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苗族剪纸俗称"苗花纸""剪花""绣花纸",是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清水江沿岸及苗族村寨的一种民间传统文化的剪纸艺术。其构图反映了苗族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心理,反映了远古文化和原始艺术的特征,对了解苗族历史、经济和文化发展过程具有"文字史书"的作用,被外界誉为苗族服饰、刺绣、挑花的蓝本和苗族服  相似文献   

2.
《当代贵州》2008,(14):F0004-F0004
《后汉书》描绘西汉时期生活在西南地区苗族、瑶族先民“知五彩,文绣……织成文章如绫锦”,说明了2000年前苗族先民已初步掌握了刺绣、染织等技术,苗族刺绣世代传承,种类众多,苗族服饰上的刺绣符号表达着苗族少女对先祖的追思,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苗族打籽绣分布于贵州黔东南地区台江县革一、大塘,凯里凯棠、地午等地。打籽绣绣法通常用一根白色梗线勾出刺绣所需外围轮廓图案,  相似文献   

3.
《当代贵州》2010,(12):F0004-F0004
龙文化在苗族装饰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份量,而破线绣则是苗族百余种刺绣手法中的佼佼者之一。 破线绣大花龙是精美苗族刺绣中的一件代表作,其图案造型完整饱满,  相似文献   

4.
<正>"刺绣不仅仅是苗乡人传承苗族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我多年来和当地苗家绣娘们一起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我叫杨阿妮,是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人。"懂事就会拿针,拿针就能刺绣",这是人们对生在深山沟、长在苗乡村寨姑娘的印象,虽有点夸张,但刺绣的确是许多苗家妹子要掌握的一门手艺。我从12岁开始学习刺绣,至今已有29年。对我而言,刺绣不仅仅是苗乡人传承苗族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我多年来和当地苗家绣娘们一起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相似文献   

5.
李丽 《当代贵州》2024,(16):16-17
<正>“老板,这条裙子有没有小码?”“老板,这件衣服怎么卖?”3月下旬,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景区雷山西江春花苗族服饰刺绣博物馆里热闹非凡,游客们挑选商品、试穿衣服、参观刺绣、体验蜡染……极具特色的博物馆被游客们挤得水泄不通。“最近游客都挺多的,平均每天接待游客约1000人次。”雷山西江春花苗族服饰刺绣博物馆馆长邰春花介绍。  相似文献   

6.
<正>贵州苗族服饰经过千年的发展,款式丰富多彩,技艺巧夺天工,被公认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贵州苗族服饰在美的形式中包含着苗族的个性品格、民俗风情、审美认识思想及苗族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是苗族历史、苗族情感和苗族文化的载体,是苗族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体现。贵州苗族服饰在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贵州苗族服饰主要分为黔东型、黔东南型、川黔滇型等几大类  相似文献   

7.
苗族服饰是苗族各个支系的徽记.一支苗族部落不论迁徙了千里万里,服饰是始终如一的.苗族女性在制作服饰时可以有小小的创新,但大的框架不能变更.服饰的认同是根深蒂固的,身着同一服饰的人群居住地之间山高水长,但他们在节日里总要背着盛装跋山涉水赶来相聚.  相似文献   

8.
以美丽作答     
正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西江苗寨,是全国最大最典型的苗族吊脚楼聚居村寨,约有1000多户人家,被称为"西江千户苗寨"。在西江千户苗寨你可以看到独具特色的苗族建筑吊脚楼、绚丽的服饰、精美的银饰、多彩的刺绣、原生态的歌舞以及品尝香喷喷的米酒和味美可口的酸汤鱼。用余秋雨的话来说,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用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对贵州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进行新的诠释,认为贵州苗族刺绣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苗族女性"用针做笔、用线当墨、用布做纸"这种特殊方式书写的苗族史书;反映了族群文化认同下的苗族女性文化;承载着苗族女性对真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正贵州苗族刺绣于2006年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门古老的技艺代表了我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近年来,苗绣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苗绣产品在市场上走俏。贵州苗族刺绣(以下简称苗绣)于2006年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门古老的技艺代表了我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绣面上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图案源于自然,取自苗族上古传说,一幅幅绣作演绎了苗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故事。  相似文献   

