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95年前的创建历程,特别是青年团源起上海,但上海并非青年团诞生地的史实,对于考释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在上海具有历史参照系的意义。以青年团的创建史为参照,尤其是在召开团"一大"前青年团发生的一次反复与重建历史,提示我们必须否弃创党前移说。通过明辨厘清"团先于党而成立"的错误观点,本文强化了以全国代表大会作为创建标志的正确观念。有基于此,文章仔细钩沉青年团"一大"有关文献,还原了青年团"一大"首日大会即宣告青年团正式成立的历史事实,由此与中共一大首日宣告党的诞生历史形成有意义的佐证关系。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担任团的领导职务期间还是离开青年工作岗位之后,任弼时始终关心重视青年团和青年工作,特别是对"党团关系"的定位和解决实践中的困惑,作了大量基础性、建设性和探索性的工作。他反对把青年团建成游离于党外的第二党;坚持先进性与群众性统一的团建理念。  相似文献   

3.
资料库     
《军队党的生活》2008,(3):86-87
共青团成立及其斗争历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20年8月,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上海率先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其后,北京、武汉、长沙、广州等地共产党早期组织也在当地建立了青年团组织,领导青年学习马列主义,参加实际斗争,为党造就了一批后备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即开始建立  相似文献   

4.
新学生社是广东青年团成立的一个外围学生组织。成立新学生社开展学生工作既是党、团革命战略调整的反映,也是广东青年团顺应革命形势的策略性抉择。广东青年团在新学生社的成立、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对新学生社的领导主要通过社中团员为纽带来实现。新学生社对广东青年团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促进了团组织的扩大,也为青年团的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共建党初期党团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在党的关怀和指导下,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广州召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随着党团组织的成立,党团关系问题被提到了议程上。历史上,这一关系的处理也曾一度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萦绕在革命者的心头,其间经历了初创、反复和发展的曲折历程,尤其是建党初期党团关系的初创阶段,对后来党团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920年6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于陈独秀寓所(今上海市南昌路100弄2号)成立。陈独秀等早期共产党员除了宣传马…  相似文献   

6.
正1946年,为了更好地发挥青年的先锋作用,中共中央决定重建中断了10年的青年团组织。在各解放区建团过程中,团的名称不统一,有毛泽东青年团、朱德青年团、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而比较普遍的是毛泽东青年团。1948年5月4日,哈尔滨市毛泽东青年团成立。8月,东北解放区青年工作会议召开,成立东北解放区毛泽东青年团筹备委员会,决定在东北普遍建团。  相似文献   

7.
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是国民党于1938年7月9日在武昌组建的一个全国性反动青年团体,蒋介石亲自兼任团长。创立时规定年满18岁至38岁的男女青年均可入团。后因党团争夺青年,改为16岁至25岁的青年学生,其他职业团体及青年军官均可集体入团。初创时期有团员1034人。到1947年党团合并时,发展到130万。三青团的基本任务是:扩大团的组织,组训骨干,党化教育,发动青年从军。当时蒋介石企图以“抗日团结”的旗号,消除派系,达到集权于“一个主义”、“一个党”、“一个领袖”的目的。但是事与愿违,三青团成立以后经过九个年头,因其内部派系斗争,互相勾心斗角,最后不得不宣告“寿终正寝”。  相似文献   

8.
党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掌政权的重要制度资源。党组源于革命时期建立的"党团",其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党团时期、逐步建立时期、曲折发展时期以及稳步发展时期,并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发展轨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组对于增强社会组织化程度、促进党自身发展、保障非党系统健康运作以及促进党政关系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丽红 《广东党史》2016,(11):36-43
陈炯明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盟友。1922年6月陈炯明事变爆发,陈炯明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公开决裂,中共中央不得不斩断了与陈炯明的联系,并严厉处分了继续亲陈的广东党组织早期领导人陈公博、谭植棠等人。与此同时,身在粤东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彭湃为了开展农民运动,却和陈炯明发生了密切的联系,未见彭湃本人因此受到处分。党团迥异态度体现了历史的复杂面相,也折射出实际运作层面的党团关系并未像制度层面规定的那样规范,青年团在政治上并未"服从"共产党。  相似文献   

