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禁止重复评价原则作为我国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对于保障罪刑均衡具有重要的价值.禁止重复评价并不意味着对同一犯罪事实只能在定罪量刑中使用一次,而是指不能在定罪量刑中对其作同一意义、同一角度、同一层次上的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2.
禁止重复评价原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刑法体系中 ,禁止重复评价原则仅在量刑时有完整价值。禁止重复评价原则的对象、阶段和领域均应准确界定。有必要将该原则立法化 ,并根据该原则对刑法典部分内容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3.
禁止重复评价原则是刑法中的重要原则,但就其内涵和适用对象,学界和实务界并无明确界定。禁止重复评价的原则是同一犯罪,评价主体是刑法,必须在同一诉讼中适用。这一原则应当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量刑上的派生原则,是一项立法原则也是司法上的量刑原则。  相似文献   

4.
想像竞合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准确界定是对其进行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其概念的界定应以禁止重复评价原则为基础.想象竞合犯仅存在一个危害行为,由于此危害行为本身的全部或部分要素被重复评价,从而出现一行为触犯数罪名情况.禁止重复评价原则是想象竞合犯存在的实质根据.从禁止重复评价原则的角度审视,想象竞合犯的本质是实质的一罪.由于从一重重处罚和并罚原则违反了禁止重复评价原则的要求,想象竞合犯应当按照从一重处罚原则进行处罚.单一处罚的基石是想象竞合犯的单一危害行为和定罪中对单一行为的禁止重复评价.从重罪处罚的根据是一行为所侵害的数法益和量刑中坚持禁止重复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立法模式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大量的刑事与行政交叉的案件,这类交叉案件涉及到行政违法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区分,行政违法性向刑事违法性的转化。在刑行交叉案件的犯罪认定中应当贯彻禁止重复评价原则。刑法与行政法对同一行为的处罚是不同性质的法律评价,并非重复评价。当某种行政违法行为转变为犯罪事实予以认定后就不能重复对该行政违法在其他犯罪认定中予以使用。  相似文献   

6.
禁止双重评价原则意味着量刑所依据的事实,必须是选择法定刑所依据案件事实之外的量刑情节。由此原则出发,量刑评价案件事实的势力范围须重新划定,对于那些属于犯罪成立判断的事实或属于衍生犯罪构成的事实,在宣告刑的裁量中,不得再作为影响宣告刑选择的量刑情节适用。当然,在法条竞合的情况下,应否重复评价需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7.
“行凶”一词虽然不是刑法中的罪名用语,但它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它的含义应该为手持各种凶具故意伤害他人的身体的行为。“行凶”的主体必须是达到一定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过失不能认定为“行凶”,客观方面必须是正在进行的行为。司法实践中正确认定“行凶”,要分清“行凶”与“行凶挑拨”的界限,“行凶”与相互斗殴的界限,不能把意外事件认定为“行凶”。对“行凶”在司法实践中应以保守性操作为宜,不应作扩张性解释。  相似文献   

8.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但其在适用过程中面临着原则抽象化以及适用滥用化的双重困难。解决好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功能化和类型化两个方面的问题,才能既不使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流于空洞的形式化,又不至于由于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没有“边界”而使其在司法实践中过于泛滥。  相似文献   

9.
国际人权法中任意拘留禁止原则已成为保障人身自由权的重要举措和评价各国拘留制度的重要标准。我国有必要践行该原则,禁止拘留立法权的任意行使,及时修订、整合、废止拘留的法定根据或适时制定《拘留法》;禁止拘留程序控制权的任意行使,修订拘留程序,完善拘留指导性案例制度,实施拘留双随机巡查督查制度;禁止拘留决定权和执行权的任意行使,由公安机关专职行使;禁止拘留法律监督权的任意行使,由检察机关专职监督审查每一个拘留案件并依法提出监督审查书面意见建议;禁止拘留司法救济权的任意行使,由法院依法履行司法救济职能而不是司法审查职能。  相似文献   

