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司法改革不断加深的今日,刑事司法面临着许多无法回避的困境,尤以刑事被害人、加害人以及社会之间矛盾难以调和为患.矛盾的化解离不开犯罪人和被害人的积极参与,刑事被害人长期被忽视的现实情况成为了横亘在刑罚与社会和谐中间的障碍.加强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研究,无疑会对我国刑事司法改革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对东莞地区五年来1650件重大刑事案件的犯罪类型、犯罪性质、犯罪主体情况及其家庭结构、经济状况以及刑事被害人被害事实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刑事法律规定的对刑事被害人损失进行救济的手段作用非常有限,绝大多数刑事被害人根本无法得到救济.这不仅使刑事判决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刑事被害人群体的司法需求,也影响到司法判决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更加深了刑事被害人作为维权的弱势群体与政府或国家机关之间的矛盾,引发出刑事政策观念层次的矛盾和冲突.在刑事被告人经济能力有限刑事被害人获赔落空的情况下,由国家对刑事被害人弱势群体进行救济就显得特别必要.  相似文献   

3.
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中,由于对民事赔偿问题的轻视,使被害人的个别救济淹没在国家追究、惩罚犯罪的过程中,萎缩在维护社会利益的刑事诉讼程序中.被害人地位在刑事和解中尽管得到较大提升,但由于刑事和解将被害人保护与刑罚轻缓化作为两大目标,二者在运行中互相制约,致使被害人保护缺乏独立的实现机制.独立的民事诉讼关注于理论的正当性,却对实践困境无能为力.目标的单一性与制度的有效性呈正相关关系,被害人民事权益的保障有赖于私权观念的强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单一目标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苏微 《法制与社会》2011,(36):135-135
随着刑事被害人保护理念和实践的发展,被害人权利保障问题越来越为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立法在此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本文从对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理念与实践的发展以及我国现行的相关制度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对于刑事被害人的权益保护需要不断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冯智锋  高峰 《法制与社会》2012,(24):258+264
以救济的根据和性质为标准,对刑事被害人的救济可以划分为“刑事被害人救助”和“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两种模式.只有在“国家依法补偿刑事被害人”已经成为社会主流需求的时候,对国家课以补偿刑事被害人的法律义务才具有合理性、可行性.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先实行“国家救助”、后实行“国家补偿”,应当成为逐步建构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的理智选择.因此,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应当遵循救助先行,补偿从缓的原则,即先建立全国统一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经过几年过渡期限,再推行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本文对此略作探析.  相似文献   

6.
尚保华  金朝 《法制与社会》2012,(11):297-298
随着我国法制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害人的权利与救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针对被害人救助司法机关也开展诸多实务尝试.而对于检察机关而言,目前刑事未成年被害人救助工作重点和焦点在于不起诉案件被害人救助.本文从检察机关开展刑事未成年被害人权利保护与救济概述出发,逐步阐述检察机关刑事未成年被害人救济的理念与原则,根据检察机关相关规定结合检察机关工作实务探讨检察机关不起诉案件刑事未成年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构建,并以本院不起诉案件刑事未成年被害人救助实际案例为试点初步建立不起诉案件被害人救助工作办法.  相似文献   

7.
马贵翔  林婧 《河北法学》2020,38(1):57-67
刑事被害人当事人化的实质是犯罪损害追诉方式的公私合一,该制度设计混淆了公益和私益两种不同性质的诉讼,导致两种权益保护相互冲突进而对刑事司法结果公正造成负面影响。公私分离是刑事被害人去当事人化的当然制度选择,其立法对策主要包括在刑事立法中确立被害人为特殊诉讼参与人、废除被害人在刑事审判中就定罪量刑发表意见的权利、废止被害人刑事自诉权和切断其引起刑事二审、再审的程序路径。同时需要完善相关配套举措,如允许被害人对其物质和精神损害单独提起民事诉讼、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等。  相似文献   

8.
刘穗坚 《法制与社会》2010,(24):140-141
刑事司法中,犯罪人和被害人相伴而生,过去,我们把过多的目光聚焦到了犯罪人的权利保护上,而对被害人的权利保障方面有所疏忽。本文从刑事被害人在现行刑事诉讼中诉讼权利的缺陷这个角度出发,就公诉案件中自然人形态的刑事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缺失及完善发表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9.
徐国平 《中国司法》2009,(11):92-95
一、引言 刑事被害人救助,滥觞于上个世纪的中期,美国、英国最早实施被害人援助,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理论研究的本土化只是在上世纪未才初见端倪,而作为一种改革举措面世,地方政府以及司法机关对刑事被害人救助的试水,则只是近几年的现象。正因为如此,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领域,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存在显见的局限性,刑事被害人救助最初是作为恢复性司法的配套措施而移植的,  相似文献   