10.
按照列宁主义政党原则,早期中共与青年团在政治上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在组织上却相互独立。这种特殊的制度设计使得早期青年团摇摆于后备军与"第二党"之间,以致无法准确定位。如在四川,各级党与团组织即因彼此之间的成员分化与干部调配而多有龃龉。尽管党团中央、四川党团省委竭力纠偏,但仍未能改变基层党团组织间的此类痼疾。而与之相伴随的,却是列宁主义政党原则下地方党团组织间的互动过程,作为彼此组织上具有高度独立性的地方党与青年团,则在该过程中藉此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可以说,早期地方党团间的此类纠纷,在某种程度上亦是双方体制内竞争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团一大在团的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一大总结了历史经验、确立了基本原则、指明了发展方向,标志着团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全面统一,是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的里程碑。引水方知开源不易,发掘和研究团一大前后青年团工作的历史经验,总结青年团工作的基本规律和优良传统,对于促进当前的共青团工作和共青团改革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自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中央组织就十分重视在东北地区建立党的地方组织工作。同年11月以李大钊为书记的中共北京地委曾派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主任罗章龙到东北考察工人运动。1923年3月又派共产党员陈为人、李震瀛到哈尔滨开展建党建团工作。同年7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哈尔滨支部成立。10月,中共哈尔滨独立组成  相似文献   

13.
《福建党史月刊》2010,(20):F0003-F0003
为迎接和促进全国革命高潮,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大会主要讨论了党如何加强对全国革命运动的领导,决定扩大党的组织,吸收更多的工农革命分子入党。为贯彻党的“四大”精神,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也于同月底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将社会主义青年团改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号召广大共青团员努力贯彻党的“四大”决议,搞好团的组织发展工作。  相似文献   

14.
李蕉  熊成帅 《理论学刊》2020,(5):149-159
1925年爆发的五卅运动是国民大革命的开端,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走向"群众化"、努力"获得青年群众"的第一次尝试,其中,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对五卅运动的影响十分巨大。这场运动发起时一再受阻,正是由于青年团的宣传与动员,运动才得以席卷全国。一方面,青年团探索出的"学总—学联—学生团体"的联动机制与"共产党—青年团—国民党"的合作方式,为运动的发起和深入提供了机制保障;另一方面,团员承担了繁重的组织和宣传工作,甚至牺牲了生命,才使运动扩展开去。而青年团存在的组织关系不稳定、基层工作不深入、党团关系不明晰等问题,也给学生运动造成了负面影响。事实上,正是经过了诸如五卅运动的风浪的历练,一代"新青年"才得以出现和成长,进而走上革命救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很重视青年工作,主张教育青年、争取青年、赢得青年。然而青年并不是一开始就愿意主动跟着中共走的,是经过实践的检验才最终确立了如今的关系。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共与青年的关系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中共通过青年团团结、组织和动员青年、直接领导青年参加反帝运动和青年与反共言论作论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共青团的发展历史上,党团关系经历了建团初期的“党团不分”、“协定”、“统一到共产国际纲领”,到反对“先锋主义”、“取消主义”的曲折发展,再到青年团重建、党团关系的制度化约定的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正早期重庆党团组织的政治生态重庆,乃至整个四川党组织的政治生态,开端并不算好。四川是先建团、后建党,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四川就有党团员活动。1922年重庆、成都等地最早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地方组织,以后陆续发展到泸州、内江、宜宾、涪陵、綦江、  相似文献   

18.
共青团的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各级党组织一定要履行好自己的政治责任,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同时,主动、有力地指导和帮助团组织搞好团的建设,开展好团的工作。市委组织部、团市委已将非公经济组织团建确定为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重点。各级党团组织要按照这一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抓好贯彻落实,推动基层党团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近些年,北京市各级党组织在探索和实践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在推进非公经济组织党建时,注意加强"党团联动",带动和促进了非公经济组织团建工作。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党团建设时,既要强调"党团联动"和"党团共建",还要从非公经济组织的特点出发,在不具备  相似文献   

19.
俞秀松是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者和第一任书记。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俞秀松接受新思想,经过对各种主义的比较,确立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他在指导各地建团、发展团的组织、团结教育青年、筹备团一大等方面,对青年团作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11):F0003-F0003
刘仁静,湖北应城人,生于1902年,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刘仁静参加过五四运动,参与发起了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中国共产党北京早期组织的成员,领导组织了北京社会手义青年团,作为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一大”以后,创办并主编了团刊《先驱》,1922年与陈独秀一起出席了共产国际四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