10.
从表面上看,交通肇事罪中对逃逸的重复评价是对刑法原理中的禁止重复评价原则的挑战。但通过剖析禁止重复评价原则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就会发现,二者本质上是相暗合的。这是因为,禁止重复评价原则背后的经济逻辑就是要保证威慑的最优化,而禁止重复评价原则的适用是有条件的,其前提便是某类犯罪的特定情节或行为没有导致该类犯罪的抓获概率在一段时期内明显下降,刑罚的威慑效果也没有因为特定情节或行为的出现而受到削弱,否则,对某类犯罪的特定情节或行为进行重复评价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国外对禁止双重危险原则的适用及其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是西方一项古老的伦理和法律原则。该原则不仅是一种比较有效地防止国家滥用权力的制度保障,更是被刑事追诉人的一项基本人权。掌握和探讨其他国家适用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上不同的特点,可以为更好地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程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从表面上看,交通肇事罪中对逃逸的重复评价是对刑法原理中的禁止重复评价原则的挑战。但通过剖析禁止重复评价原则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就会发现,二者本质上是相暗合的。这是因为,禁止重复评价原则背后的经济逻辑就是要保证刑罚威慑的最优化,而禁止重复评价原则的适用是有条件的,其前提便是某类犯罪的特定情节或行为没有导致该类犯罪的抓获概率在一段时期内明显下降,刑罚的威慑效果也没有因为特定情节或行为的出现而受到削弱,否则,对某类犯罪的特定情节或行为进行重复评价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刑法修正案(九)》增补的刑法第37条之一第3款规定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其从事相关职业另有禁止或者限制性规定的,从其规定,理论界对从其规定的理解存在不同观点。从法律解释方法的综合运用和归谬论证的角度可以得出刑法规定的职业禁止措施与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业禁止措施并行适用是从其规定唯一解释的明确结论,这种并行适用是通行的法律允许状态,而非单个案件的必然结果,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可行性,且并不违反一事不再罚原则。  相似文献   

14.
论禁止双重危险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10月,中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第14条第7款规定:“任何人已依一国的法律及刑事程序被最后定罪或宣告无罪者,不得就同一罪名再予审判或惩罚.”对该原则各国的理解有所不同.联合国人权事务委员会在其解释中指出:“大部分成员国能将在特殊情况下的恢复审理与公约第14条第7款禁止的就同一罪名再予审判或惩罚区分开来,对该原则的理解鼓励成员国重新考虑它们对第14条第7款的保留.”因此,如果中国批准该公约,就面临着对这条原则的理解和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直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属地原则已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刑事管辖权原则的基本原则,它对在主权领域内犯罪的本国人和外国人同样适用。如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刑事司法问题、引渡问题及属地管辖冲突问题等。  相似文献   

16.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作为行政法的基础性准则,应当发挥其作为行政法基石的作用,在行政审判活动中,行政法基本原则可以作为审判的依据,这是由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性质、功能及价值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论禁止夜间搜查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夜间搜查是刑事诉讼侦查阶段最为常用的追诉犯罪的措施,但是无区别地采用夜间搜查对公民的夜间休息权和夜间安宁权造成了严重的侵害,其背后是公共安全与个人权利、侦查效率与正当程序之间的失衡,因此应确立禁止夜间搜查原则,对夜间搜查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18.
张玉芝 《工会论坛》2005,11(3):99-100
禁止事先限制原则是美国言论自由诉讼案适用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五角大楼文件”案中,这一原则受到严峻考验,检验了美国公民言论的自由程度。禁止事先限制原则在此案中的应用,说明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受到联邦最高法院的比较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论宪法的司法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的司法适用对于树立宪法权威、促进法治建设、保障公民权利和规范国家权力有效运行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 ,宪法的司法适用需要人们改变对宪法的一些错误认识 ,尤其是人民法院应该冲破思想观念上的束缚 ,积极地适用宪法来进行审判活动。同时 ,在不根本突破现行的政治法律体制的前提下 ,努力为宪法的司法适用创造条件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赋予最高人民法院宪法解释权、成立专门的违宪审查机构等。本文还就宪法司法适用的范围和条件作了分析 ,以使宪法的司法适用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刑法修正案(九)》的制定和实施,其对刑法37条的修改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部门较为热烈的讨论,内容主要涉及对职业禁止的适用范围、刑法与非刑事法律职业禁止关系的理解等。虽然修正案明确了优先适用非刑事法律,但对为什么要优先适用非刑事法律,以及职业禁止设立的意义何在,仍然需要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刑法谦抑性是处理刑法与非刑事法律界限的指导原则,包括职业禁止适用范围。刑法谦抑性可以较为客观的区分刑法与非刑事法律两者的界限,纠正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偏差。以职业禁止为代表的资格刑的设立不仅完善了刑罚体系,发挥了犯罪预防的作用和促进了刑事司法的规范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