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墨子名翟,战国初期人。他当过木匠,其技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般(鲁班)齐名。据说他学过“儒者之业”,受过“孔子之术”。但他认为,儒家的主张不切合实际,“足以丧天下”,所以他抛弃儒家而另创立了墨家学派,成为孔子思想的叛逆者。墨子和墨家学派,代表当时小生产阶级的利益。在先秦诸子中,唯有墨子是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并提出系统的理论学说的思想家。因此,深入研究墨子的学说包括他的法律  相似文献   

2.
张宗厚同志在《法学》杂志今年第一期上撰文,对“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提出质疑。他认为:“一定的法律是一定物质生产关系的产物。”是社会和经济生活的需求在政治和上层建筑领域里的反映,“综观人类的全部历史,决不能把法归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和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因此,他对现行教科书中关于法的定义提出质疑,他认为不能把法简单归结为统治阶级的意志,“法是由国家或社会管理机关制定或认可,并以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调整社会和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的总称。”作者还  相似文献   

3.
犯罪的本质是什么?在我国刑法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1.“犯罪这一概念是有阶级性的”。2.“犯罪是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以后的社会现象。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具有强烈阶级性的法律概念”。3.“犯罪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而且最终也必将随着阶级、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虽然我国主要的刑法教科书正确指出:“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有关孔子法律思想的讨论十分热烈。我有些偏激想法没有弄通,公开出来求教方家。 (一) 什么是法律思想?法律思想是指各个阶级或他们的法律学家对待法律的态度与主张,即关于法律的产生、发展、性质和作用,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在立法、司法中体现这个阶级的意志,为这个阶级的国家政权、经济基础服务的理论观点和法律主张。从广义讲,它是政治思想的一部分,与各种社会思想相交叉,但它的特定所指则是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5.
法术势     
“法、术、势”是我国战国末期韩非关于法治三者相结合的政治学说。 法治思想,是韩非政治思想的核心。他主张“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就是说,废止礼治,推行法治。韩非所说的“法”,是指反映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成文法令;“术”,是指封建国君根据法令控制、考察官吏的手段;“势”,是指权势、权力。他认为“法、术、势”三者相辅相成,“不可一无”。韩非总结和发展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和政治实践提出了以地主阶级专政代替奴隶主阶级专政的法治理论。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国法学界围绕法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坚持“权利本位论”,有的主张“义务重心论”,有的坚持“权利义务本位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我们探讨一下马克思主义关于权利义务的观点,对我们讨论这个问题不无补益.因此,本文拟就马克思主义对权利义务的观点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法学界.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法的权利和义务是随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产生而产生,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由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表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这方面论述甚多.在原始公社制度下,由于没有阶级和国家,人们还没有权利、义务的观念.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在总结了大量材料后指出的:“在氏族制度内部,权利和义务之间还没有任何差别;参加公共事务,实行血族复仇或为此接受赎罪,究竟是权利还是义务这种问题,对印第安人来说是不存在的;在印第安人看来,这种问题正如吃饭、睡觉、打猎究竟是权利还是义务的问题一样荒谬.”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社会就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富人和穷人.这样,社会就产生了阶级.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  相似文献   

7.
孟子的思想,曾遭到过许多非难,一般认为他是个复古、保守的奴隶主阶级思想家。其实,孟子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具有民主意识的思想先驱,因此,很有必要对孟子的民本思想进行一番探讨。概括起来,孟子思想中的民主意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一、孟子对他所处社会的暴君虐政给予最深刻的揭露和最猛烈的抨击。他尖税地指出,他所处的时代“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他深刻揭露统治者的残酷压榨和兼并战  相似文献   

8.
“单向度的思想”在马尔库塞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尔库塞希望从哲学与人的思维方式等领域出发,通过对发达工业社会“单向度的思想”的分析来达到彻底批判发达工业社会某些异化现象的目的.本文以马尔库塞“单向度”的理论为基点,从横纵两种不同的维度出发,去理解哲学角度马尔库塞的“单向度”思想,考察他在论述“单向度的思想”时的内在症结和合理超越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一本法律刊物中谈到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知道,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些政治法律思想家如洛克、孟德斯鸠、贝卡里亚等,从‘刑罚人道主义’、‘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等理论观点出发,主张废除死刑。这在同封建统治阶级滥用死刑、残暴压迫作斗争时,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据我所知,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虽然反对酷刑,反对滥用刑罚,但他并不主张废除死刑。他的这种思想集中在他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一书里。孟德斯鸠从资产阶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原则出发,论证实施死刑的必要性。他说:“死刑就象是病态社  相似文献   

