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闫健美 《实践》2006,(6):16-17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造性的运用于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具体实践,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建国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  相似文献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有关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与中国民族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成功典范.6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充分昭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制度生命力,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建设更加健全与完善;民主生命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生命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了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巨大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关系到国家政治发展,关系到政治学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因此,国内外学者一直以来都相当关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研究。以下试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实践》2015,(9)
<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伟大实践和创举,是中国民族关系的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形成和发展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重要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与政策。乌兰夫创造性地贯彻和落实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为全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内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打下了重要基础,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理论。  相似文献   

5.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这一政策既体现了国家统一领导,又保证了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邓小平对这一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构成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完整准确地领会这一理论,对于我们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族经济,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着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一、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由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对本民族自治地方的事务当家…  相似文献   

6.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权中的财政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所拥有的一项基本的自治权,它是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由民族区域自治机关依法所享有的关于民族区域财政的权力.从目前情况来看,目前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中的财政权在现实操作中经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无法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需要将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政策制度化、法律化,通过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权中财政权的法律保障,使民族经济优惠政策得到具体规范及认真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7.
制度是社会发展由可能到现实的一个解(1).西部地区12省(区、市)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6%左右,90%以上的面积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2)西部民族地区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文化落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能给予民族地区多大制度支持,解决其基本生存问题并实现西部的跨越式发展,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笔者认为需要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设计理念和实际运作中的问题及原因所在,强化和更新制度观念,充分挖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资源,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加速少数民族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有星 《实践》2005,(6):17-18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是中国政府第一次以白皮书的形式介绍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白皮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因、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以及实施5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9.
周廷芳 《实践》2009,(10):13-1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性成就 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60年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新中国成立至1992年,我国基本完成了民族的识别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建立工作。目前,全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  相似文献   

10.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和国家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为处理民族问题的总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中央在充分认识中国国情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基础之上决定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族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保障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任用;保障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保障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保障了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自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依政策执政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依法制执政阶段;十五大以后——依法制执政向依法治执政转型阶段。依法执政实质是依宪执政,是党执政方式的新思维,而党依宪执政的关键是确立宪法至上。  相似文献   

12.
党章是党的最高规范和最高活动原则。党章修订的过程其实也是党内民主建设不断科学化的过程。从党内民主的思想发展来看,党经历了一个从学习马列主义的民主思想到将其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从党内民主的制度发展来看,党经历了一个从借鉴苏共的民主集中制到自我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党内民主的精神发展来看,党经历了一个从相对欠缺到不断焕发荣光的过程;从党内民主的权力运行机制来看,党经历了一个从强调自上而下到以自上而下为主、自下而上为辅两者相结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后进社会超越特定历史阶段发展是社会发展循序渐进规律在特殊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形式。后进社会单凭自己的力量是不能超阶段发展的,必须通过高级隔代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形式向处于低级阶段的社会的嫁接,才有可能实现。把马克思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扩大为“东方落后国家”乃至一切“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普遍指导原则,是理论认识上的一大误区。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的核心与实质是依宪治国,法治与宪法和宪政有着天然的联系。法治的基本要求是通过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以保障公民权利,而这一目标,只有在宪政条件下,才能真正完全地实现。法治的落实,首先要求有一部合乎宪政精神的宪法,只有在宪政条件下的法治,才是完善的法治;只有宪政保障的法治,才是真正的法治,只有实行宪政,才能真正推动法治的发展,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我国已经开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要实行法治,就必须坚定地贯彻实施宪法,实行宪政。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经济结构调整期,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已经严重地阻碍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结构调整问题,而且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6.
党章是政党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其蕴含的政治价值理念与政党治理规范化的要求相一致。依党章加快党内民主的规范化进程,依党章进一步完善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依党章解决党内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依党章对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形成纪律约束,是实现政党治理规范化、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60年,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也走过60个春秋。在此期间,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提出、实施经过了两个时期、四个阶段,即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两个时期;四个阶段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酝酿、确立和创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第一次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思想,不仅指明了党的建设的政治方向,而且为新的伟大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前进动力。  相似文献   

18.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其构成要素的四个方面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从内容、形式和实践上体现了民族特色;从发展目标上体现了民族特色;从时代要求和创新发展方面体现了民族特色;从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上体现了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9.
回族伦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不仅秉承了伊斯兰教教义,还汲取了中国儒家文化的精华,逐渐形成了敬主顺圣、忠主忠君、团结互助、乐善好施、尊老爱幼、仁爱慈善、讲究卫生的基本伦理道德观念。在构建宁夏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回族伦理在促进宁夏宗教和睦、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掖平 《理论学刊》2005,(6):112-115
国民性格的改造与重建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一个最重要的思想主题,既包含了对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性扭曲病因的反思追问,又包含了对人性健康发展的祈盼和对理想国民性格的重建,由此衍生出现当代小说揭示批判国民劣根性与发掘颂赞民族性格优良美质的两种思想意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