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教育政策:教育公平问题解决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公平已成为我国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公平问题产生于教育政策,是教育政策调节的结果,也是教育政策制定程序所致。因此,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应从教育政策入手,凸显教育政策的"公平性"品格,注重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性和民主性,将"公平"理念贯穿教育政策执行全过程,并将"教育公平"纳入教育政策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2.
受教育是现代社会公民的权利,通过教育政策提供教育服务是政府的职责,公平主要体现为教育机会的平等。教育包含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多个层次的内容,教育公平在这些内容上具有差异化的要求和体现。对教育政策的公平性进行评价,除不同层次教育的机会平等状况等客观内容外,还要关注民众的公平感受。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从总体公平感受状况和具体问题公平感受状况两个方面分析当前民众对教育政策的公平感受。调查对象对义务教育和高考制度的公平感受程度较高。民众认为择校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大城市限制异地高考是不合理的,而较认可在高考中给少数民族子女加分等。通过制度的完善来优化义务教育阶段的资源配置,进一步促进高考制度的公平。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校际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教育公平的基本体现.当前,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校际失衡状况对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通过对长株潭地区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校际失衡状况进行调研,分析长株潭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校际失衡的特点及其成因,建议通过坚持公正平等的教育价值取向,明确政府职责,健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经费分配公平等措施实现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校际失衡问题的治理.  相似文献   

4.
提高效率和实现公平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目标.公共财政分配的基本原则主要就是如何协调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公平和效率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处理二者关系应坚持动态中的均衡和统一原则.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公共教育财政的支出范围和支出重点应当有所限制和选择,教育财政支出首先应当用于提供教育中的公共产品.因此,公共教育财政投资在义务教育领域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保持和谐与稳定是标准;在非义务教育领域的基本原则应该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保持竞争与效益是标准.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政策是国家为保障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而制定的一系列有关政策,是国家基础教育政策的核心,也是国家保证在全体公民中实现教育利益公平分配的主要政策。它的有效实施对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义务教育进行了历史回顾,之后按照政策评估的框架对义务教育政策进行探索性评估。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体制的完全落实,关键在发挥主导作用的政府,“优先发展教育”要求政府履行保障责任。必须反对不健康的政绩观、人才观,反对以牺牲教育的公平、牺牲教育的均衡发展为代价发展经济;反对改变义务教育性质,以少数人获得快速发展、优先发展为代价,剥夺绝大多数人享受教育公平的权利。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大五中全会精神,促进“十一五”规划早日实现,履行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保证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其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7.
高校自主招生的误区、禁区与盲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自主招生的误区在于,认为自主招生是一剂解决高考问题的新药:自主招生必须排除统一考试.教育的公平性是高校自主招生的基石,坚持公平原则是高校自主招生必须执行的政策.因此,违背教育公平是高校自主招生的禁区. "状元进校不状元"是许多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入校学习后的一种真实写照.如何通过四年的大学教育让这些英才成为真正的人才,这是当前高校自主招生的盲区.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公平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着眼于民族振兴和社会公平,着眼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制订了明确的政策目标。因此,深入分析农村义务教育的未来发展规模和趋势,测算实现教育均等化的财政需求,探讨政府推进教育均等化的投入能力与责任,对于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推进均衡发展,保证教育公平,是义务教育的普世价值。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合肥市在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完善体制机制,缩小学校之间差距,从源头上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包括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基础教育的扩大与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等;但另一方面,有关教育公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对象。关于这个问题,国外学者已经形成了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但由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起步晚,因此现阶段这个问题才逐渐显现出来。本文主要围绕教育获得的公平性这个主题.探讨有关理论.并简要论述我国教育公平改革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基础。而教育公平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难题。我们国家在教育公平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实现教育公平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民主党派,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殊地位,对社会公平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和监督,为促进教育公平,进而实现社会公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基尼系数对我国教育公平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基尼系数是衡量教育公平性的重要指标。教育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公平。2005年全国及各省份教育基尼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在教育公平性方面,我国同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差距,我国不同人群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着严重的教育差距,使教育对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受到显著影响。对此,要转变观念,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重点;要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人群之间严重的教育差距;继续发展职业教育,加速职业培训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框架,为高等教育公平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其政策框架最大的特点是以六个"公平群体"为核心,为这六个群体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提高其受教育质量。该政策框架包含战略目标、政府与大学责任、政府战略与大学规划、绩效指标、经费分配等内容。为了确保政策有效实施,澳大利亚政府设立了原住民支持项目、高等教育公平支持项目、高等教育残疾人支持项目和高等教育参与和合作项目,以推动高等教育公平进程。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平等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平等方面有着多方面的功能。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机制主要有:首先是在筛选受教育者方面以相对客观公正的考试为依据并采取适当倾斜的政策照顾弱势群体;其次是在教育过程中灌输社会公正平等思想并赋予学生获取相应社会地位的能力;第三,在把学生推向社会方面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高校自身也就成为社会的“安全阀”和“蓄水池”。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高等教育存在许多不公平的表象。对此,应树立公平发展理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应改革高考录取制度,逐步消除区域差异;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17.