11.
姚瑶  梁诗吉 《当代贵州》2024,(15):48-51
<正>充满神秘色彩的黔东南州,深厚的人文历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在此交织,衍生出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色物产资源。蘸蜂蜡而就的蜡染,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诗”的百鸟衣,色彩明快的刺绣犹如针线上的浮雕,千年来延续着工匠精神的石桥古法造纸,苗族服饰上银饰的“叮叮”脆响不绝于耳,都直击着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在线传真     
八月八苗族风情节暨苗族服饰展演9月7日,2008贵州·兴仁八月八苗族风情节暨苗族服饰展演活动在兴仁县屯脚镇鲤鱼坝举行,来自各地的宾朋享受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盛宴。(徐颖/摄)  相似文献   

13.
在贵州各地,最常见的图案是“(?)”。这个看似简单的符号,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作“图谱文化”的代表。古往今来,在苗族妇女制作的织锦、花带、蜡染,尤其是挑花、刺绣等服饰工艺品中,“(?)”形图案比比皆是,且各种解读层出不穷。这一点生动说明,具有悠久历史的“(?)”图案,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正曾经,她是一名服装厂的工人。后来,她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现在,她是一家公司的经理。她是王选仙,在黔西南州兴仁县屯脚镇上,靠着苗族刺绣成衣的手艺,完成了从"打工妹"到"经理"的华丽转变。王选仙属苗族支系中的歪梳苗,七八岁时,据族中习俗(女孩需自己准备嫁衣),学习刺绣成衣。随年岁渐长,她的刺绣功底日渐深厚。1994年时,凭借这从小谙熟于心的技能,王选仙成为了浙江一家制衣厂的员工。  相似文献   

15.
2007年,锦鸡舞走出丹寨,一举夺得首届"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原生态类最高奖项"金黔奖"。丹寨的苗族人自称"嘎闹"。"闹"在苗语中就是"鸟"的意思,"嘎闹"寓意"鸟的传人"。由于苗族人口多、支系多,丹寨,不仅是"鸟的传人"聚集地,也成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苗族文化传承地。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贾、苗族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于此。  相似文献   

16.
罗连祥 《世纪桥》2014,(10):46-47
台江苗族节日文化是当地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台江苗族人民生活样态的表达方式。台江苗族节日文化作为当地苗族社会的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式,它必将随着苗族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台江苗族社会的发展进步,台江苗族节日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这种变迁既彰显了苗族节日文化特有的经济功能,同时也体现了苗族文化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因此,考察台江苗族节日文化的变迁,对我们全面了解苗族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萌生为世博会设计绣品的念头人家都说苗族刺绣是穿在身上的历史,是我们苗族的宝贵财富。两年前当我听说上海要承办世博会时,就萌生了要为世博会设计一幅能代表贵  相似文献   

18.
正破线绣是台江县施洞镇的主要传统技艺之一,是苗族刺绣12种技法中较为精巧、细致的一种绣法,常常被学者们称为"放大镜下的艺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苗族同胞只是依靠这门技艺装点衣服和换取生活用品,未曾走出大山。1988年春天,施洞镇偏寨村的绣娘杨仰九,不甘心这门世代相传的手艺藏在深山无人识,开始收集村寨周边绣娘的绣  相似文献   

19.
《当代贵州》2009,(5):F0004-F0004
杨秀芝,凯里市人,苗族,9岁学绣至今已40年,是集多种绣艺于一身的苗族刺绣女艺人,她的绣艺在2008“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能工巧匠选拔大赛中荣获特等奖。  相似文献   

20.
外表斯文清秀,皮肤却有些黝黑,苗族刺绣的马甲是他衣着上的一抹亮色。初见熊明相,他便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