10.
社会民主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再度复兴,引起国内外学的普遍关注。其复兴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党对理论和政策的调整,其中英国工党具有典型性。在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英国工党在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整:从制度社会主义转向价值社会主义,从主张公有制变为主张混合经济,从“工人党”转向“人民党”。其调整淡化意识形态,扩大阶级基础,重视社会价值,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法家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法制教育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控制人心,达到人们守法,社会有序的目标:法家以法律统一思想的理论,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对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拓展与完善,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法家的法律统一思想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与困惑。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思想和主张的集中体现,基本内容包括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自由、平等、博爱”的平等观与自由观,“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以及“革命程序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他的宪政主张的核心内容。“自由、平等、博爱”是孙中山的一贯主张,也是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的基本内容。“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在宪政主张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孙中山宪法思想的具体体现。孙中山关于“革命程序”的设计,是力图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探寻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是近代中国民主主义和民权主义思想的结晶,在中国宪政史上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13.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就产生了犯罪这种社会现象。历来的统治阶级,总要通过法律,把一切危害本阶级利益和秩序而应处以刑罚的行为宣布为犯罪。为了预防和减少犯罪,需要惩罚和改造犯罪分子。然而,无论是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由于他们没有真理和正义,只能靠酷刑和压服来惩罚犯罪,而不可能有效地实施改造和转化。现代资产阶级法学家标榜的“矫正”、“感化”,其实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在惩罚犯罪的同时实施改造,这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治病救人。  相似文献   

14.
过去,人们认为法具有强烈的阶级性。这似乎是一个勿庸置疑的观点,自从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宣布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以后,法学界对法的阶级性也提出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阶级性并不是法本身所固有的。主张法应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专政性的阶级压迫的规范;另一部分是普遍性的社会生活的规范。其理由: 1.早在没有阶级、没有国家的原始社会里,就产生了“历史的法”、“严格的法则”和具有明显的法的性质的习惯、制度等,而且  相似文献   

15.
杨涛 《法制与社会》2011,(31):276-277
韩非子是先秦“百家争鸣”中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思想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其人性论思想。他吸取了商鞅、慎到和苟子等人的人性论观点,建立了人性自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的。韩非的人性论以好利为出发点,以得利为归宿。以个人的利益作为轴心,是其人性论的基本特点。他提出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因人情”的思想主张是以其对人性的认识为依据的。本文通过对其人性论的分析,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指出其对当代社会管理以及依法治国方便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探讨大中城市治安形势恶化的原因不能有简单化倾向,譬如多数人主张“治乱世用重典”,“严刑峻罚”,将治安形势恶化归咎于我国的刑罚力度不够。正像我们主张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样,城市治安形势恶化也不是某一个因素所致。笔者主张用系统的方法来看待这一现象,也就此做出多层次的犯罪原因分析,以剥竹笋的方法层层剥开城市治安问题的内核。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法?人们对它有着各种各样的认识,从不同方面下过不少定义.试图揭示法的本质的,有“法是经济的反映”、“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法是上层建筑”、“法是社会行为的必备规律”,“法是国家制订、认可并强制遵守的社会行为规则的总和”等等;从法的功能方面下定义的,有“法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法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法是阶级镇压的工具”、“法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法是组织与促进经济  相似文献   

18.
见危不救是否应该定为犯罪,必须对见危不救行为进行分类、通过对刑法与道德界限、刑法谦抑思想和相关犯罪化理论的分析,主张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不主张“应该”或“不应该”.  相似文献   

19.
(上接本刊 2 0 0 2年秋季号 3 3 9页 )(二 )哈耶克对集体主义的批判一如前述 ,真个人主义所提供的乃是一种试图使社会经济现象和社会政治现象得到人们理解的社会理论 ,而不是一套有关孤立个人的权利主张或者任何一套有关个人性质为一理性体的假设 ,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哈耶克却并没有因此而转向采纳一种与伪个人主义同属谬误的方法论“集体主义” ,亦即我在本文开篇所论及的那种方法论“整体主义”。尽管哈耶克认为 ,各种社会环境和文化框架始终会对个人行动产生影响 ,因而个人从内在的角度来看乃是一种社会存在 ,但是他却依旧坚持主张 ,…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众多思想流派空前活跃,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法治”、“德治”等治国主张,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