高等教育在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规模扩张太快、学费大幅提高等原因,影响了高等教育促进我国社会成员公平、合理流动作用的发挥。为了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流动中的作用,应该采取以下改革措施:加大教育资源的投资力度,促进弱势群体向上流动;公平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合理分担成本,完善学生资助政策;放缓教育外延扩张步伐,注重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Abstract: This article traces debates about federal employment equity policy in Canada in the 1980s and 1990s, focusing specifically on the role of data and statistics in policy‐making. The authors interpret policy‐makers' extensive use of evidence‐based policy instrument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mployment equity as an attempt to offer a technical solution to the deeply politicized problem of workplace discrimination. By exploring policy debates from the Royal Commission on Equality in Employment (the Abella Commission) (1984) to the passage of the reformed Employment Equity Act in 1995, the authors show how recourse to evidence‐based deliberation failed to contain political conflict, because the meaning and use of statistical data became the object of political struggle among the main policy stakeholders.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consider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case study for the broader comparative debate on the role of evidence‐based methods in policy‐making.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detailed case analysis of the emergence of far-reaching pay equity legislation (Bill 154) in Ontario in 1987 in order to test a general analytical framework designed to explain major changes in public policy. Three factors are postulated to be instrumental in the attainment of new legislative initiatives: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e.g.,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variables, historical trends and precedents); shifts in political power (e.g., electoral changes resulting in a minority government or a new governing party, the perception of voter mandated change); and changes in pressure group behaviour (e.g., a shift in the “balance of power” amongst pressure groups due to changes in resources, leadership, political influence strategies or tactics, or the creation of new pressure groups).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all three factors were important in explaining this significant change in public policy, with the greatest weight being attributed to shifts in political power. This framework appears to be a useful step in developing a general theory of major changes in public policy. Sommaire: Cet article présente une analyse détaillée de la manière dont a été adoptée en Ontario, en 1987, une importante loi sur l‘équité salariale (projet de loi 154), afin de verifier la validité d'un cadre analytique général visant à expliquer des changements importants de la politique gouvernementale. Trois facteurs semblent requis pour que se réalisent de nouvelles initiatives législatives: une évolution des variables du milieu (les variables économiques et démographiques, les tendances et les précédents historiques par exemple); l’évolution du pouvoir politique (les modifications qui découlent d'une élection entraînant un gouvernement minoritaire ou portant un nouveau gouvernement au pouvoir, la perception des changements souhaités par les électeurs entre autres); et les changements de comportement des groupes de pression (par exemple, un changement de “l‘équilibre des pouvoirs” parmi les groupes de pression à cause du changement des ressources, du leadership, des stratégies ou tactiques d'influence politique ou la création de nouveztux groupes de pression). Selon les auteurs, chacun de ces trois facteurs a joué un rôle important dans ce changement considérable des politiques publiques, l’évolution du pouvoir politique éant sans doute le plus déterminant. Ce cadre semble utile pour amorcer l‘élaboration d'une théorie générale des changements importants des politiques gouvernementa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