10.
论刑事被害人之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晓青 《政治与法律》2004,12(5):119-124
分析实证表明,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现行程序法语焉不详、空间有限,而相关司法解释更是拘泥于法条文义的所谓客观解释而完全阻碍了刑事被害人通过刑事程序和民事程序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救济渠道;基于权利推定原则和体系化的解释方法,精神损害赔偿应属于刑事被害人的一项重要权利;应以"恢复性司法"的刑事政策对刑事法制实施创新,以便刑民兼容、责任追究与权利救济并行.  相似文献   

11.
被害人过错的界定,需要把握被害人行为的不正当性、被害人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关联性以及犯罪行为的针对性.据此展开,判断被害人行为是否构成被害人过错,被害人行为违反某种善良的社会规范是规范条件;被害人主体适格性是主体条件;利益关联性是事实条件;时间关联性是紧密性条件;犯罪行为的针对性是对象条件.国外有关被害人过错的立法例对我国有借鉴意义,被害人过错影响量刑有其刑事法学、文化传统以及自然法哲学方面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结合我国刑事司法实践,被害人过错这一酌定量刑情节需要法定化.  相似文献   

12.
刑事被害人救助社会福利说之提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指对因为犯罪受到侵害的直接被害人和其一定范围的近亲属,通过法定救济程序,给于相应经济救助与精神抚慰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基础理论主要存在国家法律责任说和社会福利说的争议.社会福利说契合了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实质,既顺应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发展潮流,又适应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实践,应该成为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立法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3.
叶德海 《法制与社会》2012,(30):245-246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于2009年3月9日出台了。它在检察工作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本文试从:什么是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如何操作?哪些是符合条件的被救助对象?救助的形式有哪些?以及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遇到的困难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说明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在检察工作中的作用。如对刑事被害人或其家属能起到缓解其经济困难、舒解其精神痛苦,尽快走出灰色心境、早日重新融入社会的强大作用;对检察工作则能起到化解矛盾纠纷、解决信访难题,帮助弱势群体、关爱百姓疾苦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树立检察崇高形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对现行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存在的不足进行阐述,并提出了完善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的对策以及对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对刑事被害人救助对象的规定有所不同。本文以《无锡市刑事被害人特困救助条例》(简称无锡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刑事被害人困难救助条例》(简称宁夏条例)以及《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2010年版)》关于"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内容(简称检察规范)为例,试对刑事被害人救助对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对东莞地区五年来1650件重大刑事案件的犯罪类型、犯罪性质、犯罪主体情况及其家庭结构、经济状况以及刑事被害人被害事实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刑事法律规定的对刑事被害人损失进行救济的手段作用非常有限,绝大多数刑事被害人根本无法得到救济。这不仅使刑事判决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刑事被害人群体的司法需求,也影响到司法判决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更加深了刑事被害人作为维权的弱势群体与政府或国家机关之间的矛盾,引发出刑事政策观念层次的矛盾和冲突。在刑事被告人经济能力有限刑事被害人获赔落空的情况下,由国家对刑事被害人弱势群体进行救济就显得特别必要。  相似文献   

17.
王维 《政法学刊》2006,23(5):80-84
刑事诉讼中,国家追求的目标是追究和惩罚犯罪,而对被害人来说可能更关注自身受损利益的恢复和补偿。然而,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对保障被害人权利方面的立法非常有限,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的权利往往得不到保护。应借鉴西方国家维护被害人求偿权的立法和实践,结合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实际,主要从公诉案件被害人的权利救济切入,从立法上完善刑事被害人对犯罪追诉权的法律保护,在司法上完善执行阶段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诉讼过程中,被害人只被认为是客体,欠缺参与地位,因而被称为“被遗忘的人们”.随着犯罪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侵害人、被害人相互作用理论逐渐展开,如刑事和解制度出现,强调了被害人、侵害人以及国家社会之间的一种利益衡平,国家不再一味苛责侵害人的不法行为,而是在认定侵害人不法行为的基础上强调被害人的利益,对被害人提供充分的保护,从和解的角度对轻微刑事案件进行处理,被害人成为了刑事和解案件三足鼎立之其一①.  相似文献   

19.
刑事和解平衡了被害人、加害人与国家刑罚权的关系,有利于报应公正和犯罪预防和实现,具有正当性。对犯罪人的惩罚应当参考对被害人的实际损害,应当强调刑事和解对犯罪行为人的人格改造以及对被害人的精神康复,刑事和解应当具有公平性。通过建立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保障刑事和解的平等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的是无被害人犯罪的刑事立法政策,探讨无被害人犯罪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问题,也涉及对无被害人犯罪的行政制裁以及社会政策的评析,通过论证,得出处理无被害人犯罪应该采取"轻轻重重"的理性政策,并在该政策的指导下,对我国无被害人犯罪的刑事立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