青年的社会公平感越高则他们的政府信任差异越小。此外,社会公平感对政府信任差异的影响在青年群体内部并无明显的代际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代际伦理——一个现代性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变迁,人类代际关系发生了从未有过的重大变化。代际伦理是当前我国所面临的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文对代际伦理的内涵、主要问题、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处理代际伦理问题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贫困是困扰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在农村扶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城市贫困问题凸显,并呈现出代际传递的特征,最终加剧社会结构固化的趋势。根据社会流动理论,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包括先赋性因素、自致性因素与社会条件。割裂贫困代际传递链条则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力量发挥辅助作用、贫困人群自身发挥主动性。  相似文献   

14.
目前城市农民工群体内部的代际分化已经形成,新生代农民工逐步成为了农民工群体的主力。而新生代农民工在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由他们所滋生的违法犯罪问题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对引发新生代农民工违法犯罪的原因作必要的深层次的心理剖析,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是消减新生代农民工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整个社会平稳、和谐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人口基数较大,其既是我国工业生产的主力军,亦是社会发展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媒介化社会下,明晰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与网络媒介的使用之间的关系及现实情境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1402份问卷数据的收集整理,探讨媒介赋权下不同代际、不同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与媒介使用的关系,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阐释.研究发现:网络工具赋权和网络教育赋权对于不同年代不同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网络情感赋权对于不同地域不同代际之间的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感知存在明显差别;网络信息赋权并不能够有效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媒介信任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低收入群体处于社会分层结构的下层地位并且阶层地位代际传承的程度较高,城市低收入群体阶层代际传承主要受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阶层地位代际传承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增强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流动能力、促进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健全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第二代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三阶段"民工潮"的产物,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城市为坐标,意识和行为已接近于城市人,他们强烈渴望市民化,实现同等待遇。实现绝大多数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最终出路,也是促进城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政府和社会必须从职业生存、社会身份、自身素质以及意识行为四个层面入手,推进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18.
接受教育作为一种底层人士实现向上流动的制度化渠道的功能正在逐步下降,一方面反映了城乡和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的个体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中国社会阶层代际流动固化现状背后隐藏的地位获取机制问题。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不平等结构下的家庭地位继承的代际流动状态,先赋性因素对代际流动产生显著影响。罗尔斯的“社会公正理论”对于解决当代中国的代际流动固化问题的借鉴意义在于:第一,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保证个体机会均等;第二,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增强社会职位的开放性,以减少先赋性因素导致的社会成员地位的过大差距。  相似文献   

19.
正青少年的教育与发展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在一个高度流动与代际分层的时代,传统的组织模式正面临21世纪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的多重挑战。例如,"留守儿童、第二代农民工、80后、90后、网游少年、蚁族、北漂一族、@群"等等青少年形象已经不是传统的教育、组织和认识模式所能把握的,它们构成了新世纪青少年必须重新认识的对象和范畴。只有放宽视野,立足社会这个大舞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系统研究功能,才能认识并理解当前社会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撼动城乡二元结构,结果之一是农民工的出现.第二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市民皆有差异,在心灵上与城市、乡村存在双重亲近与疏离;这一方面与其农村生活时间短、接受现代化教育、尤其是与他们的城市期望使之认同城市有关,另一方面,文化观念、相对剥削和社会排斥等又令他们对城市有所疏离.这种疏离感不利于社会团结及其自身的心理健康;化解之道在原则上宜执两用中:一方面提高城市职业群体的人文化,另一方面推进不失乡村记忆的、有机发展的乡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