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我国司法改革的现实思考与理论检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司法改革的社会背景 二十世纪末,中国司法制度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决策第一次在中国共产党的文献中被正式提出,由此,司法改革成为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又一个热点P对于我国司法制度变革的社会背景,有学者将司法制度改革的背景视同于八十年代末期展开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产生的背景:“尽管在时间上,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早于当前全面铺开的司法改革,司法改革发轫于审判方式改革。但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整体司法改革产生的背景和内发性动力是基本一致的。”(2)虽然我国司法领域中进行的审判方式改革与司法…  相似文献   

2.
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民事司法改革,系在学界的推动下由最高人民法院主导的,但由于某些原因而在民事司法实践中遭遇了重大挫折。当前由中央政法委主导的民事司法改革看似是在走回头路,实是我们党为了纠正误入歧途的民事司法改革而作出的艰苦努力。我国未来的民事司法改革应当在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学术性之间取得平衡,如此方能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事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3.
家事审判制:家事诉讼程序与家事法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事案件因其高度人身属性而不同于普通民事争议,当事人相互之间的关系既具有终身性又可变的两面性,彼此利益既统一又分离;双方的自由合意和处分权受到较大限制。为更好地适应家事争议当事人的特殊利益需要,应对家事案件数量持续增长,促进家事争议处理质量的提高,我国宜借鉴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司法改革经验,制定独立的家事诉讼程序,在法院设立专职审理家事案件的家事法庭乃至家庭法院,配备擅长于调处家事纠纷的法官及专职辅助人员,尽快构建家事审判制度。宜把司法裁判定位为解决家事争议的最后手段;鼓励当事人利用和解等多元化途径解决家事争议,化解家庭矛盾和冲突,提高家事争议解决的司法效率和社会综合效果。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末英国民事司法改革撼动了英国传统的诉讼文化,并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其成功经验与相关理论对于正在开展民事司法改革的中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在介绍和评述英国民事司法改革的背景、目标及内容的基础上,探讨了英国民事司法改革对我国有益的启示与借鉴,并提出应在明确我国民事司法改革特点的基础上将域外经验与本土资源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民事、行政诉讼交叉案件,是在法律事实彼此相关联,在程序处理上交互影响或者互为前提的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案件。民行交叉案件种类繁多,这里主要研讨以民事争议为主、行政问题作为附带问题的案件和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并重案件的程序处理问题。尝试从赋予民事审判庭对相关行政行为一定的司法审查权的角度,借鉴日本当事人诉讼制度解决目前我国司法现状面临的诉讼瓶颈。  相似文献   

6.
香港地区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借鉴各国改革经验,立足本地具体情况,于2009年4月2日起施行新民事司法制度。这项改革涉及广泛,影响巨大,被称为该地区民事司法制度发展的里程碑。研究香港民事司法改革的思路和做法,可以从中学习其成功的经验,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民事诉讼法修改后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成为受理民事再审申请案件的主要管辖法院,民事申请再审作为独立诉讼程序正面临着重重困境。能动司法理念的提出,为解决民事再审工作困难指明了出路。中国语境下"能动司法"与美国"司法能动"有本质的区别,对"能动司法"的适度限制是"能动司法"意涵中的应有之义,通过能动司法制度建设,具体包括服务性、主动性、高效性的制度建设,解决民事再审审查工作中案多人少、涉诉信访压力大、各地裁定再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案多人少的今天,以合议庭为基层审判主体的司法制度加剧了司法资源与司法需求之间的紧张关系;限制民事审判效率、导致民事普通程序简易化和简易程序的滥用;使合议制本身和陪审制变形等弊端.一审案件独任制审理是现代司法潮流,应扩大独任制在初审程序中的适用;为基层审判委员会的审判化以及合议庭的实质化营造空间,并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事司法改革中存在着法院与当事人间的失衡,即法院主导改革,当事人权利保护不足;法院和检察机关间的失衡,即检察监督权被蚕食;诉讼与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间的失衡,即人民调解程序过度扩张"三大失衡"。为此,我国民事司法改革应当注意合理配置法院和当事人关系,充分考虑我国人民调解制度尚不成熟的国情,在遵循民事诉讼规律前提下解决法院和检察机关权力配置中的突出矛盾。  相似文献   

10.
民事检察制度若干理论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检察制度是否符合民事诉讼法理,这是民事司法实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民事检察监督与案件的不确定性、当事人诉讼地位的平等性、审判权、当事人的处分权、诉讼效率等五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了辨析,提出应当以更加客观、冷静和全面的眼光来看待民事检察制度。  相似文献   

11.
以往对反侦查行为方式的分析描述,就案论案的较多,缺乏主线的贯穿统领和系统的归纳和梳理。如果尝试以案件事实的构成为视角,将构成案件事实的七何要素作为研究反侦查行为方式的主线,不但可以统领全局,提纲挈领,而且能够对反侦查行为方式的分析达到深入细致,对于反侦查行为的破解和因案施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浅谈刑民交叉案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结果既关系到私权利的保护是否充分,也关系到公权力的运用是否得当。针对某些有争议的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以案例指导的形式进行发布,可以保障执法的稳定性。通过法律规定或司法解释将刑民交叉案件程序设定例外情况作出规定,能有效实现公私权利的双重满足。  相似文献   

13.
测谎结果能否作为证据使用,在学界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测谎技术在侦查中作为一种强有力的侦查手段,却毋庸置疑.将测谎技术运用到毒品犯罪案件侦查中,提出使用方法的假设和促进测谎信息的证据化转换的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毒品犯罪案件侦查实践中的一些难题,从而更好地应对毒品犯罪手段.  相似文献   

14.
借助于司法途径来解决纠纷,必然要面对法律适用的问题。法律被制定出来只有通过适用,才能实现其价值。适用法律就意味着要解释法律,因为适用法律不可能像自动售货机一样,输入法条就能得出舍乎正义的结论。我们将案件事实和法律文本以及法官在这一解释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找到那个在案件事实和法律文本之间交叉的契合点,从而得出合法合理的结论。这一契合点的寻找是处理案件的核心,它代表了正义观念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一起“热污染”案件的判决依据和结果提出了质疑 ,该案中法院认为 ,我国目前对热污染没有相关规定 ,把该案定性为“热污染”案件无法律依据 ,但被告确实给原告造成了损失 ,依据民法相邻关系准则和公平原则 ,给予原告一定的补偿。作者认为 ,我国关于热污染并不存在立法“空白”,只是不完善而已 ,将本案定性为热污染损害侵权案件有法律依据 ,本案应按污染侵权案件的规则处理 ,如无过失责任、举证责任倒置和因果关系推定等规则 ,这样的处理结果更符合立法精神 ,更趋公平。  相似文献   

16.
办案警官出庭作证符合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与我国的证据立法并不抵触。随着控辩式庭审方式的确立,法庭对控方的证据要求越来越高,加之当事人法制意识的逐步树立和增强,警官出庭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警官出庭还可以促进对被告人的平等保护,促进案件质量的提高,树立法律的权威。构建警官出庭作证制度要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完善有关法律、严格限制警官出庭作证的案件范围和明确司法程序启动机制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刑法适用过程系具体化法律和抽象化案件事实的过程,法官应对存有疑义之条款进行解释。扩张解释系刑法解释之结果,在对刑法条款进行扩张解释过程中,应明确所运用的各种解释方法及其所遵循的步骤。德、日的典型判例及我国实践都存在正确和误用扩张解释现象,应正确运用刑法解释方法,明确扩张解释的界限,准确区分扩张解释与类推适用。法官在个案中无法运用扩张解释时,立法机关应当通过及时修订法律的方式填补法律漏洞。  相似文献   

18.
面对公众对错案的关注与质疑,公安机关不仅是纠正错案、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更应当反思刑事错案的成因。侦查阶段应强化无罪推定、疑罪从无意识,强化取证、确保队伍执法素质提升,强化走访、确保言词证据真实,完善警察出庭作证制度,细化监督、动态监控确保执法监督最大化,切实通过制度完善、程序遵循等保证执法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9.
论加入WTO后我国反倾销程序法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理由预计,我国加入WTO后,国内的反倾销案件必然增加,而我国现行反倾销立法在反倾销的主管机构、立案规定、调查与裁定程序、复审与诉讼体制等方面均有不足之处。因此,我国应针对反倾销法在程序规定方面的不足,加快相关立法步伐。  相似文献   

20.
论隐匿型女性被害人的心理及询问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询问被害人是侦查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调查取证的重要途径之一。面对办案人员的询问 ,被害人的表现一般可分为控告型、隐匿型、诬告型三种。隐匿型女性被害人有害羞、惧怕、怜悯、抵触、无奈与求安等复杂的心理活动 ,可采取减压、情感支持、心理疏导等方法对其进行询问 ,唤起其与犯罪作斗争的勇气和决心 ,使其放下心理包袱 ,如实地陈述被害事实及其他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